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晚年為什麼性情大變,成為了昏君?

是瓜不是菜


孫權在歷史上是獲得過廣泛讚譽的一個人。在他很小的時候,人們對他的讚譽就達了巔峰。哥哥孫策一直把孫權當接班人培養,遇刺去世前,還把吳主之位直接傳給孫權,那時候孫權才18歲。曹操和孫權在濡須口大戰後,敗給了孫權。又看到孫權的軍隊軍容整肅,紀律嚴明,忍不住讚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不但表揚了孫權,還把劉表諷刺挖苦了一番。

(孫權劇照)

孫權獲得後世的讚譽,更是數不勝數。最有代表性的,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在詞中寫道:“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慨嘆沒有孫權,江山就沒法守住。

但是,正是這樣一個孫權,他晚年卻性情大變。而這種大變的性情,也為吳國的後世埋下了禍根。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孫權晚年性情上有哪些大變?

一是他很猜防將領。如果將領們出去打仗,孫權一定要把將領的家人留在都城作為人質。二是孫權有些剛愎自用,聽不進去文武百官的意見。三是如果邊將有叛逃的情況下,孫權一定會對他的家人痛下殺手。四是孫權派人監督朝中的大臣,搞白色恐怖,搞得人人自危。

我們可以看到,孫權晚年的這些表現,與他早年給大家的印象,可以說是截然相反。

孫權早年為什麼被孫策那麼器重,孫策說過一句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就是說,打江山,你不如我。但要把打下的基業傳下去,我不如你。

(曹操劇照)

曹操之所以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可不是為了專門調侃挖苦劉表的,而是有感而發。因為他自己的兒子中,無論曹丕還是曹植,都沒有一個人能像孫權一樣,把基業很好守住。

辛棄疾詞中的意思,也是說大宋沒有一個像孫權這樣的君王,不能把江山保住,以致失去了半壁。

可見,所有的人都認為,孫權是一個守成之君。而孫權之所以能夠守成,根本的原因,就是孫權度量很大,人緣很好,能夠團結人。

對於江東來說,孫氏家族是外來戶,是孫堅和孫策兩父子打下來的。江東的人對孫氏家族並不服。這種不服,既來自地方豪強地主對家園被佔領的不滿,也來自於以張昭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以及以周瑜為代表的武官集團的不服氣。這種不滿和不服氣,其實在孫策身上已經體現出來了。孫策被仇家行刺,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孫權卻能夠把所有的人都團結起來,形成一箇中心。

正是這個度量很大,能團結人的孫權,晚年卻顯得度量很小,總是猜忌人呢?

(孫策劇照)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是孫權沒有找到一個像他那樣的恰當的繼承人,能夠把吳國的基業傳下去。

孫權早年立的太子是長子孫登。孫登很有見識,各方面都很像孫權,讓孫權非常滿意。孫權也經常把孫登留在家裡處理政務,他出去南征北戰。

但是不幸的是,孫登英年早逝。這讓孫權受到很大的打擊。孫權雖然很快就又立了第三子孫和。但是孫和明顯沒什麼能力。而且第四子孫霸又不服孫和,和孫和之間明爭暗鬥,多次設計陷害孫和。吳國的大臣們呢,也分成兩派,一派跟隨孫和,一派跟隨孫霸。兩派明爭暗鬥,鬧得烏煙瘴氣。

這樣的局面,讓孫權非常焦慮。如果是太平年代,這也沒什麼。但是那不是一個太平年代,魏國、蜀國在身邊虎視眈眈。孫權非常擔心自己去世以後,後代守不住吳國,守不住孫家天下,所以,他總想給大臣們一些顏色看看,讓大臣們對孫家絕對服從。

可是孫權的努力效果並不是很好。吳國後世諸葛恪、孫綝權臣當道,子孫繼續傾軋。吳國一片沒落蕭條,早早地就退出了爭霸的舞臺。


張生全精彩歷史


孫權並非昏聵,說孫權昏聵的,無非兩點。一點是孫權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和群臣產生衝突;第二點就是孫權多疑嗜殺,其實這兩點都是有其原因的。

孫權這個人,少年得志,父兄三人,都是一代人傑。所以連曹操也不得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年紀輕輕就保有江東基業,連劉抗朝,赤壁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又讓他佔領了南郡、荊州等地,實力大增。雖然十徵合肥不成,但祖宗基業是越做越大,自周瑜、魯肅、陸遜、呂蒙之下,名臣輩出,這離不開孫權的獎掖提拔。

到後期,三國基本上形成均勢的局面,都開始注重內部的發展。這個時候在江東,張昭、周瑜這兩個士族領袖和武將首領都已經去世,孫權的權威一時無兩。而他這個時候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抑制國內的顧、陸、朱、張四大名門,諸葛亮已經通過荊州集團壓服益州集團解決了問題,雖然也有宮中集團和府中集團的後遺症。曹操通過曹家、夏侯家、皇家的聯姻,又解決士族領袖袁紹,收攏荀家、許家等名門望族為我所用,但最後還是讓司馬家摘了果子。孫權把太子孫登放在武昌,其實就是為了見識陸遜。江東三郡你佔其一,全國軍隊二十三萬你佔一半,皇帝當然不放心了。

