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調查:傳統婚姻模式解體,爲什麼離婚變得這麼稀鬆平常?

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

注意:谷熟全鎮派發福利!打開支付寶搜索543547289,領那個餘額寶大紅包,最高99元,支付的時候用餘額寶紅包支付!3天有效! 速搶!

1

引子:湖北大治農村調查,農村婚姻中的兩套邏輯

在大冶農村調查時,每個人都憂心忡忡,擔心以後農村裡離婚的會越來越多。當了十五年婦女主任的汪麗玲說,婚姻法應該修改,不能隨便就把婚給離了,應該讓大隊做工作,說不定就做通了,家庭就維持了。

農村婚姻中有兩套邏輯,一是歸屬的邏輯,二是愛情的邏輯。汪主任及她的鄉親們的思維,顯然還是在維持家庭婚姻、嫁雞隨雞的歸屬邏輯中思考問題,而現在的農村年輕男女早已邁過了這一步,在一個全新的愛情視域裡體驗和實踐婚姻。

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

2

大媽訴說:離婚故事已從離奇變成稀鬆平常

大冶茶村明家巷小組的何翠竹,當任十幾年小組長,已經六十歲了。她比較說,“在我前輩的時候,女的在外邊‘風流’,會說閒話,姑娘不準粗嘴,規規矩矩。”她說現在女的動不動就到外邊搞錢,一感情不好,老公又沒有錢,就離婚了。

她年輕的那個時候,公婆那樣對她那樣不好,把她打得死去活來,她都沒有離婚。她感嘆現在的政策對婦女太仁慈、太鬆弛了。汪主任說離婚故事以前看起來離奇,實際已經很稀鬆平常了。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和離婚都已經是個人的事情了,與其他人無關。

何翠竹、汪主任那一輩人與年輕一輩人,對婚姻、家庭的態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簡單的來說,就是從打死都不離婚,到一吵一鬧就離婚;婚姻從以前會牽扯到孃家、婆家以及宗族房頭,到現在變成純粹私人的事情,與他人毫無瓜葛。說明在這兩代人之間,婚姻本身的內在邏輯已經發生了更迭。

3

農村婚姻儀式中孃家和婆家的角色扮演

農村婚姻較以前,在形式上可能有變化,也可能無變化,但在內在邏輯上已經發生了質變。

愛情的婚姻是不需要儀式的,只需要表達愛情的舉動。這多半因人而異,比如下跪,比如親吻,比如新郎回憶談戀愛過程中感人至深、但又出乎新娘意外的故事或細節,從而讓新娘掉感動的眼淚,比如各種希奇古怪的鬧洞房的花樣,等等。

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

傳統的婚姻儀式卻承載著諸多的功能和意義。儀式的表演者決不僅僅是男女雙方,或者更可以說,男女雙方僅僅是被擺弄的“木偶”,他們遠不是儀式的中心,甚至在場與不在場,儀式都可以照樣舉行下去(如冥婚)。

儀式中重要的是其他的人,一方是孃家,必須有人來送新娘,在儀式中的地位最高。這個形象有兩個作用,一是與親家正式見面,算是兩姓正式結為親戚;二是送女兒到婆家,這一行為關係到本家族女兒在親家家族以後的地位與立足問題。

另一方是婆家的家族(親房),是與孃家對等方。婆家是儀式的操辦者,每一個步驟都由這一方來把握。陪“上客大爺”的婆家人,必須是本家族最長、輩分最高、最為人所尊崇的人,如此才能顯示男方家族的“結親”的誠意,也意味著對女方家族的重視。這一切最後給人的想象是,這個婆家以後會給進門的媳婦一個合適的位置。

婚姻更多的是孃家與婆家的表演,是正式結成“親家”的儀式,而男女雙方在這個連親的過程中,扮演的僅是中介角色。

儀式中還有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宗族的角色,即除男方親房以外的本族人,也即熟人社會。在大冶,叫做“接房頭客”,就是把房頭的房頭長請過來喝酒,新娘新郎要到這席敬重酒。次日,新郎、新娘還要到每家每戶去“倒茶”,意思是將新娘介紹給宗族裡的每家每戶認識,以後就要一同生活、過日子,希望多多照顧、體諒等。

這些儀式說明,婚姻本不是男女雙方的“私事”,而是涉及到多方的“公事”。婚姻儀式建立的是孃家與婆家親房、宗族的多重關係,年輕男女以後的所有行為只有在這個既定結構中展開;另外一方面,儀式確定了新娘今後人生的歸屬,要在這個關係網絡當中確立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角色,方能立足和安身立命。

4

傳統婚姻要求女方必須融入婆家社會關係網,不是個人的事

在婚姻儀式之後的日常生活中,孃家、婆家與熟人社會,這三者是一個既定婚姻的限制性條件,是婚姻正常運轉的結構。

孃家在婦女婚姻生活中,起到兩個作用,一是支持,二是敦促。支持婦女的家庭生活,支持她在家庭、家族和村落扮演積極的角色。而當婦女在婆家遭受不公正待遇時,孃家會很快露面,有時甚至整個孃家宗族出面。說明孃家是女兒在婆家立足、安身的後盾。

所謂的敦促,就是孃家人敦促女兒儘快融入婆家及其宗族,而不是三天兩頭回孃家,隔三差五跟婆家人吵架。當婦女遇到婚姻問題時,孃家人的姿態是勸和不勸分。孃家人不希望有二嫁女,即便是沒有感情的婚姻,能維持則儘量希望維持。

