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辽金前历史沿袭及相关故事拾零


奈曼辽金前历史沿袭及相关故事拾零

不知从何时起,突然想要获知奈曼辽金前的文化历史,查阅了许多奈曼文史资料,一无所获。于是开始翻找周边地区史志,乃至辽史、宋史、四库全书……收获颇多。

奈曼与赤峰、朝阳、阜新山脉相连,水系同源,人文历史同根,属同一历史文化圈。不知何故,奈曼人对自己所栖息土地上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文字记载不多,尤其是古文化遗址,以奈曼某地命名的一个没有。就拿山水相连的赤峰来讲,有距今10000年前的翁牛特旗头分地旧石器时代上窑遗址、有距今8000年新石器时代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和“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和8000年旱作农耕文化,有距今7200—6800年敖汉旗高家窝铺乡的赵宝沟遗址和“赵宝沟文化”、有距今5000—6000年的赤峰红山后遗址和“红山文化”、有距今约4300年的赤峰市夏家店遗址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有距今约2300—3000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以及“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契丹文化”等等。有许多遗址就在赤峰与奈曼的边界处,为什么奈曼只有内蒙古共享的蒙元文化而没有以奈曼某地命名的“××文化”呢?或许是古人不越雷池半步,从没进入过奈曼“领地”;或许是赤峰与奈曼的边界有长江、秦岭一样能隔断古文化交流的壁垒;或许是奈曼史前遗迹遍布,人们已习以为常,不以为然;或许是地域文化重点和文化理念有所差异;或许是奈曼人不愿把更多更久远的文化历史史实写出来,留下遍布的遗址遗迹,让想知其所以然者无案可稽,凭自己头脑和智慧去探讨、去寻求、去体味这种古文化之魅力。

吾欲知史,不得不借赤峰、朝阳、阜新等地文化历史研究之成果这一工具,竭力撬开奈曼历史文化之铁卷,秉烛搜寻,苦苦探索,去发现,去领悟,去获知,去体味……

奈曼文化历史悠悠万载,有神秘,有神奇,有兴盛,有萧条,有惨败,有辉煌……下面,就把我所发现的、读懂的、值得商榷的一些支离破碎的奈曼文化史片段,呈献给奈曼历史文化爱好者,抛砖引玉,以求明示。

序幕

奈曼旗,是一个历史垂青的地方。岁月长河,积淀了至少一万年的人类文化和古老文明。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先人曾留下了无数神秘的历史足迹。史前北京人向这里拓展,夏商周山戎先民在这里栖衍,春秋战国东胡在这里称霸,秦汉三国两晋鲜卑乌桓在这里争锋,十六国南北朝契丹库莫奚在这里结盟,隋唐五代契丹在这里龙兴,大辽耶律阿保机在这里建立北方第一个封建王朝,金元明后乃蛮十六位蒙王在这里封郡,一首美丽的诺恩吉雅民歌在这里唱响世界。这里,天蓝地阔,历史久远。有商周时期五间房古堡,有战国时期古长城燕长城,有秦汉时期古城烽燧,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城郭契丹龙庭龙化州,有延续五千年千古祭祀圣山老道山,有距北京最近的浩瀚沙漠,有与西部胡杨齐名的怪柳,有现存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是长寿神石中华麦饭石的原产地,是科尔沁版画的故乡……

第一幕:史前文化

距今约一万年前。早在八千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就在奈曼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活动的遗迹,形成了至少一万年的人类文化积淀,揭开了这一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从考古上看,在奈曼境内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打制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在南部山区分布较多,遗物与辽西大小凌河流域同期文化遗址遗物相同,和距奈曼境 130公里的辽宁省朝阳鸽子洞遗址、土城子西4公里兴隆洼遗址的文化遗物相近,与北京猿人为主体的文化内涵有着相继承的关系,是北京人向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些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夏商时期当地氏族部落后裔山戎早期的遗迹相近,特别是五间房古堡及周边遗址,老道山及周边遗址。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奈曼西南距奈曼境130公里的辽宁省朝阳大凌河流域发现距今5—7万年的鸽子洞人类居住遗址,遗址的文化遗物与以北京猿人为主体的文化内涵有相继承的关系,说明鸽子洞是北京人向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一支。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奈曼西北距奈曼旗政府所在地130公里的翁牛特旗头分地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旧石器时代的上窑遗址。这些人类遗址的发现,将辽西和蒙东南地区人类文明史推到一万年前。此外,在东北地区,属距今1—5万年以上的重要遗址还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等。

