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袋子」生變 銀行理財成爲最好的避風港?

“钱袋子”生变 银行理财成为最好的避风港?

本報記者 萬德龍

近期,股市行情不是太好,樓市也傳來了成交量下降的消息,不少投資者開始回籠資金,銀行理財自然作為投資過渡期內的不二之選。日前,記者採訪了多家銀行理財部門的負責人,他們告訴記者,近來理財市場總體呈四點特徵:收益下降、門檻降低、高淨值專屬理財漸熱以及大額存單成避險利器。

部分理財門檻降至1萬元

“隨著理財收益大環境下滑,餘額寶、理財通以及各銀行‘寶寶系’貨幣基金年化收益率明顯下降,大多跌至3%以下,僅有少數產品維持到3.5%左右的收益率,而且大多來自股份制商業銀行產品。”某股份制銀行網金部門負責人李經理告訴記者,另一方面,由於貨幣基金1萬元以上資金贖回“T+1”到賬的新規,其主打的靈活性受到限制,因此資金外流現象明顯。據介紹,尾隨這一政策,央行出臺銀行理財新規,單隻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理財門檻進一步降低。

“受這兩條新規的疊加影響,不少客戶選擇退出貨幣基金,選擇利率更高、門檻低、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李經理說,多家銀行相繼發佈類似公告,宣佈下調部分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至1萬元。其中,一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調整銷售起點的理財產品數量多達43只,還有銀行順勢調整了部分結構性存款產品的起存金額。“隨著部分理財門檻降低至1萬,更有利於激發年輕客戶群體的理財意識,也有利於銀行擴展攬儲受眾面。”

普通客戶避險情緒濃厚

此前,結構性存款代替了保本理財成銀行的攬儲“新寵”,保本或較低風險、預期收益率區間浮動的特徵,吸引不少保守型投資者的青睞。但近期,結構性存款產品陸續兌付,收益情況並不樂觀,不僅如此,銀保監會嚴格結構性存款產品交易資質,市場明顯降溫。

“半年前,我購買了第一款結構性存款產品,當時給出的預期收益率在2%到7.3%之間,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了20萬元。前幾日理財到期贖回,我算了一下收益率僅為3.35%,明顯低於同期其他理財產品。”投資者王先生告訴記者。

另外,近期理財收益率明顯下降,市場上幾乎見不到年化收益率超過5%的產品,大多產品維持到4.5%以下,較年初下跌兩成左右。但記者採訪中發現,市場購買理財的積極性卻不減,不少市民表示,隨著股市萎靡、樓市觀望情緒再起、基金產品普跌,銀行理財成為最好的避風港。

與此同時,隨著理財收益下滑,銀行攬儲壓力增大,紛紛推出針對高淨值客戶的高收益理財產品。“高淨值客戶就是指除了固定資產外可用於流動資金投資金額較高的客戶,起買金額大多在500萬元以上。目前,這類客戶的專屬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保證在5.5%左右。”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部門肖經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