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

婆家之於婦女是一生的事,是融入與接納的關係。大冶農村人講,以前女的找的是人家,現在找的是男人。“人家”不是一個單個的家庭,而是包括親房、宗族和村落在內的大家庭,是婦女生活與歸屬的載體。所以找對象的時候,首先是看灣子好不好,然後是看家風、家庭在當地的聲譽,男子個人的條件放到了次要位置了。

找了人家,結婚後,婦女就要主動融入、介入到婆家的家族、宗族和村落關係,跟人頻繁交往,建立良好關係。婦女一旦融入到一個宗族結構中去之後,婦女婚姻家庭的事,就不再是個人的事,還是婆家、親房的事。若要想離婚,可能要牽涉很多東西,包括上述關係牽扯及其感情糾葛。

在以前婦女要是有外遇,有跟外邊男人、破壞家庭的現象,家族、宗族就會出來管。我們調查的解放前和六七十年代有婚外情的女子,會被宗族房頭“關赤條子”。

所以,在以前村落離婚的很少,一方面是因為婦女本身是要歸屬於宗族房頭的,不會隨意離婚,她對家庭的認同嵌入對房頭、宗族的認同之中,家庭的歸屬只是對房頭歸屬的一部分。因此,只要房頭、宗族歸屬的存在,家庭是要極力維持的。

在這樣一種結構中,遵循的是一種歸屬的邏輯,背後是婦女要在哪裡立足、在哪裡最終棲息、在哪裡最終獲得人生意義的重大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婦女就必須走出孃家,尋找一個落腳點,它就是婆家,丈夫的宗族房頭、村落,婦女只有得到這三放力量的充分支持,才能最終實現歸屬,得以安身立命。

5

現在女方已無須家族庇護,離婚改嫁並不難,與婆家無關

當婚姻的邏輯轉換之後,也就不需要在上述結構中行走了。“若為愛情顧,三者皆可拋”,這就是婚姻的愛情邏輯。

需要撇清的是,並不是說歸屬邏輯的婚姻沒有愛情,愛情只不過是改變了獲得婚姻歸屬的“方式”而已,而沒有改變婚姻的內在邏輯。通過愛情聯繫之後,其餘的一切還按照歸屬的邏輯在運行,且以後家庭的運轉和維繫都不來自於愛情,而是歸屬。

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

到九十年代中後期,特別是2000年以後,愛情的邏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歸屬的邏輯,這是農村的普遍情況。愛情的婚姻,只需要論及兩個人的感受,是兩個人的私事,它與孃家、婆家、熟人社會都沒過多的關係,至多是見證的角色。當愛情沒了之後,婚姻也可能沒有維繫的紐帶了。

正如結婚是個人的事情,離婚同樣是個人的事情,孃家、婆家、熟人社會都無權干涉。特別是婆家,一管就可能犯法,而孃家也管不了了,女孩子出走完全可以避開孃家,不需要孃家的庇護,出去打工即可。

而且,在以前是以歸屬邏輯進入婚姻狀態的婦女,也隨著社會變革而改變了自己的“信仰”,歸屬不再神聖,婚姻是可以選擇的。因為有了多樣性的選擇,婦女就不再單一地選擇某個家庭、房頭作為歸屬,亦不需要考慮年老之後怎麼辦,最後的歸屬在哪裡。

但無須考慮歸屬之後,不管多大年歲都可以離婚改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改嫁至的那個村落是雜姓,不排斥外姓,婦女改嫁可以帶了子女,以後的生養死葬靠子女。另一種是沒有生育,離婚後改嫁至鎮上、城裡,不僅能夠再成家,找個退休工人,有吃有喝,不愁下半輩子;不然也能夠賺錢,自己養活自己。

人在有了多樣性選擇之後,更多的選擇當下的、短期的目標,而放棄了對遠慮的思考,這是歸屬邏輯在婚姻家庭中隱退的原因之一。我們調查到的婦女決絕地離婚案例中,家庭都有子女,婦女仍棄之不顧,說明歸屬邏輯中子女對母親歸屬的確定性,已在愛情中不再需要,子女也不再是家庭維繫的紐帶。愛情本身的感受是重要的。

6

結語:從家族歸屬到愛情至上,傳統婚姻模式解體

總結起來,歸屬的邏輯講究的是婦女的婚姻行為,尊崇最終的目標,按照公共的規則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中展開,最終走向早已設定好的歸屬,以完成人生的意義,在這裡婚姻只是手段。在這裡,愛情是走向歸屬的中介之一,歸屬是目的,愛情沒了,歸屬依舊。

愛情的邏輯,則是指婚姻本身是愛情自然而然的結果,它按照私性的規則在兩個人的互動中展開,避免其他人的介入,婚姻作為愛情的載體而存在,愛情不在,婚姻不存。

在歸屬邏輯中建立的婚姻,為的是更為宏大目標的歸屬,是超越性的理由,婚姻本身很重要,它規定了歸屬於何處,一旦建立婚姻,歸屬就很難變更,婚姻因此也很難變更。

而愛情邏輯的婚姻,則是為了維持既有的愛情,有沒有婚姻的形式,本質都差不多,婚姻沒有限定作用。

歸屬邏輯向愛情邏輯的轉換,意味著婦女的人生意義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本文整理自楊華的《農村婚姻中的歸屬與愛情——湖北大冶農村調查》一文,內容有刪減,圖片源於網絡。

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
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
农村调查:传统婚姻模式解体,为什么离婚变得这么稀松平常?

生活.新聞.活動.美食.玩樂.公益.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