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第一楼”为何取名华光楼,当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处呢?


“阆苑第一楼”为何取名华光楼,当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处呢?


古城阆中城南嘉陵江畔,巍然矗立着一座标志性建筑,底层为过街石拱,上重三层木楼。通高25.5米(2005年市古保办请专家实测),在大片古城民居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宏,且碧瓦赭檐,典雅壮丽,极富阆中古典建筑特色,素有“阆苑第一楼”之称。

“阆苑第一楼”为何取名华光楼,当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处呢?

华光楼


阆中民间相传,华光楼就是唐滕王李元婴任阆州刺史时(唐高宗调露元年至弘道元年,即公元679-683年)所建的南楼。

明嘉靖《保宁府志》的《宫室·南楼》条记载:“在城南,据江山之会,唐滕王元婴建”。清道光《保宁府志》亦载此说,并转引《方舆胜览》文字:“阆州江山奇秀闻天下,直前据其会,曰南楼”;同时另有一条记载“镇江楼”。民国十五年(1926)《阆中县志》除同于府志记载“南楼”外,亦另有一条说“华光楼:古镇江楼,在县城东南江岸,其建筑之壮丽,为阆苑诸楼冠”。华光楼门洞南面有“古镇江楼”石额,为清同治六年(1867)阆中县知事彭凤藻主持重建后所题,这是楼名曾为“镇江”的实证。

华光楼是否就是历代所称的南楼呢?方志中未发现直接的记载。然而,据南楼的记载分析,它地处“据江山之会”的地方,这正好是华光楼所处的位置。在它的南面,是剑门山脉之仙桂山系最末的山头锦屏山;北面,是大巴山余脉之尾的盘龙山;嘉陵江从北而来,又在其足下流向东南,的确是锦绣江山最佳的交会之处。所以,人们都相信是古南楼损毁后重建了今天的华光楼。著名文史专家杨林由先生在楼匾的跋文中,集中反映了这个观点:“华光楼建于唐滕王元婴南楼旧址”。

“阆苑第一楼”为何取名华光楼,当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处呢?

手绘华光楼

“古镇江楼”石额似乎说明了华光楼的功能。古人认为是水怪造成江河泛滥。于是,或以“宝塔镇河妖”,许多傍水的城镇都建有高塔,阆中东山更有典型的风水塔镇水;或以镇水兽镇水怪,河北通州有镇水石狮,南方如湖北荆州、福建潮州等地都有清乾隆、咸丰诏命所铸的镇水铁牛,阆中西门也有清嘉庆间川北道黎学锦所造的镇水石犀牛。以牛镇水,合乎五行之说,牛属土,土能制水。此外,内地还有龙王庙、禹王宫,沿海还有妈祖庙、龙母宫等等,祀奉神灵以镇孽龙水怪。筑楼镇水,似不多见。

《阆中华光楼考》(城南翁著)一文,认为此楼的成因主要是为了防火,抵御毒火、邪火。笔者以为:既为镇江,更为御火;而 “华光”之名,是由民俗崇拜祀奉火神“华光大帝”而来。查《汉语大词典》,“华光:光华,美丽的光彩”,这是字面之义。在中国宗教和民俗神话中,“华光”是一位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

佛教经典中有华光佛。相传如来法堂前一盏油灯,长年伴随佛祖,昼夜煌煌,灯花堆积,听经问法,耳濡目染,终于得道成佛。如来念咒语:“尔自花中生,又向光中来,心中有不释,自有佛性在”。遂成人身,赐名为“华光”。

“阆苑第一楼”为何取名华光楼,当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处呢?

清·华光大帝(木雕

唐以后,渲染儒、释、道三教同源,以道为尊;到明清时更成了朝野人士甚至平民百姓普遍认同的观念。于是佛祖身旁的华光演化成了道教尊奉的火神华光大帝。道教常称的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等,为道教护法四帅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三眼赤目,百姓称他“马王爷三只眼”。《三教搜神大全》介绍说,他曾经三次“显圣”,先投胎于马耳山马家,生下来就三只眼睛,三天就能打架,为除水孽杀死东海龙王(很象哪吒闹海),还放江南八十一州火珠精,盗紫徽大帝镇妖枪,被困九曲珠内;第二次由斗牛宫天王夫人(火魔王公主)生下为儿,拜妙乐天尊为师,学得“风雷龙蛇馘鬼安民之术”, 神通广大。曾斩扬子江龙,火烧南天门,又下海大闹龙宫;第三次降生于婺源县萧家庄萧太婆腹中,曾降五百火鸦,为救母亲大闹地狱。后来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将才,封他为真武大帝部将,护法天界。

“阆苑第一楼”为何取名华光楼,当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处呢?


