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數據洩露的背後:有多少人沒看用戶協議就點了「同意」?

在沒得到你授權的情況下,有些公司很可能就在收集和使用你的數據。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最近涉及到Facebook和一家名為 Cambridge Analytica的英國公司的數據洩露醜聞,再度暴露並強化了這個尷尬現狀。

Facebook數據洩露的背後:有多少人沒看用戶協議就點了“同意”?

如果你不瞭解該事件的前因後果,這裡有個簡要版本:《紐約時報》和《觀察家報》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英國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利用一個測試應用程序從Facebook上收集了5000萬用戶的身份特徵、好友網絡,以及個人喜好等。後來該公司利用這些數據參與了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的競選造勢活動。

事情暴露後,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誰會為如此大規模的用戶隱私洩露負責呢?

是的,Cambridge Analytica和Facebook當之無愧地成為了被指責的對象。但是當問題變得更大、更險峻的時候,把責難僅僅釘在這兩家企業身上似乎太簡單了。

為什麼允許收集數據?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不然。

事實上,Facebook的用戶下載數據這個名為“thisisyourdigitallife”的抓取應用程序時,從技術上說他們確實同意了該程序抓取數據。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遇到過這個問題。當我們下載新應用程序或註冊社交媒體時,我們從未認真閱讀過用戶協議就點擊了“同意”。協議很無聊而我們又很不耐煩,即便很多人知道在協議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收集和銷售用戶信息的條款,但還是選擇了“同意”。

Facebook數據洩露的背後:有多少人沒看用戶協議就點了“同意”?

更具爆炸性的是,在2014年前,Facebook的服務條款允許程序訪問用戶自己和朋友的 Facebook數據。儘管Facebook表示這一條現在已經改正過來了,但這也意味著,在此之前使用Facebook的任何應用程序都可以像被曝光的Cambridge Analytica那樣訪問不計其數的數據,只是現在還不知道都有誰而已。

Facebook的高管辯稱, “所有人都表示了同意”。但這顯然是錯誤的。本質上說,“同意”是必須通知到個人,讓他們給予事實上的批准。

現在全球的社交媒體平臺少說有數百個,涉及到的應用可謂千千萬萬,類似Facebook這樣的問題應用程序還有多少,沒人能說得清。但是有一條需要堅守的是:在下載任何應用程序和測試或調查時,我們都應該保持更敏銳的目光。

這些數據都做了什麼?

Cambridge Analytica表示,他們使用這些信息來創建分析工具,可基於用戶的人格特徵來發布針對性的政治廣告。正如許多新聞報道或明說或暗示的那樣,該公司幫助了特朗普入主白宮。

拋開特朗普與反對者的“嘴仗”不說,應用程序要收集數據是因為數據很重要,很有價值,特別是對廣告商來說。他們可以利用用戶的信息將市場營銷目標定位到個人層面上。

Facebook數據洩露的背後:有多少人沒看用戶協議就點了“同意”?

因此,所有這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數據收集都只有一個永恆的目標:讓消費者購買產品。

政府能阻止這個嗎?

社交媒體展現出來的超越我們個人信息的權力讓人感到不安,也推動了政府的介入。《紐約時報》發現,在過去的五年中,超過50個國家已經通過了更好地規範人們使用網站的方式,並保護網站免受此類侵害的相關法律。

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歐盟將實施新法規,以確保用戶瞭解他們的數據何時被收集。這個“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要求公司確定收集數據的類型以及原因,並允許消費者訪問和控制數據。該法規適用於社交媒體網絡,而且必須遵守。

Facebook數據洩露的背後:有多少人沒看用戶協議就點了“同意”?

GDPR顯示出立法可以控制社交媒體的賺錢計劃。如果類似的法律在更多的地方出現,相信我們對點擊“同意”再也不必過於擔心了。

我們在這裡討論Facebook,Cambridge Analytica這樣的公司,其實並不是隔岸觀火。不管你信或是不信,這只是最近才發現的案例之一,但它肯定不是最後一個。在現在的網絡世界,不知道有多少應用程序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只是沒被發現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