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的北京老胡同,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在你的記憶中嗎


衚衕這兩個字原是蒙古語的譯音,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襲下來的,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所以,北京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有著豐富的內容,記載著沉甸甸的歷史。

歷史上的北京以衚衕眾多而著稱,民間有“著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說法,明朝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一書中記載,當時北京共有街巷衚衕約1170條,其中直接稱為衚衕的約有459條。

到了清朝,朱一新在《京師坊巷志稿》一書中提到,當時北京有街巷衚衕2076條,其中直接稱為衚衕的978條。

1944年,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志》記載,當時北京共有3200條衚衕。

1949年的統計顯示,北京城區有名字的街巷6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街274條,巷111條,道85條,裡71條,而習慣上,人們把上面提到的衚衕、街、巷、道、裡統稱為衚衕。

由此可見,“著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這一民間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是有統計數據做依據的。

隨著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進步,以及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老北京的衚衕不可逆轉地消失了不少,所以,對很多人來說,現在只能在偏遠的城區或農村才能見到,而在市區內,能夠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幾乎都成了文物。

畫家張儒剛多年來以造化為師,探尋自己的藝術語言,有感於京城衚衕越來越少,人們慢慢開始懷念的現實,於是便用畫筆留住衚衕,為人們留下北京記憶。

張儒剛先生現為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會員、華夏書畫院院士、中國三峽畫院畫師,其作品多次在北京和國內及日本東京參加展覽,並在一些活動中被評為金獎。

張儒剛先生畫筆下的北京胡同,風趣無限,色墨沉著,筆觸古樸,形象生動,對觀賞者來說,有著極強的代入感,彷彿一下子回到記憶中的那個年代,倍感親切。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撫今追昔,畫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還深深刻在你的記憶中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