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為什麼拒絕西涼軍歸降?當時有多少人馬守城?為什麼這麼有自信?

小灰灰35573020


殺董卓,輔助獻帝。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不僅未形成合力,而且內部互相攻訐,都為了自己的地盤考量,被董卓擊敗。董卓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實權派人物。在這種情況下,司徒王允,利用董卓和他的養子呂布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呂布與董卓的妾室私通的把柄被王允抓住了)策反了呂布。

公元192年4月,因獻帝大病初癒,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董卓也來上朝,被預先埋伏的李肅攻擊,董卓求救於呂布,呂布反而宣讀聖旨將其處死,董卓的女婿牛輔也敗亡。這是一個刺殺行動,董卓手下的西涼軍主力都控制在幾個主要將領手中,沒有受到多大損失。

因為漢獻帝年幼,王允成為東漢政權的實際掌控者。

王允為什麼拒絕西涼軍歸降

一、西涼軍主要將領的擔憂。

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李蒙等率一部分主力迴歸涼州,而呂布、徐榮、胡軫率領一部分西涼軍投靠了王允。李傕、郭汜、李蒙等人本欲解散軍隊迴歸家鄉,但是害怕朝廷不赦免他們的罪過,難免身死族滅,因此時刻注意朝廷對他們的處置情況。


二、王允政治頭腦簡單粗暴,犯下低級錯誤。

王允在掌舵漢王朝後,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對於西涼軍的乞降,根本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對待散落於各地西涼軍,王允開始時打算全部赦免,這時馬上赦免西涼軍隊將領,應該是上上之選,能馬上平定西涼軍的不穩定情緒。

可是王允的神操作馬上就出現了,不久馬上變卦,他認為東漢末年董卓作亂的主因就是西涼兵,他考慮用袁紹的關東軍隊去平復西涼兵,因為西涼的部隊最害怕袁紹的部隊。這也是一招臭棋,有人指出,如果調用袁紹的部隊,西涼兵可能馬上反叛,此計策馬上作廢。後有人提議用其他將領率領西涼兵,王允又怕另外一個董卓出現,也堅決反對。

這樣遲疑不作出對西涼兵的決斷,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西涼兵的主要將領的前途基本已經斷絕了。

三、掌控軍隊和外援,王允自信滿滿。

王允在消滅董卓後,原來的部將呂布、徐榮、胡軫等歸降朝廷,西涼兵的主力少部在他們手中掌握。而其他將領率領的散落在各地,形成不了較強的戰鬥力。在國家東部以袁紹為主的諸侯也都名義上支持朝廷,軍隊可以支援中央。因此王允自信滿滿。

小議:從董卓敗亡後,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勢力已經形成,王允所謂掌控東漢政權,實際上只是一個空架子,沒有多少實際權力,諸侯也不會真的聽從他的調遣。而他覺得已經掌控天下了,關東的部隊隨時可以調遣,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殺蔡邕,賈詡獻策,西涼反叛,王允敗亡

自信滿滿的王允,政治和軍事上屢屢犯下低級錯誤。

一、殺蔡邕,西涼軍將領心寒

蔡邕本來是董卓的舊臣,是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官,蔡文姬的父親。他依託董卓主要是為了著述和寫史,他在董卓哪裡得到的賞賜也不多。蔡邕向王允求情,允許他寫完自己的著述,但王允根本不同意,將之殺害。這一消息傳到西涼將領那兒,都認為蔡邕只是受了董卓一點點恩惠就被殺死了,那麼這些掌控軍隊的人肯定是死路一條。

二、解散涼州兵,賈詡獻策

解散涼州兵的消息不脛而走,越傳越玄,最後演變成朝廷要滅盡西涼人。原來董卓的謀士賈詡在李傕賬下任職,他說“聽長安人議論說欲誅盡涼州人,各位如果棄軍單行,則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抓住你們了。不如率軍西進,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則奉國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遲。”

李傕也覺得,成功了可以挾持漢獻帝,不成功可以將長安附近地區的財務和女人劫掠一空,退守西涼。起兵時只有幾千人馬,隨著向長安逐步的進發,更多董卓的舊部加入到征討陣營,由原來的幾千人迅速增加大10萬餘人,這個兵力大大超過了王允等人的估計。

賈詡此人一生出的計謀不多,但是每一個都能使“天下大亂”,世人稱其為“毒士”。

三、王允再出昏招,西涼兵對陣西涼兵。

面對實力強大的西涼聯軍,王允再出昏招,竟然派依附自己的西涼軍徐榮部和胡軫部迎戰李傕等率領的西涼軍,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讓西涼內部自我消耗。聰明的西涼部隊怎麼會上當吶!徐榮(被西涼軍拋棄)被擊殺,而胡軫部歸降,西涼叛軍進一步壯大。

