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明鑑、閱古知今,《呂氏春秋》中的5大經典名句,值得今人回味深思。
《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與他的門客們共同編著成書。
《呂氏春秋》吸收了儒、道、墨、法……各家的思想精華,屬於雜家代表作。
思想主張雖雜,但觀點言辭精闢,於今人而言——開卷有益,深讀必有所得。
《呂氏春秋》5句經典·一:
“功名大立,天也;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出處:《呂氏春秋·慎人》
想要建功立業、聲明顯赫,外在機遇很重要,但若是一味依靠天意而忽略人為的努力,同樣一事無成。
曾經看過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即使是天上掉餡餅,你也得伸手去接,否則哪怕上天有意要拉你一把,都找不到你的雙手。
古訓上有句話叫:“自助者,人助之;自助者,天助之。”
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人生的路只能一步一步自己走,遇到困境只能一點一點自己著手解決,一直相信:越努力,才會越幸運。
《呂氏春秋》5句經典·二:
“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
出處:《呂氏春秋·聽言》
從別人那裡聽來的話語,不能不去考察,不核查就篤信則善惡不分、黑白不明。
孔子曾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不論是遇事還是對人,都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判斷,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是自身缺乏主見的表現。
這句話的下一句是:“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
如果長期善惡不分、偏聽偏信,生活很難一帆風順,總會出亂子的。
《呂氏春秋》5句經典·三: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出處:《呂氏春秋·用眾》
善於學習的人,能夠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哪怕是再平庸的人身上,亦會有可取之處,智者懂得博採眾長、不斷提升自己。
《呂氏春秋》5句經典·四: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出處:《呂氏春秋·別類》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可以算是高明的。愚鈍冒失者的毛病在於:明明不知道卻自以為自己都懂。
《道德經》裡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與本句在大義上異曲同工。
毛澤東曾要求自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古往今來社會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特別愛“顯擺”,但往往一開口就暴露出自己的無知;另一種則不愛顯山露水,可在與人交談時字字真知灼見、句句都在點子上,才智高卻不露鋒芒、虛心好學。
《呂氏春秋》5句經典·五: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
出處:《呂氏春秋·論人》
《呂氏春秋》的“論人”章節,又叫“八觀六驗”,其中的“八觀法”是秦相呂不韋提出的觀察鑑別他人的方法。
通則觀其所禮:面對一個顯貴的人,觀察他是否待人謙虛有禮、亦或是趾高氣昂。
貴則觀其所進:面對一個位高權重的人,觀察他提拔的都是些什麼人,被他委以重任的多與他是同類。
富則觀其所養:面對一個富裕的人,觀察他是如何花錢的,把錢都花在什麼地方,一個人的金錢觀可反映出人品。
聽則觀其所行:聽完一個人說話,不要著急去相信,還要看看他是不是那樣去做的。
止則觀其所好:當他在休息的時候,看看他的業餘愛好是什麼。
習則觀其所言:當你們相處得久了,回想一下他說的話是否還和當初一致。
窮則觀其所不受:人窮不要緊,重點看他是不是人窮志高,不接受他人的施捨、不愛貪小便宜。
賤則觀其所不為:地位卑微不打緊,要緊的是他是不是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從不胡作非為、活得有尊嚴!
另外為大家附上“八觀六驗”中的“六驗”:
原文:“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持,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
譯文:高興的時候,他是否得意忘形?快樂的時候,看他是否還有操守?憤怒的時候,他能不能自我約束?恐懼的時候,他還意志堅定嗎?失敗的時候,他能否自立自強?貧苦的時候,他是不是仍然堅持志向與夢想?
(感恩閱讀;文章撰寫:國學史記;文獻依據:《呂氏春秋》;圖片來源網絡)
閱讀更多 國學史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