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精简编制,主要针对自收自支类编制和临时工

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就拿事业单位工勤编制来说,现在也是采取只出不进,随自然减员收回工勤编制。事业单位工作原本是由编制人员承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核定的编制增减变动跟不上需求的步伐,在实际工作的需求下,大量使用编外人员补充工作。这些编外人员用工方式也不用,有合同工、劳务派遣工、人事代理等,他们都被统称为临时工。

事业单位改革精简编制,主要针对自收自支类编制和临时工

事业单位临时工和正式工干一样的工作,工资待遇和正式编制人员差距很大。临时工想要进编,就只能参加事业单位招考,考上了才能拥有编制,但是不少临时工干了几十年,现在已经超过报考年龄了。虽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劳分配、同工同酬,但是真正实现同工同酬的却很少,事业单位有正式工和临时工之差。而不少企业也是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占主导,领导喜欢你、大家喜欢你就是干的好,不会表现自己干的再好也不会有人看见。

事业单位改革精简编制,主要针对自收自支类编制和临时工

新修订《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 临时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

临时工个人晋升完全没有指望,干一辈子都不会成为领导,除非中途转为了编制人员。临时工工资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像正式职工,两年、五年都会普遍调升级别,而且根据职称、职务的晋升也会增加工资。事业单位工资调整时,涉及到基本工资调整,基本工资调整临时工的工资才会开始调整。

事业单位改革精简编制,主要针对自收自支类编制和临时工

事业单位改革,省市机构精简50%,县区机构精减90%,人员编制减少25%-30%。人员编制精简,正式职工又不可能下岗,精简的对象,就只能是自收自支类编制、自定自筹类编制,和所有的临时工了。《机构编制法》颁布实施后,不允许出现行政、事业编制之外的任何自定编制类型。也就是说原来地方政府编制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核定的编制都会撤销。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能安置的安置,不能安置的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领取经济补偿后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