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不是問題,奮鬥還得繼續,不信?且看祝枝山32歲才中舉人!

明朝中後期文化界,“吳中四才子”聲名盛極一時,被後世津津樂道。唐寅領銜,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各具風騷。“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常被拿來相提並論,後者更因鮮見拍場而備受關注。2018年5月23日,華藝國際2018春拍“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中,祝允明《行草詩詞卷》以950萬元起拍,4197.5萬元成交,創造了其書法作品拍賣成交的世界紀錄。這幅作品2002年曾亮相上海朵雲軒秋拍,以70萬元低調成交,時隔16年再度出世,豔驚拍場。

身為“才子”男團的書藝擔當,“全能型書法家”祝允明可謂實至名歸。明代何喬遠所著《名山藏》予其“國朝第一”的高度評價。祝氏本人的書法理念亦被歷代推崇:“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功”為能力,“性”為精神,形神合一,方得始終。祝允明早年精於楷書,嚴整莊重;晚年尤擅狂草,變化多端。觀其人生際遇,與書寫軌跡相伴相生,字如其人,不外如是。

年齡不是問題,奮鬥還得繼續,不信?且看祝枝山32歲才中舉人!


相比於祝允明,祝枝山這個名字更為人所知。因為天生右手多了一指,祝允明自號“枝山”,又號枝指山人、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字希哲,也作烯喆,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出生在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市)顯貴之家,世代業儒為官。良好家世不僅讓祝枝山一出生就自帶光環,更為他書法學習啟蒙提供了優渥環境。

祝枝山父親祝名不見經傳,且早早離世,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兩位在當朝頗具聲望的祖輩。外祖父徐有貞,才華橫溢,明宣德八年(1433)進士,因在奪門之變中迎英宗復辟有功,受重用,封武功伯,任華蓋殿大學士主管文淵閣,卻又因為誣陷於謙,為民所恨。後在與曹吉祥、石亨等人的糾葛中落職下獄,獲釋回鄉後,兩三歲的祝枝山常伴左右。徐有貞才華絕世,詩書善文,尤精行草。回鄉之後,蘇州府許多立碑刻石都請他撰書。祖父祝顥,是明正統四年(1439)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政聲不俗。祝枝山5歲那年,祝顥辭職回鄉。他愛寫行草,性格開朗,能言善談。得以承歡膝下,祝枝山日後的交往風度似乎也承自祖父。

年齡不是問題,奮鬥還得繼續,不信?且看祝枝山32歲才中舉人!


天生異象之人,常被認為皆有過人之處,祝枝山也不例外,是個標準神童。5歲能寫一尺見方的大字,讀書一目十行,9歲就能作詩了。再加上家學要求嚴格,“目接皆晉唐法帖”,學書氛圍濃厚。青年祝允明的詩文書法已經聞名鄉里,才華外露,明成化十四年(1478)時任中書舍人的李應禎把女兒許配給他,祝枝山又收穫一位恩師。李應禎精於書法,對各體都有研究,在實踐上自成一格,是文徵明的書法老師,明弘治四年(1491)官至南京太僕少卿。岳父李應禎重創新、外祖父徐有貞重傳承,得到這兩位至密名師的指點,祝枝山進步迅速。

雖天賦異稟、出身不凡,但祝枝山的命運卻並沒有沿著順遂的軌跡繼續下去。16歲喪母,24歲喪父,祖父、外祖父相繼離世,青年祝枝山經歷著人生的一系列變故。才名已立,但考取功名仍是其證明自己和不負家門的必然選擇,然而仕途之路走得十分艱辛,從簡歷中就可以看出來:19歲中秀才,5次參加鄉試,於弘治五年(1492)32歲中舉人,此後七試禮部均不見錄。到了正德六年(1511),兒子祝續在殿試中以二甲第75名的成績中進士,51歲的父親祝枝山依舊遺憾落第。這一年,祝枝山作《閒居秋日》:“浮生只說潛居易,隱比求名事更艱”,矛盾心理難以名狀。這顆“科場遺珠”20多年間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意志和才情卻此消彼長,求仕執念與遊戲人生也在一念之間轉換。

年齡不是問題,奮鬥還得繼續,不信?且看祝枝山32歲才中舉人!


《風流少年唐伯虎》中的祝枝山(右)形象

中年失意,祝枝山就這樣漸漸走上了縱逸之路,“好酒色六博,善新聲,求文及書者踵至,多賄妓掩得之。”愛喝酒,愛請客,不醉不休;縱情聲色,想求字的人常常去賄賂他身邊的妓女;愛唱戲,是有專業素養的梨園票友;好賭博,沉迷“六博”,家不蓄財。書風也在此期間漸漸由楷到行再到草,放飛自我,追尋解脫。到了正德九年(1514)謁選,54歲的祝枝山謀得了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的職位,上任三年,修縣誌、興禮教、易風俗、整治安,政績頗佳,然而思鄉心切,沒幾年就有了歸裡之意。任性如他,還在任上,就索性大白天關門大睡,不理政務了。嘉靖元年(1522),祝枝山從興寧縣調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人稱“祝京兆”。此時官場腐敗,雖然仕途難得,但文人心氣又讓祝枝山看不慣官場黑暗,才一年,就謝病歸裡。晚年作品中,他常用“枝山道人”自稱,患得並不患失,“遊戲”心態下的枝山道人更加隨性瀟灑了。(文 |劉瀛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