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省蘇維埃造五百文(銅幣)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同年七月,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展了為期十年的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鬥爭,進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至1930年秋,全國創建了十五個革命根據地,各根據地相繼建立了財政金融機構,發行了貨幣,支援革命戰爭,發展蘇區經濟,川陝200文銅幣也應運而生。

此幣幣面中心鑄有一個大的五角星,五角星中央,星上疊鑄鐮刀、錘頭圖案(中國共產黨黨旗圖案),五角星下兩邊疊鑄嘉禾各一束;上緣鑄有“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自右向左旋讀)字樣,字頭字尾各鑄有一顆實五星分佈左右;下緣上方居中鑄有紀年為一九三四年,此幣背面中心圓內紀值為500,圓下方居中橫排五百文(自右至左);此幣幣值既用阿拉伯數字標識,又用漢字標識,便於流通,當年在川陝蘇區,不識字者也能識得此幣為500文。

川陝省蘇維埃造五百文(銅幣)

此幣背面上緣下方為“川陝省蘇維埃造”(從右至左旋讀)字樣,此幣面背緣下齒一樣均為馬齒,幣面幣背錢文渾然一體,構思精巧,圖案精美。當年川陝省蘇維埃革命根據地能造出此幣流通,既體現了當年川陝革命根據地金融的重要和需求,也體現了當年川陝革命根據地造幣廠鑄錢工藝的較高水平。誠然,當年革命維艱,財、務匱乏,此幣為五百文,是一枚大錢,若在根據地購糧、購物,也能派點用場,但此種大錢鑄量畢竟有限。此類鑄幣自1934年始,至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撤離川陝革命根據地後,即停止鑄行,遺存下來,存世較少。

川陝省蘇維埃造五百文(銅幣)

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在1932年冬,張國燾、徐向前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16000餘人,由鄂豫皖區進入川北,與王維舟率領的當地革命武裝會合,攻下南江、通江、巴中等縣,開闢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範圍包括二十三個縣政權,約六百萬人口,紅四方面軍擴大到五個軍,八萬餘人,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陝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被毛澤東主席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疆域”,南鄭地下黨組織積極配合紅軍主力開展土地革命鬥爭,建立了紅江縣和北縣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組織,境內留下了中共陝南特委舊址,陝南軍委舊址(陳小平故居),碑壩石刻標語群,壩溪紅江縣第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以及陝南戰役的奇襲貓兒洞,巧奪蟒蛇灘等戰鬥遺址,湧現了陳小平、陳淺倫等一批革命英烈。1935年3月,蔣介石發動川陝鄂“會剿”,在張國濤的錯誤領導下,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革命根據地,向川康邊境轉移,同年六月在四川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此幣直徑33.5毫米,重13.5克,銅色熟舊,為傳世品,因其鑄期短、鑄量少,具有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