四、保勢力,呂布棄長安,王允自盡。

西涼叛軍實力雄厚,進逼長安。呂布的軍隊也就一萬左右,根本不能與叛軍交鋒,隨即棄城而逃,投靠了袁術。而王允此人是比較忠於漢王室的,自己非常清楚,出現西涼兵叛亂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自己沒有逃走,而是帶著漢獻帝到城樓,從城樓跳下自盡以謝天下。


老旺民俗傳說


王允之所以會拒絕西涼諸將的投降,主要原因是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實際上王允確實有這樣自信的資本。

首先,當時的西涼軍內部已經人心惶惶,除了李傕郭汜之外,其將領已經開始紛紛逃亡,李傕郭汜原本也打算逃亡。

其次,當時長安的兵力相比李郭二人實際掌控的兵力是佔優勢的,李郭二人直接控制的兵力不足五千,而長安此時王允和呂布直接指揮的兵力在兩萬八千人以上。

第三,王允是士族背景,而當時支撐東漢王朝的三大支柱中,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和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都完了,士族在朝廷內佔據壓倒性優勢,也讓王允更加自信。

但不幸的是王司徒遇到了人如其名的“賈文和”,因為重修漢史而憐憫董卓,王允囚禁了蔡邕並最終致死。這嚴重傷害了所有與西涼兵有關聯的人的安全感。

尤其是和蔡邕、西涼兵關係都不錯的賈詡。

賈詡先是幾句話就穩住了準備逃亡的李郭,而後又利用蔡邕事件迅速的組織起了一個擁兵十萬的“反王允聯盟”。

著一切完全超乎了文人出身的王允和庸才呂布的想象,這才有了西涼兵迅速拿下長安的事。

王允按照常規,預計西涼兵會在自己不接受投降的情況下彈盡糧絕,做鳥獸散。賈詡出現之前事情也正在向那個方向發展。

但賈詡的出現改變了歷史。


baby愛科學


王允這個人不但迂腐,而且做事搖擺不定,結果把死亡名額留給了自己。

那麼,王允為什麼不特赦西涼人馬呢?正史記載的意思是說:除掉董卓之後的王允,這時候自以為他已經牢牢控制了長安城,認為李傕和郭汜這兩個反賊根本就不足為慮。所以,信心爆滿的王允,做出了一個最愚蠢的決定,以一年之中不能大赦兩次為由,拒絕了李傕和郭汜歸降的請求。同時,王允唯恐西涼軍不反,又缺心眼兒似的殺了蔡文姬她爹蔡邕,一下子就把西涼軍徹底逼上了絕境。



就在這個“風雨欲來風滿城”的關鍵時候,出餿主意的西涼人賈詡出場了!他力勸李傕和郭汜二人說,聽說現在長安要殺光涼州人,你們這個時候放棄軍隊逃跑,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在半路幹掉你們,反正伸頭縮頭都得捱上一刀,乾脆反了吧!於是,李傕和郭汜率十萬西涼軍又殺向了長安。
盲目自信害死人!王允天真的以為:憑藉長安城堅牆高,又有呂布所率董卓留下來的一萬多人馬軍隊守城;而李傕和郭汜率領的又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就不敢和他公開叫板開打。他哪兒知道,他守城才守了八天,西涼軍就攻進了長安。從此,陷入了比董卓還黑暗的後董卓時代!


茅山夜話


司徒王允的能力和智力都屬於一般水平,並且他還有一點剛愎自用。說的好聽點,就是原則性很強。所以他的這種性格人,其實最適合去司法機關(法院)工作。然而漢末亂世,他卻陰差陽錯的就當上了東漢王朝的掌舵者。但是他的能力和實力,與他面臨的困難完全不成比例。

再加上漢末亂世,時勢變了。而王允的思路過於僵化,沒有跟上時代變化。於是,王允便死在了他過於剛愎自用這個缺點上。


先簡單的介紹一下王允的背景,用六個字可以形容——運氣好的出奇!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典型的士族出身。在漢末魏晉時期,太原王氏是當時的望族,並不比汝南袁氏差多少。

在那個注重出身的時代,王允的出身就是他踏入官場的墊腳石。

王允十九歲時,有個宮裡小太監在鄉里禍害百姓。郡裡的官員不敢管,而王允卻天不怕地不怕,居然把小太監給殺了。宮裡的大宦官見自己的馬仔被人殺了,便趁機向皇帝告黑狀。漢桓帝聽說後大怒。然後他並沒有抓王允,而是把太守劉瓆抓回京師,關到監獄裡給弄死了。

