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瀕臨滅絕,竟然是因爲這個


犀牛瀕臨滅絕,竟然是因為這個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去世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去世(圖片來源:央視網)

剛剛過去的世界犀牛日(9月22日),讓我們不由得又默默悼念一次北白犀蘇丹。

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全世界現存的6種犀牛,除南白犀境遇稍好外,其餘全部處於滅絕的邊緣。然而,有觀點認為,即便沒有人類的影響,犀牛這一物種的衰敗也不可避免。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讓我們試著從物種競爭的角度思考一下。

犀牛屬於奇蹄目家族,這個家族現存物種裡還有馬和貘兩個成員,它們最顯著的特點是腳趾數為奇數。與之對應的,是豬、牛、羊、鹿、駱駝等眾多草食或雜食動物組成的偶蹄目家族。兩個家族中的大多數成員都吃素,相互間就免不了競爭。從目前的情況看,偶蹄目無論是動物的種類還是數量都明顯多於奇蹄目,顯然是這場生存競爭的贏家。幫助偶蹄目取勝的首要秘籍,當然不是腳趾的數量,而是它們功能強大的胃。

偶蹄目下屬三個家族,分別是以牛、羊、鹿為代表的反芻亞目;以豬、河馬為代表的豬形亞目,以及以駱駝為代表的胼足亞目。除豬形亞目外,其餘的種類全部具有四個胃(有觀點認為駱駝可能是三個)。


犀牛瀕臨滅絕,竟然是因為這個

不論胃的數量是三個還是四個,駱駝和反芻亞目的動物,都具備把胃裡的食物重新輸送到嘴裡進行二次咀嚼的能力,卻是不爭的事實。食物在口腔中經牙齒咀嚼後,通過喉嚨後依次進入瘤胃、網胃和瓣胃。這三個胃合稱為“前胃”,它們不具備分泌胃液的胃腺,主要作用是儲存食物。食物在這三個胃中經過簡單的分解和吸收變軟後,被重新送回口腔進行咀嚼,才會進入能夠分泌胃液,真正具有消化功能的第四個胃——皺胃,進行徹底的消化。

擁有如此數量眾多且功能強大的胃,駱駝和反芻亞目的動物在進食的時候,可以一次性吞下大量食物,存儲在前三個胃裡,然後經過反芻後慢慢消化。相反,奇蹄目等只有一個胃的食草動物只能不停地進食來填飽肚子。兩者相比,前者的進食效率顯然更高,自然也就能率先搶到更多的食物,有助於快速補充體能逃脫食肉動物的追捕。

在奇蹄目動物中,相比於馬和貘,犀牛的體型顯然要龐大很多,需要的食物也就更多。然而,在進食速度上,它拼不過會反芻的偶蹄目動物,在食物種類的選擇上,也比不上雜食的豬形亞目動物,再加上人類活動和獵殺的影響,犀牛衰亡也就在所難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