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改革开放40年后,浙商有了这样一个新命题……

文|《浙商》全媒体记者 徐俏俏

摄影|周霖

9月27日,在浙商博物馆四楼,举行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浙商之路主题展”。展览全面和清晰地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浙商与改革的互动与成长,里面有气势磅礴的时代强音,也不乏点滴的温情场面。

新老浙商代表和专家学者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了展览之后,在现场围成一桌,进行了一次意义深刻的“浙商改革开放学术研讨会”。大家多维度、多层次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浙商发展壮大的真正经验和成果,客观讨论了目前市场环境变化给浙商带来的挑战以及浙商自身的局限,并探讨了一个值得浙商深思并为之努力的命题:现代浙商之路怎么走。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浙商总会、浙江省工商联、浙江省社科联指导,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商研究院、《浙商》杂志、浙商博物馆等共同承办。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浙商十大突破事件。


特写|改革开放40年后,浙商有了这样一个新命题……

一位浙商

82岁冯爱倩的吆喝

“鸡毛换糖咯!”义乌市场001号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拥有者冯爱倩现场一开口,便用义乌话喊出了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吆喝声,将与会者的记忆拉回到上世纪那个“鸡毛换糖”的年代。

“我说我要做生意,8个人天天饿肚子怎么行。” 82岁的冯爱倩仍然精神矍铄,她坚持身姿挺拔地站着,用洪亮且铿锵有力的声音细细回顾了自己当众堵住县委书记谢高华说理的往事。

“讲了两个小时,然后他说你去摆摊好了,一听这话我跳起来了,我真的特别开心。”冯爱倩说,当时她是真急了,以至于忘了书记听不太懂义乌话。

“后来义乌允许农民摆摊增收,农民艰苦奋斗,外地人也有来摆摊了,一直到现在,变成国际商贸城了。现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真的特别高兴,好像一场梦一样。我们国家的政策很好,我们下一代要传承拨浪鼓精神,奋斗、向上,再兴旺。”冯爱倩的话音刚落就与大家告辞,因为故事中的另一位主人公,88岁谢高华老书记正在她家中做客。看着离开她的背影,与会者感慨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要问浙商从哪里来,这位老浙商的精神气儿、言行举止早已给出了答案。

“改革开放40年是一部浙商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浙商的成长史,浙商为浙江、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浙江省委原副书记、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说。


特写|改革开放40年后,浙商有了这样一个新命题……

▲浙江省委原副书记、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

“浙商发展之路是一条人类生命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搏动之路。”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分析说,浙商的发展之路其实是人性本质使然,因为我们要满足基本需要,要生活得更美好,而生产力的呼唤、浙商生命力量的张扬爆发就是人性本质的表现。

王永昌鼓励浙商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遵循 “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的要求,大胆地往前走,继续发展。

特写|改革开放40年后,浙商有了这样一个新命题……

▲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


一个答案

坚定市场化改革

最近,私营经济“离场论”搅动舆论场,不少人都觉得闻出了一种别样的味道。包括王永昌在内,在场专家学者针对这一话题追本溯源,思考改革开放本质,并抛出了坚定市场化改革信仰的观点。

“什么是改革开放?如果用最简洁的三个字概括,那就是市场化。当然,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臻于至善的过程。”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指出,“如果连市场化的基本取向都动摇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提升和进步呢?”

刘亭认为,市场化才是改革开放的精髓,是改革开放的方向,它应当成为我们的信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意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为“决定性作用”;十九大报告特意将连结“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个作用中的“和”,调整为“逗号”,都表明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市场化取向。

“浙商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也是市场化改革的急先锋。”刘亭认为,真正的市场化要夯实三块基石:产权要明晰,要保护;信用要坚守,要敬畏;法治要健全,要践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发展彰显了实干之路,浙商能够成长就是坚定不移走发展道路、坚持改革之路的结果。”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盛世豪指出。

一场反思

什么是现代浙商之路?

“2002年至今的‘浙商回归’中,浙商通过商会组织表达社会公共利益的诉求,反哺浙江,已经成为浙江省地方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陈寿灿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心得。

“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浙江企业改变了组织体系,打破了企业的边界,不仅仅是对管理的贡献,更是对世界的贡献。”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以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例指出,改革背后深层次意义是打破了部门与部门的边界,这种打破是治理结构的变化,是体制的变化。而没有浙商企业的大数据、互联网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放眼今天的浙商,我们有多少浙商能够从骨子里把科技创新、真正的技术投入作为一种发展基因?”硬币的另外一面,学者们也看到了一些另外的变化。

“当下浙商面临三大挑战:传承、转型、跨越。” 《浙商》杂志总编辑臧铯指出。

如何给浙商赋予更加强大的面向明天创新的力量,成为了在场学者共同的话题。

“从产业转型看,未来的浙商之路就是告别狭窄的生存空间找到一条全球化路径,告别非技术生存的路径找到技术创新信仰之路,告别非原创式生存的边际缩减找到独立的创造之路。”臧铯分析说,从浙商的自我跨越看,浙商概念的跨越本身要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的跨越,从国内向国际的跨越,从浙商向企业家的跨越。最终回到的一个命题,就是永续发展的主题。

“浙商发展之路是一条通过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向现代浙商的蜕变之路。浙商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追求卓越,努力成为现代浙商。”王永昌认为,迈向未来的浙商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又要创造现代文明;既要创造商业模式与经验,又要创造商业文明与文化;不仅要代表浙江的形象,还要代表中国的形象。

“浙商应该是一群有更高目标、更好形象、更高素质、更大能力、更有家国情怀的商人群体。身处历史转折时期,改革开放再出发,浙商发展也要重新出发。”王永昌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