但是太子死的早,所以皇帝和群臣又陷入到立長還是立賢的拉鋸戰中,最後彼此妥協,誰都不立,立了一個闇弱之主,後備權臣把布,埋下禍根。至於嗜殺,這個時候張昭和周瑜死後,沒人再製衡孫權,為了維護皇權,他孫權是這樣,曹操其實更是這樣。


青年史學家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當年曹操對孫權的評價。

孫權是英雄,是三國時代名君之一。然而,英雄未必一生都是英雄,名君善始未必能善終。當一個人握有無限的權力,久而久之,會滑下腐敗、墮落的深淵。因為人不是機器,而是情緒的動物,人的觀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研究歷史時,發現人的複雜性,曾經英明的領袖,會變成嗜血狂魔,比如明代的朱元璋。據筆者研究,專制者越到老年,性格越發殘忍,其中之原因,大概因為自己對死亡的恐懼而導致漠視別人的死亡。當他發現權力、富貴以及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在死神到來時變得一文不值時,更會囂張地、肆無忌憚地在活著時享受權力的快感。當一個人漸漸蒼老時,壯年時那種自信漸漸消磨掉,身體的羸弱容易懷疑別人有圖謀不軌的企圖,隨之而來是疑神疑鬼。即便英明一世的漢武帝,晚年時也草木皆兵,屢興大獄,處死自己的妻兒子女毫不動心,儼然已是人間魔王。

公元238年,即司馬懿東征公孫淵的那年,孫權五十六歲,雖說不上老,卻已經掌權達三十八年之久。或許是公孫淵的下場讓他觸目心驚,別看坐在臺上風風光光,一旦風光不再,下場比誰都淒涼。孫權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開始相信權力,而不相信別人。獨裁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經常不約而同地做出同一選擇:加強特務機構,任用酷吏以威懾群臣。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原本不起眼的人物突然火箭般躥起,成為東吳帝國人人畏懼的大神。此人名叫呂壹,官職是中書郎,這本不是級別特別高的官,孫權交給他一個新差事,叫“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什麼意思呢?就是各級官府、州郡有監督權。這官權力有多大,光看名稱是看不出來的。起初呂壹還比較老實,不敢太過分,後來他發現一個事實,這個機構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皇帝通過它刺探、掌握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官員的一舉一動。這個機構,有點類似明代錦衣衛、民國的軍統,論別級不一定很高,論實際權力則大得驚人。

很快,呂壹就嚐到甜頭。什麼叫權力,能操縱別人生死就叫權力。呂壹精通法典,凡看不順眼的人,他只要略施小計,引用法律條文發動巧妙的攻擊,可以把無辜的說成有罪,把活的說成死的。幾次打擊報復後,呂壹更加膽大妄為,自以為是皇帝的獵犬,自然有咬人的權利。於是乎,大臣們最細小的過失,也經他的口傳到孫權耳中,然後根據個人好惡添油加醋。

很快,朝廷被恐怖的氛圍所籠罩。其實,孫權時代的特務機構與明代錦衣衛、東廠是不能相比的,只是東吳政治清明四十多年,忽然急轉直下,沒人能夠適應。只有太子孫登還敢於進言幾句,可是他哪裡曉得父皇的內心世界,孫權一句也聽不進去。連太子的話都沒用,其他人只好閉緊嘴巴,不發表意見,遠遠望見呂壹,都不敢正面而視。

呂壹更加膽大妄為了。

江夏太守刁嘉與呂壹有隙,呂壹誣告刁嘉“謗訕國政”,就是誹謗、嘲諷國家政策。呂壹摸準孫權的性格,當了快四十年的領袖,“偉光正”的形象是要的,汙衊偉大領袖怎麼行!孫權怒了,刁嘉果然“刁”,拿下,入獄嚴審。這一審不要緊,呂壹乘機擴大打擊面,被株連者甚眾。

江夏太守是地方大吏,侍中是朝中重臣,都輕而易舉被呂壹構陷,還有誰能逃過其魔爪呢?很快,呂壹的目的竟然直指丞相顧雍。他暗地裡收羅顧雍一些過失,秘密向孫權檢舉揭發。晚年的孫權對臣屬防患心很強,大為震怒。關鍵時刻,黃門侍郎謝宏救了顧雍,他對呂壹說,顧雍若是倒了,潘浚必成丞相,而潘浚正是呂壹的眼中釘。

潘浚是東吳帝國重臣,與上大將軍陸遜堪稱是吳國的兩大支柱。潘浚為人耿直,絕不逆來順受。他與陸遜駐軍於武昌,兩人每每談及呂壹亂政,無不痛心疾首,說到動情處往往淚流滿面。

呂壹不死,東吳必亂。

一個計劃在潘浚腦海裡形成:進京面聖,扳倒呂壹。他上書請求入朝,目的是要當著孫權的面揭發呂壹的罪惡。潘浚回到首都建業後,令他倍感失望的是,連太子孫登的進言孫權都置之不理,兒子的話聽不進去,會聽他一個大臣的話麼?行動超越語言。既然扯嘴皮子沒用,那就真刀真槍地幹吧!