可以說,太守劉瓆做了王允的替罪羊。而王允屁沒有。

王允是個原則性很強的人,劉瓆替他背了大黑鍋,他不能不報恩。於是,王允替劉瓆辦了後事,併為他守喪三年。

三年後,王允出仕為官。結果剛剛出仕,王允又惹了一個大麻煩。

當時有一個叫路佛的人,沒有品行,而沒有品行的人,在當時是不能當官的。但是王允的上級,太守王球卻讓路佛當了官。這一下激怒了王允,他犯顏強諫,把小報告打到了幷州刺史那裡。幷州刺史聽說了王允的名聲後,認為王允是個人才,就把他把闢為州駕從事,連提了好幾級。

後來,王允的事蹟傳到了京城。經京城的三公爭相聘用王允,王允可以自個挑選去哪個。最終王允做了司徒府的侍御史,也是管監察的工作。其實這個監察工作,最適合他這種人。

其後,王允一路扶搖之上,坐到了豫州刺史的位置。期間他好幾次得罪了宦官,但是每次都是不了了之,運氣是出奇的好!

所以,王允為什麼後來會固執的決絕西涼軍的歸降?因為他運氣好啊!並且他還特別特別的固執。只要他認定的事,不問緣由,只在乎是非。不對的就要反對,有時候還會為了反對而反對。簡而言之,這人沒有吃過苦頭,磨礪還不夠,城府還不夠深。



公元189 年,天下形勢大變。

當年漢靈帝去世,王允前往京師奔喪。當時的大將軍何進正在謀劃誅殺宦官,召王允一起謀劃。隨後王允投靠何進,擔任了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兩個職務

後來,何進被宦官誅殺。袁紹、袁術打著為何進報仇的藉口,大殺宦官。接著又引董卓進入京城,搞得天下大亂。

董卓進京後的第三天,他廢了漢少帝,扶立漢獻帝即位。當時的王允得到了董卓的重用,被任命為尚書令。

說到尚書令,這個一定要強調一下。尚書令這個職務,是典型的職低權重。雖然這個職務的級別不高(千石級別),但是東漢帝國的決策權、發號施令權、皇帝詔令的草擬權,都由尚書令負責。並且官吏的任命,尚書令也可以過問。因此東漢的政務實際上均歸尚書檯,而尚書檯的主官尚書令,他是實際直接對皇帝負責的,相當於後來明朝的內閣首輔一樣。

董卓任命王允為尚書令,讓他掌管這樣一個重要的職務,說明董卓對王允信任。同時也說明王允的城府之深、權謀無雙,是個能把董卓都給糊弄過去的老狐狸。

當然了,我們知道。王允依附於董卓,只是為了接近他,並消滅他。


初平二年(191 年),王允和士孫瑞、楊瓚等人謀劃刺殺董卓。他們暗地裡結交三姓家奴呂布,讓呂布作內應。當時呂布與董卓有點小矛盾(為了一個女人),於是就幫助王允刺殺了董卓。

董卓死後,王允控制了漢獻帝。他變成了東漢帝國的實際掌舵人。

當時,他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解決董卓死後的遺留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董卓的涼州部隊的善後問題。

當時,最好的方法是赦免,不與追究。而且王允最開始時,想的也是赦免。但是後來呂布跟他說這事時(呂布主張赦免),他就改變了注意。

因為王允一向看不起呂布,他只是把呂布當成武夫、劍客。呂布對他建議赦免所有的西涼軍時,王允很懷疑呂布是別有用心。於是他對呂布說:你說西涼軍無罪,是因為他們盲目的跟從了董卓。但是如果因此赦免他們的責任,會給其他一些有謀逆想法的人,一個鑽法律漏洞的空子。畢竟朝廷只抓主謀,不追究從犯的責任。以後大家若是都鑽這個空子,那該怎麼辦呢

於是,王允就代漢獻帝,下發了一封斥責董卓和斥責西涼軍的詔書。

然而王允對呂布說的理由,其實只是一種託詞罷了。他不想赦免西涼軍的真正理由是:

李傕、郭汜聽說董卓被殺之後,就把軍中的數百號幷州人也給殺了(王允和呂布都是幷州人士)。所以,王允他認為涼州集團不可靠,他是絕對不能跟涼州軍和解的。並且他認為,袁紹、袁術的關東軍才是自己人。關東軍當年起兵討伐董卓,是值得信任的盟友。如今董卓已被自己除掉,他要加緊與關東軍的合作。


