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普通中国人买保险的很少 因为保险骗人?

9月6日,银保监会发布2018年1-7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前7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4670.23亿元,同比下降2.36%。具体来看,数据统计期间,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7754.58亿元,则同比下降7.39%,其中不包括中华联合控股寿险业务。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下降的背后,寿险业务影响较大。前7个月,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4380.20亿元,同比下降11.35%。保险业面临艰难期,保险真的不值得买吗?

误认为保险跟生命终结捆绑在一起,胡乱抵制保险不科学

说起保险,人们总是会把它跟骗局联系在一起,认为购买保险就是有去无回,支出了一大笔钱,却见不到现成的收益,就算是能够赔偿,生命都已经结束了,要钱还有什么用。这其实是对保险的一种不全面的认识。

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我们常常忽略掉社会保险也是保险,所以人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保险就就是指商业保险。一提起保险,人们总会一脸厌恶甚至抵制,其实很大一部分人还没明白商业保险也包括了我们日常熟悉的财产保险,更为熟悉的就是机动车保险,经常有人说车险三者买了一百万,加了玻璃险和划痕险等等,这都是商业保险的业务范畴。

跟人身体、寿命相关的保险仅仅是商业保险中的一部分,也就是人身保险。既然是跟身体和寿命相关,那就肯定不止生命终结这一种情况。所以按照保障范围人身保险可以划分为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

为什么普通中国人买保险的很少 因为保险骗人?

而人们所说的保险看不到现成的收益,一般是因为购买的是定期寿险、生存保险或者是疾病保险,在保险合同没有到预定期或者是在没有出现合同内疾病的情况下,人们会觉得为了购买保险,支出了却得不到任何回报。

说生命已经结束,要钱还有什么用的,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购买保险的初衷。购买保险,是为了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自己和家人能多一份保障。试想,如果生命已经结束,可家庭常有的支出还是要继续。保险就是为了规避风险,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才能让正常的生活得以继续。

不说广泛的社保,就单从绝大部分车主都会主动购买机动车保险这一现象来说,谈保色变,胡乱抵制保险这种行为,是不科学的。

人们不愿意购买人身保险,原因多多

说到人身保险,就不免会谈及身故残疾,疾病住院,很多人有趋利避害的心理,认为风险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年轻人更甚。所以在人身方面,人们总是不愿意提前做好规划。有的人也会觉得已经购买了社保,根本不需要商保。风险意识不强是人们不愿购买人身保险的一大原因。

相对于人身险保费收入下降,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1-7月,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915.62亿元,同比增长13.45%,其中大部分来源于机动车保险。很多忽略了人自己,而选择了给机动车上保险,这是为什呢?因为车祸剐蹭无处不在!上下班途中,电视新闻里,人们每天都在接受这类的讯息。占人身保险大头的疾病,却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人们就放松了警惕,以为疾病死亡离自己的很遥远。

根据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汇总全国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显示: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到85岁,一个人患癌风险36%;40岁之后发病率快速提升,80岁达到高峰。这样看来,“疾病尚在远方不足为惧”的想法该放一放了。

知道了疾病死亡就在身边,有人问,有社保不就不用害怕了?社保医疗毕竟属于国家的福利政策,它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报销的条条框框有很多,自费药不给报,进口药不给报等等;保障形式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家庭的风险规避;有些地方还存在异地就医不方便的情况。而且医保的报销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低不报,高不报,中间部分报,除开中间部分报以外,另一部分还是需要自费,其实自费的很大一部分都可以用医疗险和住院津贴填补上。所以提倡“社会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体系”不是不无道理。

有的人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但是因国内保险行业负面新闻太多,普遍存在保险业务员坑蒙拐骗,隐瞒合同条款的现象,这让人们在购买人身保险的时候也会持有怀疑态度,犹豫不决。

前不久网上爆出了《女子投资840万理财变保险,108岁才能拿回本金》的新闻:哈尔滨一市民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当时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推荐的保险产品,说是五年期满,期满后本金和利息都能取回,跟银行正常的利息比起来要高很多。但后来该市民了解到,根本不是5年到期就能取回的,而是71年后。只有身故才能拿到相当于本金的赔偿金,否则只能取出一部分。新闻一出,立刻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大部分都表示曾有过被业务员欺瞒的经历。

有专业人士认为,银行是固定利息,这个保险是复利。如果有笔钱不急用,但是要以后养老或者小孩未来教育成家,那么这笔钱就才适合存保险,随时要急用的建议存银行。108岁才能拿回本金,让消费者觉得上当受骗这件事,不能怪保险,为了业绩,隐瞒条款的业务员才是罪魁祸首。

人们不愿意购买人身险,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房价房租的大幅上涨以及基本生活支出的增加。很多人感叹“工资跟不上物价”,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人们在保险上的投入,以车险为主的财产险没办法再降低了,那么就只能缩减人身险了。

人们不愿意购买保险,特别是人身险,原因众多,想要改变人们的保险理念,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就得把难题逐一攻破。

夯实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商业保险要继续前进才行

“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把家庭资产分成四个账户,这四个账户作用不同,所以资金的投资渠道也各不相同。只有拥有这四个账户,并且按照固定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才能保证家庭资产长期、持续、稳健的增长。

观点在慢慢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保命的钱”的重要性。这几年香港的人寿保险热卖,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保险慢慢地走入了国内人的视野。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香港的人寿保险,甚至不远万里,选择美国的保险呢?

我国现有的商业保险保费高保额低问题尤为突出。保险的本质就是“杠杆”,以最小的钱换最大的身故赔偿。美国保险之所以性价比高,主要是因为美国人寿保险的死亡年龄设定的比较高,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很多保险公司都是以125岁来计算死亡年龄的,而且保险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加上地区医疗进步、平均寿命长,投资环境与管道相对通畅等,使得美国寿险的成本低廉。美国人寿保险的杠杆可以做到台湾人寿保险的2倍,香港人寿保险的3.5倍,我国内地的人寿保险杠杆非常低,所以选择杠杆高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在理赔上,美国不会借故不赔或拖延理赔,理赔程序也相对简单,只要提出死亡证明及死亡理赔申请单即可申办理赔。而在我国内地,经常会有理赔证明多,理赔款发不下来的情况,这种差异,也让很多人对内地的商业险望而却步,而给香港以及美国抛出橄榄枝。

中国内地保险市场从1992年才开始发展,很多地方还不完善,况且很多负面新闻,让人们对内地的保险行业缺乏信心。而美国1760年代发出第一张保单,距今已有约260年历史,许多保险公司都是超过百年历史的老店,香港保险市场至今也约有100年的历史,这些市场成熟稳健。

再就是内地保险产品款式单一,有的公司只有一到两款主打产品,而且很多公司分红型保险收益不确定。反观美国,寿险可将身故理赔、现金投资、长期护理和重大疾病组合成一个产品,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还可提前领取身故理赔金使用(生前福利),大公司的分红收益也清晰透明,同样,香港寿险产品也是非常多元。

我国内地保险业数据暂时还不理想,弄清楚与美国香港的差距才有前进的方向。商业险要想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互补,夯实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保险公司除了改进产品、改善服务外,还要对业务员进行专业培训、职业引导,严抓业务员资格审查,确保保险合同犹豫期真正发挥作用,同时银保监会也需要加大力度,对有违规操作的业务员及公司进行相应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们购买的信心。

保险不是骗子,只是某些业务员弄坏了行业风气。我们没有必要去厌恶憎恨保险,认识到保险的作用,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和家人的保险,也是给未知的生活多撑了一把保护伞。

-转摘自腾讯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