潘浚要幹什麼呢?刺殺呂壹!

他擺下酒宴,大宴賓客,朝中文武大臣皆在邀請之列。他的計劃,是在酒宴過程中,親自刺殺呂壹,結果這個大特務的狗命。要知道呂壹現在是孫權身邊的大紅人,刺殺的後果可想而知。然而,為了國家的未來,潘浚已經沒時間去理會後果,哪怕賠上身家性命,他也要為國除賊,為民除害。

然而,刺殺並沒有成功。因為呂壹根本沒去參加宴會。滿朝的人都知道他對呂壹恨之入骨,呂壹怎麼會不知。別看呂壹狐假虎威,其實很怕死,若一腳踏進潘浚家,恐怕是直著進去,橫著出來。

對呂壹的倒行逆施最為抵制的是軍方,眼看顧雍、陸遜、潘浚三人處境日益惡化,西陵督步騭上書皇帝孫權,認為三位大臣“志在竭誠,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他進一步指出,不應該由其他官員監視、考核他們,試想想,能力低的人如何考核能力高的,品格低的人如何評判品格高的?

孫權仍沒有理會步騭,這種態度助長了呂壹的囂張氣焰。作為一個政壇上後起之秀,呂壹對國家沒什麼功勳可言,唯有依靠網羅罪狀、屢興大獄來刷自己的存在感。左將軍朱據不幸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朱據案十分可笑,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呂壹這名酷吏羅織罪狀的手段。事情是由一筆錢款引發的:朱據的部曲有一筆三萬錢的中央財政拔款,但是這筆款突然不翼而飛。呂壹懷疑朱據私吞這筆公款,但懷疑歸懷疑,他沒有確切證據,不好直接找朱據對質,便逮捕其手下的財務主管,嚴刑逼供。嚴刑的結果,沒有逼出口供,倒把人給拷打致死。死幾個人算什麼,冷血動物呂壹沒放在心上,把死者屍體扔出監獄。

與呂壹相比,朱據比較有人情味,看到跟隨自己多年的部下冤死,心裡十分難過,便買了棺材,為他入殮下葬。沒想到這竟然成為朱據的罪據,呂壹當即奏報皇帝孫權:朱據為主管厚葬,肯定是因為主管為他隱瞞貪汙三萬錢的事實。沒有好處,你能做這好事嗎?呂壹的邏輯,倒是代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邏輯,就像當下“扶老人”被反誣時,訛人的一方總說:“你要沒撞,會這麼好心去扶嗎?”

這種邏輯看上去很可笑,可悲哀的是它有一定的市場。至少孫權看了後是認同的:對呀,你朱據厚葬嫌疑犯什麼意思,莫非你才是背後主犯?查,給我狠狠地查!朱將軍朱據現在才明白,自己能統率千軍萬馬,可是一個小人就可以把他打翻在地了。怎麼辦?他百口莫辯,那三萬錢怎麼不翼而飛,他的確不知情,沒找到那筆款,就沒法洗去嫌疑。唉,他長嘆一聲,看來是免不了坐牢了,他索性搬出家門,鋪了個草堆,畫地為牢,聽候定罪。

也算朱據運氣不錯,正當呂壹打算窮追猛打時,公款失蹤案有了重大線索。典軍吏劉助指證,這筆三萬錢的公款乃是被工匠王遂以詐騙手段冒領,與朱據及左右親信毫無關係。劉助的證據來得太及時了,不僅救了朱據一命,還揭露呂壹濫用刑法、草菅人命、構陷大臣的違法犯罪行為。

按理說,朱據這個案件所涉及的款項數額並不大,無須如此興師動眾。呂壹之所以想整垮朱據,不僅因為他是左將軍,更在於他另一個身份:孫權的女婿。要是孫權女婿都成為自己的囚徒,誰還敢與自己作對呢?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這次,呂壹的好運是走到盡頭了。


呂壹得罪的人太多了,一時間,朝臣們群情激昂,彈劾這個大特務。孫權重用呂壹,是想通過特務機構達到控制群臣的目的,說白了,呂壹就是條走狗罷了。在中國歷史上,酷吏的下場一般都不好,得勢時呼風喚雨,失勢時千夫所指、萬民唾罵,皇帝先放出走狗咬咬人,讓人畏懼,然後又宰幾條狗以彰顯恩德,這就叫恩威並施。