奈曼四周均有一万年以上人类遗址,特别是奈曼南部与鸽子洞遗址、上窑遗址同属燕山余脉,同属大凌河上游及老哈河流域,相信古人不会绕过奈曼栖息它地,只是至今未发现重要证据而已。

距今约八千年。在奈曼旗土城子五间房和义隆永镇大营子村西大营子村曾发现距今约7300年—8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遗址,遗址和大量石器、陶片、陶器等遗物,显示了先人的智慧和技艺,古老文化的魅力。

考古工作者曾于1983年在距奈曼旗土城子政府所在地不足4公里的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的兴隆洼遗址发现一处距今8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被命名为“兴隆洼文化”。该文化类型的发现,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向前推近了三千余年。奈曼旗南部土城子、青龙山、白音昌等地也有多处属于兴隆洼文化系统的遗址。兴隆洼文化表明: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原始村落。这些聚落遗址及其经济形态,表明八千年前奈曼地区和赤峰、朝阳、阜新一样,已处在中国远古社会由氏族阶段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社会组织、防卫设施、意识形态、宗教礼仪也正在按着国家的要求孕育、发生。

距今约七千年。在赵宝沟文化发现的十年之前,即1974—1975年,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朱凤瀚先生,曾两次对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周边的西湖渔场、福盛泉、乌根包冷、舍塘、南嘎什土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在这里发现了许多不同于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的遗物,由于这些遗物与大量的红山文化遗物混杂在一起,加之当地对其未高度重视,所以在对其文化性质的解释时,定性为“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存应属于红山文化系统”,未单独命名。这些遗物恰恰与十年后发现并命名的赵宝沟文化属同类遗物,就这样,“大沁他拉文化”在历史史册上与我们擦肩而过。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敖汉旗高家窝铺乡的赵宝沟村赵宝沟遗址(距奈曼旗土城子界约50公里)的祭祀神坛上,发现了大量距今约7200年—6800年的陶尊,特别是一件精工制作的陶尊上刻画了猪龙、鹿龙和凤鸟图案,3个神灵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了史前龙凤呈祥的超现实境界,考古界称之为“中国第一神图和最早的透视画”,在意识形态和绘画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将其命名为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处于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之间,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前后衔接,其原型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

距今约六千年。奈曼旗是红山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一文化类型遗址遍布奈曼全境,如:老道山祭坛遗址、义隆永柳树底遗址、治安镇满得图遗址,固日班花、章古台、朝古台、图勒恩塔拉、巴嘎波日和、奈林、浩特、苇莲苏、平安地等地遗址……,说明这一时期在奈曼这片土地上的先民部落聚集,生产先进,经济富庶,生活安逸。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赤峰红山后遗址被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红山文化是距今一个五、六千年间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其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距今约四千年。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在奈曼分布很广,集中分布在老哈河、孟可河、教来河、大凌河(牤牛河)和柳河上游地区,当时的居民点分布相当稠密,聚落的分布几乎超过现代居民点的密度,这个部族的经济形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过着定居的生活,但原始农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迁徙仍较频繁。如:新镇长里沟脑屯北城地遗址、新镇上石碑村遗址、新镇扣根遗址以及青龙山镇莫家湾子、牤牛河北岸、土城子杏树园子遗址等等。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1959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发现并命名的,是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先民遗存,距今约43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时代与夏商王朝大体相当,分布区域如果按水系划分包括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滦河流域、海河北部;按地形划分包括辽西丘陵、热河山地、坝上高原、太行山区北部和京津平原的一部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近河台地上或坡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