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養成良好預習習慣 需要家長參與 家長怎樣幫助孩子學會預習

孩子養成良好預習習慣 需要家長參與 家長怎樣幫助孩子學會預習

預習在學習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現實中,很多孩子不會預習,所以儘管“學習很用功”,但是學習成績還是不理想。

很多孩子不會預習,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養成預習的興趣

很多孩子不懂得什麼是預習,認為只要讀一遍書就可以了,所以通常敷衍了事,沒有預習的興趣。

2.不懂得該預習什麼

孩子不懂得預習什麼,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3.沒有好的預習方法

孩子沒有掌握預習的方法,沒有找出自己的疑難點並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所以預習的效果不理想。

4.,不能養成預習習慣

孩子對預習作業的重視不足,和書面作業相比,預習作業好似可有可無,因為沒有堅持做,所以很難養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養成良好預習習慣 需要家長參與 家長怎樣幫助孩子學會預習

我們要怎樣幫助孩子學會預習呢?

1.引導孩子認識預習的意義

首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預習對課堂學習具有“一步先,步步先”的先導意義。其次引導孩子回顧自己的學習經歷,體會自己在是否認真預習的條件下聽講效果的明顯差異。最後引導孩子多與有良好預習習慣的同學溝通,交流他們對預習作用的認識,以此說服輕視預習者改變看法。

2.引導孩子合理地控制預習時間

預習的時間不是越長越好,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作業量,先安排孩子複習,然後寫作業,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再拿出一些時間來預習,每一學科控制在幾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在孩子沒有複習和預習習慣的情況下,先培養孩子的複習習慣,等孩子適應一段時間接受了複習習慣,也看到了堅持複習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的時候,再去培養孩子預習的習慣。

3.關注薄弱學科的預習

把預習的重點放在孩子薄弱的科目上,比如孩子以前語文、數學都不錯,慢慢的語文落後了,家長就先抓語文,讓孩子在語文上多下功夫,提高語文的學習效果。

4.給孩子提供一些合理的預習方法

而預習的方法有很多,要求孩子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邊讀書邊思考邊做記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家長要引領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預習方法和步驟。下面列舉語文課程預習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第一,先初讀課文文

第二,標出生字詞,認生字,口頭組詞,說句子。

第三,帶著問題再讀課文。

第四,圈出不理解的詞,用字典查出來。

第五,與家長交流課文內容。

孩子預習習慣的養成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面對一年級孩子自制力弱的特點,家長必須及時督促。一年級小學生在學校的時間也不過7一8個小時,其他時間大部分與家長相處。因此,孩子良好預習習慣的培養,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參與,最好建立“學校、家庭”共同監督管理的體系,進一步促使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此外,在預習中,家長有時候還可提一兩個重要的問題和孩子一同交流,幫助孩子加深理解預習的內容。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的預習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