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自媒體」,評書

評書,一個在現在不常被人提及的一項藝術種類,即使提起也是將它與相聲小品混為一談,但它卻在華夏曆史上長期有煥發著生命力。

古代的“自媒體”,評書

現代評書起源於明末清初柳敬亭,但在當時還是以說唱形式存在,到光緒年間傳入皇宮,便是除去了唱一部分,也是在那時將評書的藝術形式定了調。

評書先生在很多歷史劇情場景都是有的,但一襲長袍一張紅木桌一塊驚堂木的評書形式也是在清朝才固定下來,在之前表現形式眾多,“評書”的叫法也異地而已。

有叫評詞、評書、講古、評說等等,每個地區由於方言不同,講述方式也各有各的特點。

評書在華夏曆史上很早便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或者說它在古代便是屬於“自媒體”的一種。

古代的“自媒體”,評書

古時候信息傳遞方式相比現在非常落後,人們對於新事物的瞭解侷限於書信以及他人口口相傳,而在那些能識字便是先生的年代,靠閱讀掌握信息必然是少部分人可以做到的,那這個時候“說”便顯得非常重要。

正因如此,評書的出現是人們對於未知事物的渴望產生,他們將歷史用自己的方式口口相傳,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最通俗的方式進行傳播,對於文化傳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意義。

《聊齋志異》、《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古代名著,很多精華也是在作者通過“評書”的方式吸取提煉而完成的作品。

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對於“評書”的需求看似逐漸減小,但其實恰恰相反,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聽著看著“評書”。

古代的“自媒體”,評書

感謝那些為評書藝術奉獻一生的前輩,華夏文明的傳承也因他們而更加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