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縣:跑出現代農業「加速度」

近年來,永昌縣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綜合實力大幅提高,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轉方式、調結構,著力推動農業由“量”向“質”轉變

金秋時節,永昌城關鎮、焦家莊、紅山窯等蔬菜種植基地,到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村民們正在採摘新鮮蔬菜,準備冷藏保鮮向外地發送。以胡蘿蔔、洋蔥、娃娃菜等為代表的高原夏菜,已成為永昌一張叫得響的“名片”。

永昌縣土壤肥沃,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特別是遠離汙染,作物病蟲害發生輕微,農業生態環境優越。圍繞資源優勢,全縣形成高原夏菜、肉羊、制種等主導產業重點突破,馬鈴薯、優質飼草、中藥材等後續產業跟進發展,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推動全縣農產品生產從“量”向“質”的轉變。

“我們高原夏菜面積達到20萬畝,優質飼草20萬畝,優質特色作物68.3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71.9%。發展日光溫室、拱棚、食用菌棚1.1萬畝,全縣高原夏菜產量達60萬噸……”縣農牧局負責人說。

在積極推進傳統養殖場和低層次養殖小區規模化、標準化改造的基礎上,全縣著力調整優化養殖結構,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24個,規模養殖戶達1.8萬戶,羊飼養量達160萬隻,牛飼養量7萬頭。

集中、集聚、集約,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10月,位於紅光園藝場的甘肅元生科技公司田園綜合體項目還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這個由本縣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投資打造的全產業鏈“羊文化”生態田園綜合體,集生態養殖、有機種植、精深加工、文化旅遊、科普教育、創新創業、研學體驗、健康養老、扶貧開發等於一體。“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永昌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項目負責人張希雲信心滿滿。

永昌縣突出集中、集聚、集約,在構建農業發展新格局、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等方面狠下功夫。通過積極推進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先後建成清河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東河節水高效循環農業示範園、城郊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示範園、西河草食畜牧業和食用菌產業示範園、河西堡“四化”同步發展示範園,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80家,家庭農場201家,建成農產品配套冷鏈貯藏設施50處共35萬立方米,逐步形成以示範園區為引領、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同時,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積極推進先進適用農機具集成創新,構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先後爭取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2億元,補貼投放各類農機1.46萬臺(套);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80.9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作業率達到83.6%。全縣建成以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面積37萬畝,土地流轉52.27萬畝,為農業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條件。

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近三年累計舉辦培訓班270餘場次,培育新型農民1320人,培訓農民3.5萬人次,發放資料4.5萬份;建立農牧業試驗示範點40多個,引進農作物新品種50多個、新技術20多項、開展試驗示範60多項次。測土配方、膜下滴灌、簡約化栽培等現代化種植技術不斷推廣,為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建標準、創品牌,全面提升農產品綜合競爭力

“品牌叫得響、質量過得硬、市場反響好”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永昌縣以標準為支撐,以品牌建設為抓手,以追溯體系建設為切入點,著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工作。2016年,永昌縣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截至目前,組織修訂胡蘿蔔、肉羊等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栽培技術規程33項,基本形成特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實現農產品生產有標可依、執法有標可判,農產品質量抽檢年均合格率達99%以上。全縣已創建省級無公害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10萬畝,省級綠色食品原料(胡蘿蔔)標準化生產基地3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啤酒大麥)標準化生產基地21.3萬畝,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17個。全縣良種覆蓋率達97.2%,標準化生產面積和養殖規模分別佔農產品生產總面積和養殖總規模的67%和61.8%。

強化農業“三品一標”品牌培育,扶持建設一批地理標誌農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對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名牌農產品等品牌產品加大支持力度。全縣註冊以元生北山羊肉、永昌高原夏菜及思域大麥茶等為代表的農產品品牌29個,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0個,啤酒大麥、胡蘿蔔和肉羊三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效應已顯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