呂壹得罪的人太多,乾的壞事也太多。審理呂壹案件的人,正是曾被他陷害過的丞相顧雍,這次難逃一死了。

大特務呂壹如一陣風,旋起旋滅。

然而,在大家拍手稱快時,我們站在後世的角度回顧呂壹擅權的來龍去脈,可以清晰地發現吳國曆史已然走到一個轉折點。孫權已經從一代明君滑向暴虐的深淵,清明的政治將籠罩恐怖的陰影。這背後的原因,正是帝王權力無限制膨脹的結果,“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以孫權之賢,也不能倖免於此。

敢於觸犯孫權的人,只有老傢伙張昭。張昭病逝於公元236年,僅僅兩年後,便出現呂壹亂政。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張昭對於東吳帝國的政治有著何等重要的作用。孫權並不太喜歡張昭,但好歹一直記得他是母親臨終前指定的託孤大臣,這也是張昭敢於叫板孫權的底氣所在。有張昭在,孫權總有所顧忌,不得為所欲為,這一點點限制是彌足珍貴的。連這點限制也沒有,一代大帝孫權離暴君的日子也不遠了。

在讀了許多歷史之後,筆者發現人是複雜善變的,人的道德在權力的衝擊下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在巨大權力面前仍保有一顆仁愛之心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而且其中有些人只是因為死得早而已。“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倘若王莽死得早,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道德楷模;有人說,希特勒要是在1938年前死掉,他就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英雄。歷史就是這麼會開玩笑,從道德楷模到騙子,從民族英雄到民族罪人,其中的鴻溝並不如想象中的巨大。


君山話史


不知道這個題目是誰出的?為什麼會出這個題目?

個人認為孫權才是三國中間最不容易的一個君主,他面臨的困難遠比曹操和劉備要大,能夠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證明他的能力,當然,他的很多選擇都是不得已為之,都是根據形勢必須做出的選擇,談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們來看孫權的困境。

從外部來看,孫權面對兩個強勁的對手,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一個是以劉皇叔自居的劉備。兩個人都以漢室正統自居,佔據了道德高位,而孫權就顯得不倫不類了,他不過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罷了。統一天下對孫權來說只是一個空想,也可以說連想都不要想,處在兩強的夾縫中間,能自保就不錯了。

從內部來看,他的江山基業和政治班底,都來自於孫策的轉讓。孫策剛剛打下江東六郡,沒多久就死掉了。

孫權接班的時候年僅18歲。不管是江東土著勢力還是孫氏宗親,都有叛亂和勾結外敵的事件發生,也就是說,孫權的江山並不鞏固。

孫權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張昭,武有周瑜。以他們兩個人為首領導團隊控制了東吳的政權,一開始孫權對他們兩個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為他們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張昭卻活了很久,孫權對他一直既容忍有鬥爭,到了張昭的晚年,孫權還不忘諷刺張昭一把:當年赤壁大戰時,你勸我投降曹操,如果當年聽你的,朕會有今天的地位嗎?朕又會是在哪裡呢?

其次,我們來看孫權即位後的一系列政治選擇。

對外與劉備結盟,共同對抗曹操。偶爾也會向曹操稱臣,敲打一下劉備。不管出於哪一種選擇,都是在為東吳爭取一個最好的外部環境和現實利益。

對內,孫權做的事情就比較多了。既要安撫孫策留下來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攏江東本土勢力來維護政權穩定和牽制孫策的政治班底。同時,孫權還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團隊。

孫權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戰略大師魯肅,他為孫權規劃了東吳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實施方案。另外一個就是陸遜,他是江東本地四大家族的傑出代表,他幫助孫權奪回了荊州,打敗了劉備,抵抗了曹丕,鞏固了江東的外部局勢。

鑑於孫權的內外壓力都比較大,所以他沒有辦法作出大的改革調整。孫權只能在孫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馬和江東的四大家族中間做政治平衡,讓他們相互牽制,以便於自己的整體管控。

最後我們來看孫權晚年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這麼做?

在三國中間,劉備政權的主體是外來政權,依靠的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關係非常不好,因此很難得到本土勢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滅亡。曹魏政權則相反,過度依賴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終被司馬懿奪權。

相對於劉備和曹操而言,孫權的東吳最後才滅亡,就是孫權政治路線正確的結果。孫權沒有過度的依賴哪一方勢力,而是在各方勢力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所以能夠長期維持自己的統治。

到了孫權的晚年,孫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孫權的嫡系人馬中,外來勢力逐漸凋零,江東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為了維持政治平衡,孫權不得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尋找不同的藉口,嚴厲打壓江東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陸遜,殺死了不少江東四大家族的人才。為了鞏固東部的政權,他還廢掉了自己和江東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可以說,孫權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做出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維護孫氏江山,讓各派勢力能夠達到一個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勢力過大,孫權就會出手打擊。