然而,關東軍比西涼軍還差勁。董卓還沒死,關東軍就自己內訌。王允把希望寄託在關東軍身上,這本身是很扯的一個選擇。

後來,王允准備遣散軍隊,有人建議讓名將皇甫嵩領涼州軍,增強朝廷的實力,但是王允表示不同意,因為他認為那樣會使關東聯軍不安。結果,他錯失了最後一個逆轉局勢的時機。

沒過多久,民間流言四起,說朝廷準備誅殺所有的涼州人。涼州軍怕的要死,在關中開始擁兵自守。他們說,蔡邕不過是和董公親厚,就被王允給殺了,今天不赦免我們,想要解散軍隊,一旦解散軍隊,明天我們就變成任人宰割的魚肉了。

後來,李傕、郭汜又碰到了賈詡,當時賈詡力勸李傕、郭汜殺入長安,為董卓報仇。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呂布抵擋不住,加上長安城裡的蜀軍做內應,城門被打開。呂布臨走時,招呼王允一起走,可是王允拒絕了。最後他被誅殺,三個兒子和族人也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兩個兒子逃脫。


總的來說,王允之所以拒絕西涼軍投降。他固執的性格是一方面原因,但這個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他真正不能接受西涼軍投降的原因,是因為在他的意識裡,士族才是值得他信任的勢力,即便袁紹、袁術之流在本質上與董卓並無區別,但是王允骨子裡仍然把士族當作自己的盟友。

至於西涼軍,也就是所謂的邊將,根本就不入王允的法眼。這些武夫沒有執掌過東漢帝國的權柄,所以王允打心眼裡瞧不起呂布之流的武夫,而像李傕、郭汜之流就更不入他的法眼。他以為只要朝廷一聲令下,西涼軍的那些武夫就會自動解散。

只不過,時代變了。而像王允這種舊式士族適應不了新形勢的發展,於是便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Mer86


王允在演義中因連環計和呂布貂蟬廣為人知,其人在歷史上也是一個不凡的人物,如果他在董卓後事上處置得宜,東漢可能不至於陷入三國亂世。王允出身太原豪族,官宦世家,家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這種氛圍下薰陶出一位文武雙全又公正不阿、勤政愛民的忠臣,他能進入朝廷,正是因為這種不懼權貴的性格,堅守正道而得到各位上級的慧眼相待,被朝廷三公同時徵召,從地方州郡遷到中央朝廷,徵為侍御史,進入司徒府。



進入中樞後,以王允這樣的性格自然與張讓等宦官水火不容,常常爭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黃巾之亂爆發,王允又領兵討伐黃巾,徹底擊潰豫州一帶的黃巾軍,並搜出黃巾軍與張讓門客私通的書信,便向靈帝參奏張讓一本,當時張讓權勢滔天,因助桓帝誅殺梁冀有功非常受倚重,靈帝稱他為阿父,朝臣生死升降在他彈指之間。這次參奏,雖然讓張讓嚇出一身冷汗,仍能化險為夷,自此二人結仇,不久,張讓找個由頭,把王允下獄,王允命大碰上大赦。張讓又再找理由抓了他。一來二往,王允還沒死,已經被清流人士引為同道中人,認為是與宦官鬥爭的中流砥柱。

王允的手下和朋友都勸王允向張讓低頭服軟,先出獄再說其他,王允寧死不屈。(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楊彪的父親楊賜時擔任司徒,知道張讓是有意置王允於死地,便和大將軍何進、袁紹、袁術的叔父太尉袁隗聯名上奏,認為王允過小功大,朝廷如定此人之罪,正顯出用人的刻薄,不利於長治久安。黃巾之亂未息,靈帝也想以德服人,爭取早日不戰而屈人之兵,認為此說法有道理,便赦免了王允,革職不用。


靈帝死,少帝立,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便召來了王允這位梗直之臣幫助,所謀不成,王允被迫外放陳留,何進反被張讓等人殺掉,外官率兵入朝,張讓等人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王允又派人與盧植一同隨從帝駕保護。護駕迎駕有功,董卓行廢立時,看中王允的聲望功勞,拜為九卿之一的太僕,再遷尚書令,又升為司徒兼尚書令。從此,王允開始與專權的董卓暗鬥。直到與士孫瑞策劃,並勸降董卓的心腹呂布,設計除掉權奸。(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甫登高位,又挽狂瀾於既倒,王允此時開始有點剛愎自用,不能象以前一樣與眾位同僚商議大事並聽取他們的意見,認不清政局已進入大亂時期,一味要下猛藥糾偏。(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董卓家底本是西涼軍隊,此時主帥一死,群龍無首,眾人不知如何是好。王允也陷入兩難中,赦免他們吧,他們又不是私家部隊談不上赦免,不赦免吧又怕他們心不自安作亂,就這樣猶豫不決。

