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由于近年来影视的大力推广,当代人提起武术“宗师”多数只会想到霍元甲、黄飞鸿等人,今天则又多了位叶问。不过电影故事多是虚构的,历史上的霍元甲和影视里的他相距甚远(比如李连杰版《霍元甲》甚至被霍家后人诉诸法庭),黄飞鸿更仅是一位依靠武艺卖药的江湖郎中(广东人称“卖武佬”),晚景极其凄惨;而叶问,影片制作方也承认了:他不曾打过日本人,也不曾与洋人交手。

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蔡李佛题材的电影不多,最经典的还数傅声的《蔡李佛小子》

曾经,香港影视圈也流行过一阵子“蔡李佛”题材,如TVB电视剧《南拳蔡李佛》(孟飞主演)、电影《蔡李佛小子》(傅声主演)、《鸿胜蔡李佛》等。由于香港影坛的主要武指多出自“刘家班”(黄飞鸿徒弟一脉)、“七小福”(成龙、洪金宝等杂耍出身的艺人),加上主打动作影星傅声的英年早逝,渐渐地,这类传统武术题材的影视日趋式微了。若非李小龙的影响力,咏春拳的地位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王宝强也拍了部这样的电影,但反响太差

论武学贡献,霍元甲好歹曾创立精武体育会,可算得上宗师;而黄飞鸿、叶问等,只能算是洪拳、咏春的高手及成功的推广者,影响力是有的,但距离“宗师”恐怕尚有一段距离。

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广东唯一的武术类非遗,不是咏春也不是洪拳

从武学贡献对历史、对社会的影响角度上说,广东只有一种武术入选了国家非遗,那就是“蔡李佛”。

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黄飞鸿叶问题材的电影还是坚持“拍了又拍、一拍再拍、拍上加拍”…真仿佛南方的武林人物真就只剩下这两人了,这让蔡李佛的创始人陈享是(从坟里)爬出来好还是跳出来好呢!好歹人家曾是真正的“打遍南国无敌手”,曾协助林则徐硝烟、领导三元里抗英、还“教唆”出了一支武艺高强的石达开大军,以至于长期被清政府通缉逃亡海外(南洋及美洲),才有了狠揍洋人基利士的故事(《黄飞鸿之西域雄师》来源)。

慢着慢着…林则徐,三元里,打洋人,这些故事怎么都在黄飞鸿系列的电影里出现过呢?其实,黄飞鸿是鸦片战争后(1851年)才出生,鸦片战争后的许多故事确实与他无关了,要怪就怪香港的编剧吧,他们是最擅长东拿西搬的,要不是后来向香港蔡李佛总会道了歉,估计陈老爷子的棺板还真按不住。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陈享老爷子何许人也:

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蔡李佛洪圣始祖馆里里的陈享像

陈享是清中叶的岭南武术界传奇人物,1806年诞于广东新会崖门镇京梅乡,1875年于祖居逝世。所谓“蔡李佛”,是陈享结合三位主要授业恩师名号命名的独创武术流派,“蔡”指的是广东罗浮山白鹤观的蔡福(南少林至善禅师的徒弟),而非“五大拳”中来自番禺的蔡拳;“李”则是五大拳(洪、刘、蔡、李、莫)中新会李友山所创的李拳;“佛”指的是来自佛门的功夫,因为陈享自小就跟族叔陈远护习武,而陈远护的武术出自佛门。

在先后师从陈远护、李友山、蔡福习武后,到三十二岁的时候,陈享的武术造诣已达臻境,并开始在家乡设馆授徒,他开设的第一家武馆就是今天的“洪圣始祖馆”,为世界各地蔡李佛弟子寻根的地方。

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蔡李佛寻根圣地:洪圣始祖馆

据不完全统计,今日的蔡李佛弟子遍及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习武者达数百万之众,唯一可惜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多数蔡李佛高手均出自海外,而不是国内及其发源地广东新会。

CCTV5曾搞了一出闹剧“蔡李佛武林大会”,依我看还是别以这样的粗陋方式辱没这门一百七十多年历史的武术为好。

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不是插档就是击大腿内侧,到底搞哪样呀?

屏幕上来来去去都是黄飞鸿叶问,蔡李佛陈享可不乐意了!

从陈享的人生轨迹及武学贡献看,他的事迹深存着民族大义和高尚美德:既义不容辞抗击过外侮,又反抗过腐败的清政府;既侠义助人,又毫不保留地摒弃门户之见大力推广武术。正是因为陈享这样的举动,才有了今日世界各地无分民族疆界的众多蔡李佛习武者,作为一门中国武术,蔡李佛同时担任了百多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每年,世界各地均有不少蔡李佛“洋弟子”专程到广东新会寻根溯源,缅怀这位伟大的武学宗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