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釘子就是伊拉克。
“冷戰”之後,伊拉克在中東的國際地位大幅下降,“梟雄”薩達姆意圖稱霸中東,這嚴重破壞了美國在此地區的戰略和平衡。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隨即就表示了強烈譴責,進而宣佈對伊拉克實施全面的經濟制裁,這次的制裁既全面又狠,伊拉克除醫藥等人道主義物資之外的所有進口都被切斷,國內的對外出口也被掐掉,全部海外資產被凍結,國際信貸、技術合作被停,輸油管道也被關,為了確保滴水不漏,美國還對其進行了海上攔截和空中封鎖,使伊拉克徹底成了一座“孤城”。
在接下來的1991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經過43天的戰鬥,迅速迫使伊拉克軍隊無條件投降,撤出科威特境內。接下來,美國以“伊拉克擁有核武器”為藉口進行所謂的調查,遲遲不肯解除對伊拉克的經濟封鎖,美國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利用經濟制裁拖死薩達姆,防止伊拉克稱霸,平衡中東勢力!
美國“沙漠風暴行動”中用凝固汽油彈破壞伊軍陣地前沿的貯油壕溝
按照美國的構想,伊拉克肯定扛不住這一大波經濟制裁,因為伊拉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很高,進出口產品結構也單一,一旦輸入輸出都被切斷,那經濟必然遭受重大打擊,接下來就是企業破產、生產下降,國內利益階層因利益受損而屈服,同時,失業劇增、民眾不滿等又會帶來動盪與叛亂,到那時候,伊拉克要麼妥協,要麼被美國扶植的反對派擊垮,這樣看來,伊拉克簡直就是一個理想的制裁對象!
但美國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伊拉克的社會開放程度較低,政治集權,任何的制裁和困難都被獨裁政府結結實實地轉嫁給了普通民眾,對既得利益者的影響簡直微乎其微,而伊拉克民眾的承受能力又極高,民族主義較強的伊拉克民眾把制裁導致的忍飢挨餓、生存艱辛等痛苦都算到了美國人頭上,被制裁的伊拉克民眾對制裁反而產生了逆反心理,愛國意識和同仇敵愾意識不斷增強。
於是,事實與美國預想到的完全兩樣:既沒有精英階層的妥協,也沒有民眾的叛亂。
這樣一直拖了十幾年,雖然伊拉克人民的生活狀況急轉直下,社會生產遭受到了巨大破壞,從制裁前的有點小富退化到了前工業化時代,嬰兒死亡率上升了6.3%,兒童死亡率上升了7.5%,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了強烈衝擊,可美國日夜期盼的遊行、動盪、叛亂等卻遲遲沒有出現,出現的反而是很多國家對美國的質疑,長期制裁所導致的人道主義災難更是引起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連美國的盟友法國、英國也看不下去了,要求美國放鬆或者解除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隨後約旦、土耳其、沙特等伊拉克鄰國,都開始走向美國所主導的制裁聯盟的對立面,呼籲解除對伊經濟制裁。
這下好了,憋了十幾年的大招竟然是這樣一個結果,頂不住壓力的美國只得在2003年3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以風捲殘雲之勢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接下來的5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贊成通過了美國、英國和西班牙提交的解除對伊拉克經濟制裁的第1483號決議。至此,對伊拉克長達13年的經濟制裁正式宣告結束。
美國最後還是用軍事手段解決了問題,所謂的經濟封鎖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大量的普通民眾成為了經濟制裁的“替罪羊”,把美國的名聲也搞臭了!
閱讀更多 鴻哥看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