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台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在刻意營造出的“勝利”氣氛背後,是日本人對戰爭前景的擔憂。

時至1937年底,中日兩國間的全面戰爭已經打了五個多月。雖然侵華日軍憑藉優勢軍力將華北的中國軍隊趕過了黃河;華中方面,也先後奪取了佔了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和首都南京。但與那些洋溢在報紙上的勝利氣氛不相符的是,就算是最樂觀的日本軍官也在私下場合不得不承認,這場戰爭在短期內結束的可能性其實已經不復存在。

在這種背景下,日軍高層內部對如何進行接下來的戰爭發生了分歧。考慮到兵力的不足,日軍最高統帥部一度提出,“暫不擴大戰爭,集中力量鞏固佔領區”;這一“保守”計劃遭到了侵華日軍將領的嚴厲批評。在陸軍部的支持下,這群前線將領們強調,僅憑現有的兵力就足以消滅中國抗戰軍隊的主力,逼迫國民政府簽訂一個“城下之盟”。

在一片爭吵聲中,素來喜歡“以下克上”的侵華日軍的高級將領們佔據了上風。為能在新的一年中以最小的代價徹底“解決中國問題”,這群驕狂的日本軍人將賭注押向了古城徐州。

日軍對徐州志在必得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徐州,被稱為“五省通衢”,位置決定其成為中日兩軍必爭之地。

對於侵華日軍將領來說,徐州具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

徐州古稱彭城,西楚霸王項羽曾建都於此,其北為峰巒起伏的沂蒙山區;南面是河汊縱橫的淮海平原。近代以降,這裡又據津浦、隴海兩大鐵路的相交點,控扼蘇魯皖豫四省之要衝,有向四面轉用兵力的交通條件。儘管徐州四周都是平原,市郊卻是山丘群立,東有子房山、香山、白雲山,西臥牛山、霸王山、義安山,南有云龍山、鳳凰山,北有九里山,構成一道拱衛城市的天然防線。全面抗戰爆發後,徐州成為中國軍隊第五戰區的指揮部所在地,更因此成為中國戰時首都武漢的東北屏障,勢在必守。以侵華日軍視角來看,拿下徐州不僅能打通津浦線,將南北兩大佔領區連成一片;還可沿隴海鐵路西進中原,奪取鄭州、為下一步進攻武漢做準備。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日軍本打算沿津浦鐵路南下北兩上,夾擊徐州。

從1937年底開始,侵華日軍高層在尚未取得最高統帥部認可的情況下,即以濟南和南京為據點,頻頻調動兵力,準備沿津浦路南下北進,夾擊徐州。攻佔南京以後,日軍華中派遣軍除留一部固守南京、蕪湖等要點外,以第十三、第三、第九師團分別從南京、鎮江等地渡過長江,向北進攻;北線,日本第二軍第十師團在攻佔濟南之後一路尾隨不戰而退的韓復渠部,連下大汶口、蒙陰、濟寧、鄒縣等地;1938年1月,日軍第五師團在青島附近的嶗山灣、福島兩處強行登陸,上岸後沿膠濟鐵路向西攻擊前進。

至1938年2月,南路日軍已經攻佔蚌埠,正企圖強渡淮河北犯;北線日軍已攻佔青島、鄒縣,在諸城、兩下店一線同中國軍隊激戰。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提出“徐州仍不大可能在短時內拿下來”,那些侵華日軍的將領們一定會認為這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在他們看來,就算面前中國軍隊仍有相當數量,自己挾連勝之餘威,迅速排除其抵抗當不在話下;再者,而津浦鐵路又確實為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推進提供了客觀上的可能。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日本人其實並不瞭解自己的對手,李宗仁。

這群日本將軍們顯然忽略一個問題,他們其實並不瞭解即將面對的那個對手——李宗仁。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將為自己的“不知彼”而大吃苦頭。

李宗仁通過內線作戰對敵各個擊破

甚至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李宗仁一有機會就會向人推銷其所謂的“焦土抗戰”論。他認為,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敵人利在速戰速決,以迫我作城下之盟。但吾人必須避我之所短,而發揮我之所長,利用我廣土眾民,山川險阻等優越條件來困擾敵人,作有計劃的節節抵抗的長期消耗戰”。

1937年10月,當淞滬前線激戰正酣之際,李宗仁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指揮保衛津浦路沿線的防禦作戰,這個新的職務令李宗仁得以踐行自己的理論。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研究了五戰區軍事地理後,李宗仁決心“以空間換時間”。

