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山楂樹 走上致富路

“恋”上山楂树 走上致富路

寺頭鎮呈子村村民收穫的山楂堆成堆

位於臨朐縣西南的寺頭鎮種植山楂已有多年,但由於地形等原因,當地山楂種植、銷售一直無法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為解決這一難題,寺頭鎮探索“公司+基地+支部+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走出了一條“村企聯盟”的新路子。隨著寺頭山楂被認證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寺頭鎮“紅果小鎮”的名聲越來越響,當地鄉村旅遊正在興起。

農戶入了合作社,山楂種植銷售都不愁

近日,一條從寺頭鎮偏龍頭村至冶源鎮琴口村的環山路正式通車了,這條路由寺頭鎮投資2100萬元興建,全長25公里、涉及周邊10個村、2500多戶村民。新修的水泥路就著山勢蜿蜒而行,路面寬敞,沿路走去,滿眼秋色,金黃色的柿子、紅彤彤的山楂掛滿枝頭。村民將剛收穫的山楂、柿子裝箱,等待前來收購的車輛。

正在採摘山楂的馬秀榮是寺頭鎮呈子村人,家裡種植了7畝“大金星”山楂,今年收了約2萬斤。種了多年山楂,以往收穫時馬秀榮總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山楂豐收了,憂的是要去哪裡找買主。馬秀榮說,寺頭鎮位置偏遠,以前交通不便,雖然山楂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但知名度低,買家不願意來。自從村裡建起合作社後,馬秀榮切實嚐到了甜頭。以前打農藥、施肥都是憑經驗來,現在有合作社專人指導,更省事的是,摘下來的山楂只要送到合作社,他光等著收錢就行了。合作社對價格進行託底,保證社員收入不低於市場價格。

距離寺頭鎮區十幾公里的楊桃村有2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戶戶種山楂,平均每戶每年山楂的產量都在萬斤左右。當地建起了不少大型冷庫,每到山楂豐收時,收購商會直接與農戶聯繫,來不及銷售的果品可以送入冷庫暫存。

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實現產品升級

走進寺頭鎮河口村的相亮山楂專業合作社,騎著三輪摩托車送山楂的村民絡繹不絕,剛摘下來的山楂堆成小山,由工人裝箱後,一部分作為鮮果進入市場,一部分送進冷庫。

相亮山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相亮介紹,合作社是2009年3月份成立的,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現在註冊社員520戶,帶動農戶920戶,有機綠色食品種植基地10000多畝。他們使用有機肥,採用太陽能殺蟲燈殺蟲,實現規模化有機綠色生產。每年合作社都可以提供穩定的合同來源,產品銷路根本不用愁。為提升產品附加值,未來還要發展山楂果脯和山楂汁。

除了一個個合作社,寺頭鎮還發展起了山楂製品深加工企業。走進位於寺頭鎮工業園的山東億佳食品有限公司,“萬噸”冷庫裡,成箱的山楂碼放在一起等待加工。該公司的產品在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銀座等大型商超系統佔有較高銷售份額,其“山楂條”單品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

“我們主打‘零添加、純天然’的山楂食品,通過‘村企聯盟’,產業園基地統一規範種植山楂,從源頭上保證品質。”億佳食品公司總經理張召全說。目前,該公司已與山東農業大學建立產學研中心、與北京林業大學簽署科技合作協議,計劃開發無糖山楂製品、凍乾粉等高端產品,以拉長產業鏈,實現產品升級。

“村企聯盟”新路子 帶動致富實現“三贏”

記者瞭解到,寺頭鎮地形複雜,多山地丘陵,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山楂種植,現有山楂種植面積4萬多畝,年產8萬多噸,是全鎮農業主導產業。由於地形等原因,各村山楂種植、銷售一直無法實現規模化、體系化、產業化。為解決這一難題,寺頭鎮探索“公司+基地+支部+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走出了“村企聯盟”的新路子。

據介紹,該模式由山楂種植面積比較大的中心村為基礎平臺,成立村級合作社。種植戶種出的山楂通過村級合作社統一配送到龍頭企業,由企業深加工後再進行銷售。銷售所得利潤將按比例分配給村集體、種植戶,實現統一管理、運營、銷售,最大限度地激發了黨組織、農民、企業的活力,真正起到了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繁榮村集體經濟的作用,實現村集體、老百姓、企業的“三贏”。

近年來,寺頭鎮通過品種更新,不斷改進山楂品質,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寺頭山楂先後通過綠色食品認證、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認證、有機食品認證;2015年,相亮山楂榮獲“山東省著名商標”稱號,並被省農業廳評為山東省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今年3月份,寺頭鎮爭取到了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機會併成功入選。借這一契機,寺頭鎮打造千畝有機山楂園,並修建東起偏龍頭村西至呈子村的鄉村道路,同時,正在規劃建設總佔地40畝的果品交易市場,將直接帶動周邊鄉鎮、甚至周邊縣市區的果品統一到市場集中銷售,形成示範帶動作用。 本報記者 周曉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