北洋時期的督軍、巡閱使爲何取消了?當時它們相當於什麼職務?

北洋時期的督軍、巡閱使為何取消了?當時它們相當於什麼職務?

相信瞭解北洋政府歷史的朋友們,一定對巡閱使、督軍這兩個官職特別熟悉,督軍、巡閱使這兩個官職在前清根本沒有, 在民國時期就被取消了,它們僅僅存在了十多年的時間,可但凡能當上這兩個官職的,往往都是北洋時期的人物,那麼這兩個僅僅存在了多年的官職究竟是怎麼職務呢?

北洋時期的督軍、巡閱使為何取消了?當時它們相當於什麼職務?

督軍,最初的原型其實是都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各省份紛紛推舉紛紛推舉最高軍事長官為都督,1916年北洋政府黎元洪大總統將各省都督改名為“督軍”,負責督理本省軍務,就是本省的最高軍事長官,類似於清朝時期的提督,在民國時期,軍隊是絕對的實力象徵,所以本省負責行政的省長往往都是虛職,本省的軍政大權全部集中於督軍手中,北洋時期著名的東北王張作霖就曾擔任了奉天省的督軍。

北洋時期的督軍、巡閱使為何取消了?當時它們相當於什麼職務?

巡閱使,巡閱使是北洋政府袁世凱時期設立高級官職,比督軍還要高一個級別,巡閱使是一個超省級的官職,負責統轄至少兩個省的軍隊,相當於幾個省督軍的上司,他是統轄幾個省範圍內的最高軍事(政治)長官,隸屬於陸軍部,有點類似於清朝時期的總督,例如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等,他們都是一方的封疆大吏,如果他們的實力壯大了,那就變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張作霖曾擔任東三省巡閱使、吳佩孚曾擔任直魯豫巡閱使,他們都是北洋時期割據一時的梟雄,這些擁兵自重、裂土稱霸的軍閥為了爭奪地方發動內戰,連政府都指揮不動他們。

北洋時期的督軍、巡閱使為何取消了?當時它們相當於什麼職務?

1917年北京溥儀復辟事件的是張勳,當時張勳的職務就是長江巡閱使(實際上並沒有全部管轄整個長江流域),雖然這場復辟以鬧劇而收場,但是巡閱使的權利過於膨脹是北洋政府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20年代末,巡閱使這個官職被漸漸裁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