就任戰區司令長官之後,李宗仁對當前的任務、敵情和地形做了一番深入的研究。他認識到,隨著戰事的發展,上海、南京的淪陷勢在必然。為使武漢的佈防有更充裕的時間,五戰區須在徐州一線作相當的抵抗,而這裡的地形條件也確實提供了這種可能。從地圖上看,第五戰區北至黃河,南達長江,東自長江吳淞口向北延伸到黃河口的海岸線,轄山東全省和蘇、皖兩省長江以北江大部地區。儘管面臨著來自日軍兩路夾擊的危險,但自己仍有可與其周旋。具體戰法就是,利用本戰區廣闊的地理空間,趁敵南北分離之際,發揮內線作戰的優勢,對敵各個擊破。

然而,李宗仁 “以空間換時間”的作戰設想剛剛提出便在1938年初遭到了嚴峻考驗!

本來,聞得南京淪陷的消息後,李宗仁並不緊張。因為南路日軍渡江北上雖是必然,但其進抵淮河仍須時間;北線日軍強渡黃河後,堅守濟南雖不現實,但韓復渠若能指揮第三集團軍逐次抵抗,則第五戰區長官部仍有時間從容部防。熟料,韓復渠一下子從濟南跑到了魯南,致徐州有提前淪陷的危險!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李宗仁的計劃險些被韓復渠打亂

關鍵時刻,李宗仁表現出了一員大將所應有的風度,舉重若輕般地化解了這一危機。

2月初,李宗仁先調于學忠的第五十一軍馳援第十一集團軍(三十一軍),再投入二十七集團軍(五十九軍)並以新到的第二十一集團軍(第七軍)協同第十一集團軍一部反擊日軍敵第十三師團側背;在北線,鄧錫侯的第二十二集團軍於2月中旬北上鄒縣迎擊日軍第十師團,同時看到龐炳勳的第三軍團實力不足以擋住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遂又調張自忠的五十九軍馳援臨沂。

到了月底,隨著日軍第十三師團被趕回淮河南岸,這一線的戰事就此轉入沉寂;北線,龐、張兩軍也將日軍坂本支隊(以第二十一旅團為基幹,加強一部分炮兵編組而成)阻擊在臨沂城下。而第五師團的徘徊不前又使得正沿臺(兒莊)棗(莊)公路直撲魯南重鎮臺兒莊的第十師團瀨谷支隊(三十三旅團為基幹組成,其兵力約為6個步兵大隊、三個野炮大隊、一個野戰重炮大隊以及2個戰車中隊)成為一支孤軍。

就這樣,李宗仁終於等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戰機!

臺兒莊大捷成為外線殲敵的典範

臺兒莊位於棗莊以南,臨(城)趙(墩)支線及臺(兒莊)濰(坊)公路的交叉點上,南距徐州不過百里。這裡不但是隴海、津浦兩條鐵路的一個戰略據點,更成為南下徐州的最後一道障礙。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日軍滿以為,小小的臺兒莊甚至可以在行進中拿下。

對於日軍第十師團長磯谷廉介而言,迅速拿下臺兒莊具有雙重的意義!一則可以獨享搶先攻入徐州之殊榮;更能通過威脅臨沂守軍側背的方式拉上競爭對手板垣一把。為此,他於3月初命令賴谷支隊以全力“攻擊前進”以殲滅“津浦沿線”的中國守軍。至3月19日,這支先遣隊已經先後攻佔臨城、滕縣、韓莊、嶧縣等地臺兒莊外圍據點。

在瀨谷啟支隊長看來,於行進間拿下臺兒莊似乎並不成問題。畢竟,眼前的這座小鎮確實不大,只有10條街道,東西長僅1200米,南北最寬的地方不過1000米,最窄的地方也就500米。也確實,日軍在其發起的第一輪衝鋒中打進了臺兒莊,然而他們的好運也到此為止。首戰失利之後,日軍上下才得以重新打量眼前的這座魯南小鎮。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這簡直是一座天然的堡壘!由於當地盛產巨石,因此那道長約4公里、2米多高的寨牆為磚石砌築,堅固異常。居民住宅也為磚石結構,能夠抵禦普通槍彈和手榴彈,成為絕佳的防禦掩體。日本人所遇到的麻煩絕不僅僅來自這些天然障礙,更有那些在戰鬥中所遭遇到的勇猛頑強的西北軍戰士。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臺兒莊的守軍為擅長打防禦戰的西北軍