這一切都是一個成熟政治家必須採取的政治手段,也是東吳能夠堅持到蜀國和曹魏滅亡之後,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才被滅亡的國家。

對於一個實力並不強大的國家而言,孫權能做到這個程度,實屬不易,誰又敢說孫權是一個昏君呢。


新知傳習閣


人老了就會犯糊塗,比如那個誰?早年揮斥江山,晚年稀裡糊塗。老糊塗老糊塗,不就是這麼來的麼?別想多了,我說的是漢武帝、梁武帝、孫權和乾隆這幾個老糊塗。



吳大帝孫權,乃虎將孫堅之子,小霸王孫策之弟。在他九歲的時候目睹父親去世,十八歲的時候又目睹哥哥去世。父親給他留了一套可靠的武將班底,哥哥給他留了一套不太可靠的文臣班底以及江東六郡之地。也就是說,孫權就是命比別人好,落地就能直接撿三級頭,98 K,把他妹夫劉皇叔羨慕的不要不要的。

當然了,孫權也不是吃素的。十八歲繼承父兄的基業,江東在他手上沒有沒落,反而愈發的昌盛繁榮了。就連曹操也讚歎『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不過曹操這話就說的有點噁心了,魏武帝到處佔人便宜!先噁心了劉表父子一把,諷刺劉琦劉琮哥倆是豬狗;接著又噁心了孫權一把,彷彿在說孫權這廝只配給我曹操當兒子;最後連劉皇叔也噁心了一把。為啥?誰讓皇叔要給孫權當妹夫的。這倆犢子都得給我老曹當兒子!



跑偏了,再回來說孫權。

孫權的前半生還是很努力的,雖然五次伐合肥失利,被後人譏笑為“孫十萬”。但這並不能掩蓋孫權的光芒,起碼父兄的基業在他手上沒有垮掉,相反還有擴張。並且東吳一班文臣武將在他手下都還算賣力,很少有聽說東吳不服孫權的情況。這就足以證明孫權是個人物!

但是,孫權的性格在長子孫登病死後,突然大變。變成了一個看誰都像奸臣,整天疑神疑鬼的人。

孫登,孫權長子。出生於赤壁之戰之後的第二年,當時東吳打贏了赤壁,又奪取了南郡,步入了一個大擴展時期。孫登在此時出生,可謂是喜上加喜,孫權對他寵的不要不要的,直接就立為了繼承人。

黃龍元年(公元229 年),孫權稱帝,並立孫登為太子。稱帝后沒多久,孫權就帶著兩班文武大臣回到了建業,將孫登留在武昌攝政,還給他配了一部分的官員。儼然有一國兩都,兩套班子的模式。(後面再解釋孫權為什麼要把孫登留在武昌)

孫登在武昌待了三年。三年後,實在是待不住了。為什麼?喜歡看宮鬥劇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道理:

太子離皇帝太遠太久,容易被別人做文章。孫權雖說信任兒子,但父子倆畢竟相隔千里,如果別人在後面偷偷使了什麼絆子、下了什麼圈套,惹得孫權大怒,孫登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因此孫登乘弟弟孫慮病死之機,以弔喪的名義回到了建業,然後就不走了。他跟老爸說:我離家多年,一直都不在您的身邊,這樣於孝道有虧。而且我是真的特別特別的想您,所以您還是讓我留在建業吧!孫權最終同意了孫登的請求,讓他留在了建業。

春,正月,吳主少子建昌侯慮卒。太子登自武昌入省吳主,因自陳久離定省,子道有闕;又。乃留建業。——《資治通鑑•卷七十二•魏紀四》

PS:生在帝王家,親戚死了,尤其是親兄弟死了,對於其它皇子來說,真的不見得是什麼壞事。





到這裡,填前面的坑。孫權之前為什麼要把孫登留在武昌呢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留太子登及尚書九官於武昌,使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並掌荊州及豫章二郡事,董督軍國。

從史書記載來看,孫權並不是把兒子一個人留在千里之外的荊州,而是讓他和陸遜一起鎮守荊州。並且孫權還給了陸遜當時最高的行政權利——大將軍兼任荊州牧,董督軍國

這也就是說,陸遜才是武昌乃至荊州的實際控制人。名義上,孫權讓陸遜輔佐孫登,實際上是孫權讓孫登留在武昌,監督陸遜

為啥要監督陸遜?因為信不過唄!陸遜的權力實在是太過於位高權重了。東吳有三個州,陸遜佔了一個,東吳二十三萬大軍,陸遜統領一半左右。陸遜當時的權力,幾乎能夠跟孫權五五開,他要是心懷叵測,造反成功的概率是百分百。

那要是換掉陸遜行不行呢?不行!別的人沒有陸遜的能力,荊州還是會丟

換而言之,孫權是用陸遜的實力防著魏國的軍事入侵,然後又用太子孫登來防著陸遜可能出現的異心。

一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當年的劉備。為什麼劉備要讓關二爺守荊州,別人都不行?因為只有關二爺的才能和忠誠能夠符合劉備的標準。其它的張飛、趙雲、諸葛亮都不合適。