時日一久,傳言便起,傳說朝廷要殺盡西涼人,眾將士得知大驚,心想反正是死,不如搏一下,便在李傕、郭汜的帶領下攻陷長安。王允眾人猝不及防,呂布帶兵抵敵大敗而回,勸王允一起出逃。王允不願意離開年幼的皇帝,扶著漢獻帝逃到宣平城樓,西涼兵至,拜見皇帝說他們不是造反,只是為董太師討公道,只要王允。王允聽了二話沒說,用君臣之禮拜辭獻帝,便隨士兵走下了城樓,李傕、郭汜命令當場將王允處決。後來獻帝到許昌時,追封王允懷念不已,曹魏淮南三叛的王凌便是王允的侄兒。


南方鵬


王允這個人,出身豪族世家,從小飽讀詩書、學富五斗,19歲就出仕當官,非常痛恨宦官和貪官,而且不畏強權,不向權貴低頭,高風亮節,王允這些行為為他贏得了好名聲。

漢靈帝去世後,王允進京奔喪,被何進徵辟為從事中郎、河南尹,何進被殺後,董卓進京掌控朝政,王允被拜為太僕,不久遷任尚書令。董卓雖殘暴無道,為了掌控朝政,還是任用了一些名士,如蔡邕。



而王允的尚書令官職雖低,但是一個有實權的職位,朝政大大小小的事,尚書令基本上都有涉及。王允之所以暫時投靠了董卓,一是因為董卓勢大,控制朝政,不投靠要麼逃離,要麼身死;二是因為王允有野心,想幹一些大事。

董卓初進京時,只帶了三千西涼軍,進京後吞併了何進的大將軍所屬軍隊,吞併了何苗的車騎將軍所屬軍隊,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及京城的南北禁軍,再加後來陸續到達京城附近的西涼軍,董卓手上的軍隊不下五萬人,在董卓手下掌兵的是七位中郎將,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楊定、徐榮、呂布,除呂布外,其它將領都被董卓安排在長安以東駐守,或參與和關東軍的戰爭,或駐守在長安的東邊,而留在京城長安的只有呂布。



正因為董卓的如此佈置,才讓王允和呂布有了可乘之機,呂布誅殺董卓後,王允與呂布合力控制長安,而依靠的軍隊主要是原來丁原的幷州軍及長安的禁軍,人數不足萬人。

董卓死後,王允因大儒士蔡邕嘆息了一聲,便以同情董卓的罪名殺掉蔡邕,這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滿,而且對於事後的論功行賞,多封自已的親信,對於同樣有功的士孫瑞卻沒有封爵,呂布勸王允將董卓的財物分賞眾人,赦免董卓的西涼軍,王允將不同意,連呂布都明白的道理,王允不明白,只能說明王允在政治有多麼的幼稚。

王允不僅幼稚,而且開始驕傲了,居功自傲,群臣的大部分建議不能正確聽從,在對待西涼軍的問題上,犯了很大的錯誤,再加上當時的西涼軍諸部聽說董卓死後,謠言四起,西涼軍諸部很快從長安東邊向西邊逃竄,在路上聽從賈詡的建議,合力圍攻長安城,當時長安城中軍隊不足萬人,而西涼諸軍至少有三萬人。



長安城不是被破的,還是被蜀兵從內部開了城門,這些蜀兵從哪來的,史書沒有記載,這些人應該是董卓的餘黨,在西涼兵攻城時,打開了城門,城門一開,呂布並逃亡,王允沒有逃,被西涼軍殺死。

王允一生所從事的官職不過是:郡吏、豫州刺史、從事從郎、河南尹、太僕、尚書令等文官,雖飽讀詩書,但沒有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對形勢的判斷完全錯誤,以為殺了董卓後,西涼兵就會亂成一團,不足為懼,王允不是自信,他是自滿,一招錯導致身死城破。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想想董卓是從哪裡來的?想想西涼軍歸誰管?想想有多少人是董卓的死士?一不做二不休,與其引狼入室,養虎遺患,不如斬草除根。否則李傕郭汜這些人養足精神會幹什麼,誰都不知道。

王允有一義女,名喚貂蟬,董卓被殺後改嫁了夫君,名喚呂布。此人英勇,世人皆知,有這個女婿在側,王允是不是有資本有恃無恐?天知道呂布會被李傕郭汜打的大敗逃走,失算哪失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