為了增強臺兒莊的防禦力,李宗仁將擅於防禦作戰的第二集團軍調了過來。仔細看完地圖之後,第二集團軍司令官孫連仲發現,臺兒莊太小,擺不開那麼多部隊。於是他只在城內擺了三十一師的一個加強團,以避免遭日軍炮火殺傷,其餘部隊則沿臺兒莊和運河一線展開。各部進入陣地之後,立即在當地老百姓協助下修建了大量土木工事,並構築和改建碉堡75座。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成千上萬的日軍官兵倒在這種逐街逐屋的戰鬥中。

就在瀨谷啟支隊長為如何攻下臺兒莊那剩餘的四分之一陣地而絞盡腦汁時,他並沒有意識到,一場巨大的危機正在形成。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就在日軍圍攻臺兒莊的同時,一張大網正在起外圍張開。

當北線的兩路日軍分別在臨沂、臺兒莊陷入苦戰之際,李宗仁則為一個積極的作戰行動而忙碌著。他看到,由於南線日軍遠在淮河以南,北線之敵也彼此不能呼應,一個將全局中的內線防禦作戰轉化為局部戰場的外線進攻作戰的良機出現了。於是,他一方面下令孫連仲堅守臺兒莊,同時下嚴令屯集於嶧縣東北的湯恩伯第二十軍團主力南下日軍攻擊側背。4月6日晚間,已陷入重圍中的瀨谷支隊終於不支。其殘部在焚燬大量陣亡者屍體和武器彈藥之後倉皇向北退至嶧縣山地固待援。

至此,臺兒莊大戰以中國軍隊的全面勝利而告終。這也是全面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所取得的戰役性勝利!

分進合擊與尋隙突圍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臺兒莊大捷是開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次勝利

臺兒莊大捷極大地振奮了中國軍隊的士氣,高層甚至萌生了將戰役勝利發展成戰略勝利的“速勝”念頭,企圖一舉圍殲北路日軍於魯南地區。為此,蔣介石除了調集原本集結於武漢的第四十六軍和第六十九增援李宗仁外,還把第八軍、二十七軍、七十一軍、七十四軍以及李漢魂的二十九軍團等部擺在豫東的歸德、蘭封一帶,以鞏固第五戰區的後方。然而,中國軍隊的魯南攻勢進展得並不順利。

當地多山,崎嶇的地形以及石砌的寨牆令缺乏重火力的中國軍隊吃盡苦頭,戰事逐漸陷入膠著。

另一方面,臺兒莊的“焦灼”令日軍統帥部對中國軍隊的實力有了新的認識。他們通過情報發現,中國軍隊已經在徐州地區構築了堅強的防禦陣地並集結了約五十個師的兵力。日軍高級參謀們認為,認為這是一個聚殲中國軍隊主力的大好機會。於是,他們先下令魯南山區的日軍憑藉當地的崎嶇地形與石砌村寨頑強固守,遲至中國軍隊的攻勢;同時,從晉西及蘇皖個戰場抽調兵力約三十萬,置用兵重點於津浦線以西地域,採取南北配合、多路進攻的戰術從外線合圍蝟集在徐州地區的中國軍隊主力。5月中旬以後,日軍已經從南、北、西三路對徐州形成合圍。為了避免無謂損失,中國軍隊主力從幾路日軍的縫隙中突圍西去。5月19日,徐州淪陷。

淮河、臺兒莊與內外線,徐州會戰中的地理元素

在徐州會戰中,李宗仁的戰役指揮可圈可點。

相較於此前蔣介石貿然將數十萬大軍投入極利於敵優勢火力發揮的淞滬戰場上死打硬拼招致重大損失,李宗仁在徐州戰役中的戰役指揮顯然要高明不少。而這種指揮藝術上的精進,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李宗仁對魯蘇地區軍事地理條件的充分運用:先是,利用河川防線阻擊南路日軍致其兩路夾擊的意圖破產;繼之,增兵爭奪臨沂令北路兩支日軍失去配合;然後固守堅城臺兒莊,變內線防禦為外線殲敵,令日軍遭到開戰以來的最大敗績雖一度拘泥於魯南局部,但察覺到日軍已形成大包圍之後,還是能夠抓住其“戰線廣、兵力少”的弱點,將幾十萬大軍從幾路敵軍的縫隙中成功地撤了出去,為日後的持久抗戰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文:張巖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