所以孫權晚年昏庸的根源就在於此,他是既要用人,又要防人。

當時三國鼎立,打仗是常有的事。孫權要維護東吳的基業,就要捨得放權,給大將們足夠的權力,否則東吳的江山要完。這就跟諸葛亮在蜀漢獨攬大權,曹爽在曹魏一手摭天是一樣的道理。孫權當時安排孫登和陸遜相互牽制,也是為了磨合他倆的私人交情,以免自己死後倆人不和

應該說這個安排是好的,只不過孫登早於孫權和陸遜先死了。這一下孫權就急眼了!他自己六十歲了,誰知道還有幾年能活的?所以要馬上立新太子,保證東吳的基業能傳承下去。而就是因為立太子的事,導致孫權和陸遜的矛盾激化,促使陸遜最後鬱鬱而終。孫權也是渾渾噩噩,糊里糊塗的。

孫權一開始想立孫和為太子,可偏偏孫權又很鍾愛另一個兒子孫霸,哥倆的待遇一樣高。這樣一來,政局的平衡打破了,也給某些陰謀家提供了投機的機遇。

像陸遜、諸葛恪、顧潭、等手握重權、奉禮而行的大臣就堅決支持孫和,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畢竟當時儒家盛行,陸遜自幼飽讀儒家詩書,奉行一貫的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正統。他認為太子和魯王,一為長、一為次,該擁護誰是最清楚不過的。但孫權卻不這麼認為,他認定陸遜等人就是在押寶,而且你陸遜在荊州,揚州的事犯得著讓你操心?

於是孫權和陸遜的矛盾又回到了起點,皇帝不信任鎮守邊疆的大將!他最怕外邊握有重兵的大臣和朝廷上的內臣,特別是太子勾結,一旦有了野心,裡應外合,他的江山就不保了。於是孫權就派人質問陸遜,而陸遜也是個直腸子性格,他想回京解釋,希望孫權會接受他的建議,豈料孫權懷疑他的意圖,不但不同意他回京,反而又多次派出使者趕赴荊州,責問他意欲何為?因此陸遜遭受了巨大的壓力,結果就是鬱鬱而終。

陸遜的死,不僅沒有讓矛盾緩和,反而讓東吳的矛盾更加尖銳了。最後事態鬧大,孫權也不得不下狠手,廢黜太子,賜死魯王,而另立了孫亮為太子。而孫亮又因為能力不行,淪為權臣的傀儡。東吳也因此一蹶不振……



其實縱觀孫權的一生,他並不是晚年才防著大臣,實際上他早年就已經如此了。比如赤壁之戰時,他讓周瑜帶兵先行,自己再帶兵隨後更進,就是怕周瑜有什麼小動作,隨時都在防著他,只不過周瑜早死,他跟孫權才沒有什麼矛盾。

但是陸遜賊能活,孫權對他的戒心也是伴著年紀與日俱增。孫權也因為年紀大了,對性格中多疑、好殺的缺陷也不再加以掩飾。對東吳的文武官員,只要稍有差錯,就要起殺心。這不是他晚年的問題,而是一直都有的問題

所以說,孫權為什麼晚年性情大變?因為他原本就是這種性格!只不過人到晚年,對自身的剋制力沒有那麼強了,原本人性中的陰暗面顯現出來了而已。

另一方面,打擊吳國的江東大族,也是孫權必須要做的事。所謂的江東大族,是指在東吳本地的顧、陸、朱、張四個土著大姓。他們人口眾多,控制著大量的土地,家族與家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人不僅有錢,而且還在東吳政壇身居要職。在孫權看來,這些土著大姓都是地方上的豪強地主,如果他們的勢力過於膨脹,那是不利於孫家在東吳的專制統治的。

說的再直白一點,東吳這個政權,實際上是一個封建領主聯盟。孫權是最大的領主,各將領是小領主,各家都有兵。在三國那個年代,魏蜀吳都存在士族膨脹的問題,但只有東吳的問題最嚴重。這個事,孫權必須要管,否則留到兒子再來管,就鎮不住場面了。畢竟曹爽和司馬懿在曹魏篡權,孫權是看在眼裡的。



最後做個總結:

第一、孫權並不是真的昏,他只是對士族坐大的現象不能再忍了。從本質上,這是也維護自己的權威;

第二、孫權的資歷擺在那裡,東吳沒有人能跟他抗衡。比他老的都死了,比他小的又不如他他強大。以前想做不敢做的,到了晚年也都敢幹了;

第三、孫權精明的很,臨時前還坑了陸遜兒子陸抗一把。他跟陸抗說,自己以前因為聽信讒言,有對不起令尊的地方,這是我的過錯。你把以前我給令尊的詔書,全都燒燬吧,千萬別讓人看見,免得流傳出去影響我的英名。臨死還要跟晚輩耍花招,玩心眼,這哪是老糊塗的人吶?

