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园区的“灰犀牛”正在狂奔而来

美国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首次提出“灰犀牛”这一概念:“灰犀牛这种动物,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所以,如果黑天鹅是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 那么灰犀牛就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园区革命性质变

中国产业园区的“灰犀牛”正在向我们狂奔而来,也许会有一大批还抱着“得过且过”心态的产业园区被扑倒在地,甚至是撕个粉碎。

自从1979年蛇口工业区一声炮响至今,中国产业园区已经诞生了3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摸索前行,产业园区为中国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已经成为新时期承载国家重大历史性战略的最核心载体。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经历了30多年的辉煌发展之后,产业园区也逐渐面临多方面瓶颈与堕落:数量过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产业空心化、高举“高新技术”招牌的圈地、恶性竞争等行为,造成国有土地与资产的严重流失。

产业园区面对的是“灰犀牛”的另一波冲击。大量无法适应新模式的政府或开发商会主动选择或被动退出游戏,并吐出一大批质地优良但低效运作的园区资产,这些资产会不断涌现到市场当中,吸引更加专业的社会资本进入,形成一个全新的大体量的资产交易市场,崭新的盈利模式和招商路径,以及全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会成为新时期的亮点与着力点。

正确规避政策风险

产业园区还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政策博弈。产业园区的第一客户是政府,产业地产就是政治地产。如今,产业政策频出,无疑会让园区开发运营商在拿地前期的政策博弈更为繁复和冗杂。而脱离和拒绝这些变化的政府、政府平台公司以及园区开发商,将会遭遇巨大的危机,很快被“灰犀牛”吞噬。

出台两次政策整改

中国产业园区曾经历过一段突飞猛进的膨胀发展过程,在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也出现了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产业园区这场声势浩大的第三次整改依旧浪潮汹涌,其实硬币的另一面,正投射出整个中国产业园区的“至暗时刻”。

产业园急需创新改革

必须以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以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尽管国家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但现实不容乐观。消费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确如火如荼,但总体消费能力的萎缩和中小企业的疲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过分依赖中小企业的产业园区更是受到实体经济下滑与中国经济放缓的双重挤压严重,这些已经从一些产业园区的年报指标中再明显不过的体现出来。

数据不会撒谎,也是最残酷的。目前,深深体会到凄风苦雨的各地政府也并未坐以待毙,纷纷拿出自己的转型方案:

第一、省级“园区法”《江苏省开发区条例》的横空出世,可谓是吹响了中国产业园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第二、安徽对开发区进行大调整——37家开发区被撤销,也彰显了其莫大的变革魄力与决心。第三、天津更是大手笔,整顿314个工业园区,仅仅保留37个,建立管理体制、高效协同、服务便捷的运行机制。

“灰犀牛”危机中的最佳游猎守则是:承认危机的存在,试着去定义灰犀牛式危机的性质,不要静立不动和浪费危机,一定要站在顺风处,成为发展并有效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那个人。

各地政府正在做出警惕,调整,并尝试站在顺风处去应对和控制这场危机。如今置身于竞争更激烈、形势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产业园区只有以这种大破大立的方式和气魄,进一步“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助改革”,才能捅破瓶颈和天花板,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扶持能力、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乃至走向国际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