明朝晚期余象斗所著《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把华光的这些故事敷衍成一部四卷十八回的小说,后半部主要演绎华光救母亲的神奇经历,他上天入地,历尽艰辛,不屈不饶,疾恶如仇,表现了顽强的气概和火一样的烈性,显扬了儒家孝道,很象“沉香太子劈山救母”的故事。实际上两个故事相互影响,明清时在民间广为流传。书中描述华光身上藏有金砖火丹,随时用火降妖伏魔,所以后来民间尊他为“火神”,南方各地或建华光庙、或在城隍庙塑像,奉祀华光大帝。因玉皇大帝曾封华光的化身王灵官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他更成为扶正驱邪、惩恶扬善的神灵,明永乐(1403-1424年)间皇帝封他为“隆恩真君”,并敕建“天将庙”。宣德(1426-1435年)间改为“火德观”。因朝廷倡导,州县便纷纷建起火神庙、火神祠,火神楼。道教把农历九月廿八定为华光大帝的神诞日,可他八月初一就由天上下凡,要是八月初一下雨,全年火灾就会少。因此,各地常在八、九月间举行为期三至四天的“华光醮”,“打醮”时各家预备冥钱香烛,火炭鸡毛,柴米油盐等,捆成一堆,放在家门。到最后一天五更时分,有一班人打锣抬筐,将门口的东西收集起来,送到一只纸糊的大船里烧掉,叫做“送火灾”。打醮的时日,街巷张灯结彩,迎神赛会,娱神的气氛中也洋溢着娱人的欢乐,人们虔诚跪拜,祈求华光大帝免除火灾,保佑长年康顺。《三教搜神大全》和《南游记》结尾都说,华光闹天宫、闹人间、闹地狱,救出母亲之后,终于皈依佛教。他不仅仅是火神,玉帝封他“永镇中界,万民求男生男,求女生女,买卖一本万利,读书人金榜题名,感应灵验,永受祭享”。这反映出善良的百姓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理想中的这位敢作敢为、正气凛然的神灵身上了。

阆中的华光楼,地处阆中古代商贸街区的中心地带,这里商店林立,阁檐栉比,都是木质结构,最大的隐患是火灾。古南楼历代多次遭火焚,屡毁屡建,可谓教训累累。据杨林由先生《阆中名胜古迹考释》载,最后一次遭火灾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到二十八年后的同治六年(1867)才复建竣工。南楼历代失火的教训和古城防火的需要,在宗教和民俗崇拜华光大帝、奉祀火神菩萨的浓厚氛围之中,在朝廷尊崇提倡的背景之下,使人们对防火重要性的认识和迫切感远甚于过去的年代。因此,此楼虽有“镇江”的古名,还需要在楼上供奉一位神灵,靠神的威力既镇水、同时又御火。人们自然选择华光大帝为名楼主神。这既是宗教和民俗形成的世风使然;还因为华光不仅是降妖伏魔的火神,而且镇服水中妖孽本领也最大——他杀死过最凶狠的水孽东海龙王和扬子江龙,大闹龙宫降服了大大小小的水中魔怪;更因为华光是三教尊崇、镇邪除恶、无所不能、感应又十分灵验的理想之神。于是,顺理成章、官民同举,“古镇江楼”成了华光大帝的圣殿。虽然古城中还有规模较小的火神庙、火神楼;还有拜祈 “三只眼马王爷”镇服水怪保江航平安的马王庙,这座名楼却总是阆中人崇奉祭祀华光大帝最堂皇、最神圣的地方。这便是楼名“华光”的渊源所在。

“阆苑第一楼”为何取名华光楼,当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处呢?

民国时期,丰子恺所做阆中华光楼

史志中尚未发现楼名由“南楼”演变为“镇江楼”、再改为“华光楼”的准确时间和具体情况。明嘉靖府志只记有“南楼”。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的《保宁府志》的《舆地志·古迹》中,除载有“南楼”外,还有专条记载“镇江楼,在县东南,一名华光楼”。由此可知,“镇江楼”之名应是产生于明朝中期至清道光之前。也可知至少清朝嘉庆年间(主修道光《保宁府志》的黎学锦于嘉庆十一年、即1806年赴阆中任川北道)已有“华光楼”之名,是“镇江楼”的别称。这条记载与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的记载“华光楼,古镇江楼,在县东南江岸……”有微妙的变化,前者是以“镇江楼”为主名,后者则是以“华光楼”为主名了。这个变化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的阆中人金玉麟写的《夜登华光楼》诗(楼势凌霄汉,登临望眼遥。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火树千家散,梅花一笛飘。玉京真咫尺,鸾鹤可容招)中已可见端倪,诗题就直称“华光楼”而不称“镇江楼”。金玉麟三十岁(1838年)中进士便离别阆中,楼于次年(1839)被火焚,那首诗应是在中试离乡之前写的。由此可推知“华光楼”由“镇江楼”的别名到主名的变化,应是发生在府志编成的道光元年(1821)至金玉麟写《夜登华光楼》的十多年间。也许并不是由官方正式将“镇江楼”改名,自供奉“华光大帝”以后,人们习惯以神灵之名“华光”来称楼,久而久之,古名渐渐淡化了;到道光年间,“华光”已成了楼的主要名称,金诗的标题便是证明。到同治六年重建时,县知事彭凤藻题额在“镇江楼”三字前加一“古”字,其意是说明古名而已,当时“华光楼”已是正式名称了。于是才有民国十五年县志“华光楼,古镇江楼……”的记载。这恰如阆中滕王阁,唐以来都叫“滕王亭子”,百姓却习惯跟南昌人一样叫它“阁”,以至于咸丰《阆中县志》绘图时尊从民意标名为“滕王阁”,如今便是正式名称了。

有老人说,年青时曾见过华光楼上供奉着一位相貌怪异,三只红眼,手握似锏又似三角叉的武器,威风凛凛,凝视远方。老人说那是镇孽龙的杨戬(《封神演义》中的神,劈山救母的沉香的舅舅)。其实非也,那正是华光大帝的神像。老人的回忆,亦是华光楼因供奉“华光”而得名的一个有力的证明。其实,“华光”的字面意义,对这座耸立于千古名城,雄伟瑰丽而又永远闪耀着文化光华的名楼,何尝不是准确的写照!(刘先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