當然了,要非說他昏也可以。畢竟中國歷史上能活過七十歲的皇帝(包括國王)一共只有十四個,基本上沒有晚年不昏的,孫權也是其中之一。漢武帝劉徹早年雄才大略,晚年還不是糊里糊塗的。畢竟年紀大了,不能用年輕人的標準來要求老齡人。


Mer86


三國志記載公園234年,孫權抵禦了蜀國的最後一次討伐,親自到合肥督戰,卻敗於楊州都督之手,稱帝后孫權曾派將軍衛溫出大軍,加強對夷洲的防守,並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制,並在山區開設郡縣,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力。這時的孫權開始不斷加重徭役,並且開設殘酷刑法。吳國時常有農民起來反反抗

孫權的兒子孫英早年病逝,孫權先是廢掉第二位太子和,又賜死魯王孫霸,後立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孫亮的設立為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種子。也許是因為晚年的孫權被年輕時的政績所惑,由一個英明的君主走向了昏聵,加之年紀已70多歲。

三國志原文: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自由答人


孫權是三國時代東吳的皇帝,也是魏蜀吳三國時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整整長達23年之久。前期的孫權備受各方豪傑推崇,不但有劉備“吾不可以再見之”的讚歎,也有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但是,晚年的孫仲謀卻性情大變,言行舉止猶如昏君,極度敏感,猜疑成性,獨斷專權,濫殺功臣,使得東吳的局面受到一萬點傷害。其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二宮之爭”。

在有太子的同時,非要同時寵信個魯王,雖說這也是帝王常用的馭人之術,但是搞得這兩黨之間競爭激烈,紛爭不斷。可憐的陸遜不得善終,還有一幫耿直的大臣遭受無妄之災。後來把太子和魯王全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的孫亮。
其實,像孫權這樣的統治者,年少成名,手握至高權利一生,剛開始虛懷若谷,積極納諫,但畢竟也是個正常人,時間久了難免會高處不勝寒,特別人一到了晚年,更容易偏聽偏信,其實當時孫權早就被親信們包圍的水洩不通。一方面是君本位的思想作祟,另一方面是魏國的壓力減輕。還有那些數代老臣的離世,沒人監督和威壓,慢慢就變這樣了


某村村花💋


孫權,三國時東吳的創始人之一,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但作為開國皇帝,他又是一個內戰內行,外站外行,人格不怎麼完美甚至惡劣的統治者,權謀家。

孫權晚年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二宮之爭”。老老實實地重用太子不就好了嗎?結果他非要同時寵信個魯王,給官放權,弄的這哥倆各自結黨,互相攻詰紛爭不斷。一堆“耿直”的臣子結果就受了無妄之災,可憐的陸遜就這樣被氣死了。最後孫權把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孫亮。結果權臣們一個個登場,先是諸葛恪,再是孫峻,孫琳,孫亮也被孫琳廢了。好在最後孫權的六兒子孫休奪回了皇位。



孫權晚年昏庸嗎?其實並不是,只是年老的他身處權力中心,太在意屁股底下的那把椅子,害怕兒子把自己的位置奪了。所以說,權力真是讓人喪失理智的東西。


袁尼瑪怪獸


首先我們要肯定孫權對孫吳政權的建立和穩固所起到的突出貢獻,而且在繼任吳侯之後相當一段長的時間裡,孫權都能做到禮賢下士,量才而用。當世兩大梟雄曹操、劉備都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而包括諸葛亮、蔣琬、荀彧、賈詡這樣的名臣也對他多有讚譽,那麼為何在晚年卻又變得多疑甚至殘忍嗜殺呢?

其實有這樣經歷的帝王孫權並非第一個,雄才大略,武功蓋世的漢武帝劉徹也是其中之一。他與孫權的經歷相似,漢武帝繼位的前十幾年裡一直由竇氏和王氏把持朝政,後來兩人相繼離世,漢武帝才得以展現。孫權也是如此,他繼承哥哥爵位的時候只有十幾歲,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其實無形之中也是對他的一種肘制。而由於孫策是用鐵血政策平定江東,江東實際的局勢並不穩定,需要孫權去平衡安撫,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能選擇隱忍,將自己善意的一面展現給世人。



而在局勢穩定並取得了一定成就後,特別是隨著年歲的增長,許許多多壓抑許久的負面情緒和性格會慢慢展現,一次偶然的刺激甚至會引發井噴似的爆發。被遼東欺騙,花甲之年的孫權視為奇恥大辱,從此更加多疑,逼死陸遜,廢太子,殺兒子,幾乎可以用喪心病狂來形容了。

其實這也是人格分裂的一種體現。每個人都有兩面,只是在正常情況下都能夠很好的進行平衡,情緒正常宣洩不會引發什麼病變之類的。但是處於孫權的地位,由於長時間的壓力與隱忍,使得所有負面的東西無限累積,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從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到逼死陸遜,再到廢太子,殺兒子,無非是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守住的江山得以保全,所以對權力的執著也是引起孫權前後不一的原因。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孫亮的母親潘氏和託孤大臣諸葛恪都不是省油的燈,孫氏在孫權之後的政權始終不穩,後宮干政,大臣專權,直到孫皓繼位才得以緩解,可惜孫皓完全是老年孫權的升級版,暴虐嗜殺,荒淫無道,最終葬送了孫吳的江山。


燭影斧聲



孫權晚年為何會性情大變,成了昏君?

