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知道——來自青海扶貧審計現場的報導

66歲的羊集才老人咧開嘴,笑了。老人是青海東南部農村的一個村民,一家三口。青海省在精準脫貧中實行了人均6400元的貧困戶到戶發展資金政策,也多次開展了落實情況檢查。青海省審計廳的扶貧審計人員在某鎮審計時,發現部分老百姓並未直接得到實惠,“救命錢”被違規用於投資經營。最終,審計人為困難群眾挽回了損失,並走村串戶宣講,讓老百姓知道了黨的政策。老人在鎮裡的指導下,用這19200元入股了一家企業。他掰著手指頭算了又算,“一年能有2000多的分紅呢;我還是村裡的護林員,每月1800元;女兒在西寧打工。我們家脫貧了”。高興的老人,望著院子裡掛滿了的金黃果,心裡甜滋滋的。

“做夢也想不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藏族青年更藏生活的鎮,距縣城90多公里,有120萬畝草場、6600多人口,是典型的牧區。在省裡易地扶貧搬遷中,他的家被集中安置在東維村。搬遷效果如何?村民是否滿意?青海省審計廳農業審計處多次深入實地瞭解情況,對沿途顛簸起伏、路基裸露、石塊泥水遍地的路況再熟悉不過。面對搬遷後百姓交通不暢、用水不便、電力供應不足等情況,他們積極協調,使百姓的“心聲”迅速得到了“回聲”。當地有關部門根據審計建議,儘快統籌資金對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如今,更藏家的佔地200多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為全省統一的80平方米,個人不用花一分錢。走進這個小院,從東到西,依次是儲藏間,堆著幹牛糞和一些工具;另一間是廚房,放著青稞面和生活用品。接下來是三間正房,全部向陽,裡面是整體藏式木製裝修。客廳正面的牆上,懸掛著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等幾代中央領導人的畫像。說到這種做夢也想不到的好事,靦腆的更藏滿臉幸福。

“黨各知期拉投接且”(感謝黨的政策)。才讓卓瑪雙手合一,虔誠地感謝著。而後又鄭重地伸出兩個大拇指,燦爛一笑,“好,非常好”。才讓卓瑪是生活在青海湖邊的貧困戶,52歲,離異,無兒無女,平常以打短工為生,放羊、擠奶,收入微薄,還要看人臉色。才讓卓瑪的感謝源於今年初審計署鄭州特派辦農業審計處對他們縣扶貧資金的審計。審計人員對青海省設立的公益扶貧崗位——草原溼地生態管護員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審計時,敏銳地發現選聘工作存在問題,一些村子沒有召開村民大會進行公示。會不會有什麼貓膩?審計人盯住了這件看似平常的事。他們運用數字化審計模式,通過對組織、財政、扶貧和農牧等部門的數據進行比對、核查、分析,最終查實“管護員優先從扶貧移民戶、困難戶、無畜戶中選聘”這一政策未得到有效執行。縣裡高度重視審計發現的問題,認真進行了整改。今年4月,像才讓卓瑪一樣的30個困難戶、無畜戶被選聘為管護員,年收入可達14000元。“已經拿到了5000元呢”,才讓卓瑪反覆說著這句話。

“別人能幹的自己也能幹,別人能懂的自己也能學”。說這話的叫王宇鵬,皮膚黝黑,身高一米八,眼睛小,話不多。而立之年脫下戎裝進入青海審計廳工作,一轉眼五年了。提起今年初的扶貧項目審計,作為主審,當時還是有畏難情緒的:時間緊、經驗缺、人員少,只有他和兩個第一次參加審計的借調人員;平均4000米的海拔,正值隆冬,氧氣更加稀薄,胸悶、氣短、頭疼時有發生。而王宇鵬和他所帶的審計組,克服高原反應、嚴寒酷冬、山高路遠,把“草原當家園,視群眾為親人”,努力打通扶貧工作的“最後一公里”。“幸好還年輕”,他在審計中經常這樣對自己說。說起母親,王宇鵬有些傷感。母親身體不好,長期患有肝病,每年兩次到北京複查。作為家中獨子,沒有更多的時間陪同和照顧,多是親戚幫忙。說到這裡,他顛過來倒過去就是一句話:“那沒辦法,審計人都這樣”,平靜如常。

110和3000,看似毫無關聯的兩個數字。可在謝瑞濤眼中,這意味著生命與責任。2018年春節前後,從海拔110米的鄭州來到海拔3000米的青海省某縣,審計署鄭州特派辦農業審計處開展了兩個月的扶貧資金審計。該縣一年有九個月要採暖,還是斷氧層。當地人說,他們縣是一年九個月是冬季,還有三個月“大約在冬季”。33歲的謝瑞濤是主審,進點會上負責宣讀審計“八不準”工作紀律,一般二三分鐘內讀完。可就在小謝唸到第二條,也就不到半分鐘、80多個字的時候,突然覺得喘不上氣、語速慢了下來。“高原反應”,自認為身體“槓槓滴”小夥子意識到了,最後是強忍著,緩緩讀完了餘下的六條。

“幹審計就要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幹勁更高”。與謝瑞濤一樣,一批又一批鄭州特派辦審計人常年在青海工作著。2017年以來,農業審計處先後對青海省5個貧困縣實施了扶貧審計,努力推進政策落實、規範資金管理、維護資金安全、提高扶貧績效,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國家審計的監督和保障作用。而同志們對無時無處不在的高原反應,有的整夜無法入睡,在痛苦與無奈中,坐等到天亮;有的只能靠吸氧暫時緩解,一手翻著憑證,一手扶著輸氧管;有的腰椎變形,只能睡在地板上緩解疼痛,卻還在加班加點。體檢中,一些同志的血壓、血紅蛋白、血小板等指標出現了明顯異常。面對這些,處長蘭紅濤笑了笑:“我們有個“三點”辦法,就是少吃點兒,走慢點兒,早睡點兒”。

雖然羊集才、更藏、才讓卓瑪都生活在國家級貧困縣裡,但他們知道,幸福來了。黨中央的精準脫貧政策會惠及到每一個貧困家庭。而有了他們認識和不認識的審計人,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有人管了。

當年王洛賓在青海採風時,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哼著熟悉的曲調,我們吟唱著,“在那遙遠的地方,有群審計人,他們知道群眾的疾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