地壯孫權氣,雲凝庚信愁。孫權自幼聰慧,博學多識,曾歲父親孫堅討伐董卓,途經荊州,孫堅被荊州牧劉表射殺,年僅七歲的孫權隻身遊說劉表,要回了父親的屍體。孫權不但有勇有謀,而且壯志凌雲,在孫策死後,孫權繼承父兄大業,任命周瑜為大都督,赤壁之戰,大破曹操百萬大軍。


後來又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陸遜在夷陵地區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一敗塗地。可以說孫權是一個之人善任的明君,然而在孫權晚年,他卻犯了許多不可饒恕的錯誤,太子之爭,陸遜之死,自己重用奸臣呂壹等,

孫權晚年為何性情大變,成為昏君,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孫權在位長達三十多年,由於年老體衰,疑慮重重,加上遼東公孫淵被司馬懿誅殺,這些都加上了孫權對於權利的控制慾,於是他重用了奸臣呂壹。孫權年少輕狂,胸懷天下,也是難得的明主,但到了他晚年時期,思維遲鈍,加上孫權對與整個東吳朝政的把控並不是很緊密,尤其是一直被大都督架空。後來238年,司馬懿征討遼東,誅殺公孫淵,更讓孫權認識到權利的重要性,一但君主失去權利將會任人宰割。於是孫權開始重用奸臣呂壹。


呂壹被任命為中書典校郎,這個官職是專門檢查地方州郡官吏的,呂壹這個人為人陰險毒辣,其實他的官職並不是很高,但卻直接受孫權管制,呂壹開始到地方巡視並沒有膽大妄為,後來有一些人得罪了他,他就開始嫁禍別人,由於孫權信任呂壹,很多大臣都蒙冤被害。呂壹見到孫權對其不聞不問,就開始肆無忌憚,其魔爪伸向朝廷大臣,開始大肆剷除異己,就連太子的話孫權也聽不進去,只相信呂壹一人,久而久之,整個朝堂烏煙瘴氣,忠臣都不敢諫言,東吳由此走向衰落。


其次孫權由於長期的隱忍壓抑,導致晚年性情大變。孫權沒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更沒有北方根基穩固,因此赤壁之戰,孫權就曾經受曹操的欺負。孫權也沒劉備漢室末胄的身份,皇親國戚才是正統,更沒有關張趙這樣的勇將,就連荊州也要借給劉備。對內孫權的權利經常被大都督架空,為了贏得最終勝利,無論是赤壁之戰還是偷襲荊州,或者是夷陵之戰,孫權都把全部權利交給了大都督。後期大都督陸遜竟然參與太子之爭,這也讓孫權深惡痛絕。


多年的隱忍,很多壓抑的負面情緒,在孫權晚年逐步爆發,盟友遼東公孫淵被殺,孫權更認為奇恥大辱,因此孫權開始懷疑身邊的每一個人,設立直接管轄的中書典校郎,懷疑身邊的大臣,因懼怕大都督陸遜獨攬朝政,將其逼死,後來又廢掉了太子,更可恨的是孫權居然殺了自己的兒子,真可謂是喪心病狂,孫權晚年性情大變,也是和其一生的經歷有關。


再次孫權稱帝后,野心勃勃,但卻讓他成了剛愎自用猜忌心很強的人。孫權耗死了曹操,氣死了劉備,晚年有大快人心的當了皇帝,於是更加肆無忌憚,認為天下唯我獨尊,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最主要是聽不進去大臣的忠言,晚年的孫權便的更加剛愎自用,但由於孫權對實權把控的不嚴,增加了其對大臣們的猜忌。孫權開始不相信任何人,對朝廷大臣都要逐個排查,戍守邊疆的將領,都要將自己的妻兒留在建業做人質,一但他們有所異動,就將將士們的家人處死。由於孫權晚年性情暴虐,後宮也更加混亂,妃子們爭寵,兒子們爭奪皇位,為日後子孫同室操戈,埋下了禍根,史載:

吳嘉禾三年(234年),廬陵人李桓、羅厲扯旗造反,孫權派兵鎮壓,苦戰3年才將義軍剿滅。236年,鄱陽人彭旦聚眾反抗。

你是如何看待孫權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