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爆雷後 又要面臨年輕人的第一次「起義」?

“跌跌”不休,市值蒸發了2300多億港元(約300億美元)。

在7月18日,小米股價達到最高點22.2港元后,其股價一路下滑。9月21日,以跌破發行價16.8港元為起點,小米日K圖呈現出斷崖式下滑的態勢。截至藍鯨TMT記者發稿,小米集團股價仍然在持續下跌,徘徊在12.1港元左右,遠遠低於17港元的發行價。

2018年,可以說是小米集團以及小米旗下生態鏈企業的“豐收年”,今年年初,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先於小米集團在美國遞交了IPO招股書。5月,小米同時在內地上海和香港遞交IPO招股書,被外界認為有望先於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等,成為CDR第一股,以及30多年來,港交所首家“同股不同權”的企業。緊接著,8月,雲米科技也在美國納斯達克遞交了IPO招股書。

5月3日,小米遞交招股書當天,創始人雷軍公開了個人手信《小米是誰,小米為什麼而奮鬥》,引起了“小米系”企業們的“共振”。小紅書、藍港、真格基金、萬得股票、小鵬汽車、bilibili等等紛紛以《XX回覆雷軍:XX是誰,XX為什麼而奮鬥》的標題,響應雷軍“號召”。

然而,6月14日夜間,證監會披露的關於小米CDR申請反饋意見,2萬餘字、31頁、84個主問題、上百個分支問題,卻將小米各項業務逐一打回了“原形”。該反饋意見圍繞小米業務模式、同業競爭、生態鏈企業違規問題、產品意圖、金融業務開展情況、互聯網增值服務中廣告推廣業務等等進行了詳細的問詢。

6月19日,小米集團發佈微博,宣佈暫緩CDR進程,選擇先在香港H股上市,擇機於內地市場發行CDR。至此,CDR正式無期限推遲,沒有時間表。關於小米的輿論也形成了鮮明的“分水嶺”。很多人對雷軍所說的“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一家年輕的互聯網公司“,“小米要構建的絕不是一個封閉的商業帝國”,“建立全球化的開放生態”,打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在長達一個季度的時間內,小米股價持續破發,且跌幅不斷加深。而上市首日,雷軍的承諾“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猶言在耳。

“性價比”帶來的業務膠葛

外部環境不給力,自身的業務模式又不斷遭到質疑。7月底,小米集團旗下的金融產品在小米VIP和小米運動中推廣理財產品,包括秋田財富、米袋子、小諸葛、人愛、管家、靚錢寶、2025等等平臺相繼爆雷。這些P2P平臺均通過小米平臺進行流量導流,以“會員專享”標註的形式向用戶推廣廣告,為此,很多消費者遭受了經濟損失。此次大面積爆雷事件,被網友描述為小米年輕人的第一次破產。

互聯網增值廣告、互聯網小貸業務等是小米互聯網業務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小米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硬件產品+新零售渠道+互聯網服務中,地位至關重要,也是雷軍一直將小米稱為互聯網公司而非單純硬件公司的依據之一。

小米廣告模式通過廣告主以小米Emi平臺和小米公司兩種方式,以應用商店、瀏覽器、小米視頻、小米音樂等渠道,推送給MIUI用戶,主要包括效果類、展示類等廣告服務。小米集團相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小米廣告投放標準和其它手機廠商基本一致。即通過小米基於安卓內核所研發的手機操作系統MIUI的方式。在資質方面,所有廣告主需要提供資金存管證明+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ICP,或者ICP截圖+運營時間+註冊資金等多項證明,並強制要求進行風險提示。

一位小米手機用戶對記者表示,小米手機在信息推送、安全中心、日曆、天氣、音樂等不同軟件中有廣告推送,需要手動關閉,用戶感知上,廣告較其它廠商多。小米招股書顯示,廣告推廣業務在互聯網服務中佔比,2015年為56.2%,2016年為58.71%,2017年佔比56.73%,2018年第一季度佔比58%,佔據了該業務大部分營收。

而在智能手機、IoT和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業務、其它業務四大塊主營業務中,互聯網服務總營收佔比從2015年4.86%升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9.43%。廣告推廣的毛利率高於智能手機、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甚至於互聯網服務業務,毛利潤維持在83%以上。智能手機業務毛利率最少,雖然從2015年的3.25%,上升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8.49%,仍然在10%以下。IoT和生活消費產品毛利率在10%左右,比智能手機略高。

有網友表示,小米推廣中之所以出現爆雷的P2P產品,根源在於小米長期的低利潤策略,即“性價比”路線,以及盈利KPI考核的任務。這些廣告產品的資質審查,就成為了一個令人不解的過程。

在4月小米6X新品發佈會上,雷軍宣佈,“小米硬件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的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儘管,5月的GMIC大會上,榮耀總裁趙明表示,硬件製造公司綜合利潤達到5%已經鳳毛麟角了。言外之意,小米5%的淨利潤率屬於高利潤。

不可否認的是,小米智能手機業務以低端機型為主,盈利空間有限。小米招股書顯示,其中低端機型佔比逐年增加,2015年為81%,2016年87%,2017年92%,2018年第一季度為93%。在這種“性價比”的產品策略下,影響不只是小米智能手機業務,還包括小米旗下眾多生態鏈企業。

比如華米、雲米赴美IPO,以期通過外部輸血,支撐企業戰略發展。雲米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從1549萬元、1.24億元迅速下降至-1788萬元,營銷費用從2017年同期3242.2萬元增長至1.47億元。或許從一個側面說明,資金缺口較大,且回收能力較弱。

10月初,一位知乎用戶表示小米手環(華米科技產品)在衛生紙上測出了心率,引起很多人對小米產品科技含量的質疑。雲米科技在擴充冰箱、洗碗機等家電產品線時,也遭遇到傳統家電廠商的專利起訴。缺乏過硬的技術積累,依靠低價、IoT等“新概念”營銷,短時間內可以迅速擴張市場。但盈利能力欠缺,後勁不足,已經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共性。

10月11日晚,小米之家南京旗艦店發佈微博@雷軍、林斌等小米高層稱,“從今天起,小米之家沒有南京旗艦店……為了那麼點可憐的工資和權利,小米再也不是我心中最酷的公司。”40分鐘後,小米之家南京旗艦店微博顯示該用戶不存在。

藍鯨TMT記者就此事致電小米集團負責人時,對方表示不清楚具體情況,可能是個人行為。而網絡小米之家員工截屏消息顯示,管理混亂、線下店薪酬待遇較低,是員工倒戈的主要原因。一位小米直供店店員對記者表示,小米之家大部分開設在核心商業區,線下渠道開銷很大。

“新零售”是不是救命稻草?

Canalys相關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增速不斷放緩。2011年增速達到最大150%,2013年達到88%後開始急劇下滑,2014年為16%,2015年為2%,2016年為11%,2017年為-4%。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容量、滲透率已經趨於飽和,市場增量在存量市場。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前7個月累計出貨量同比減少17.3%。一位線上渠道統計商對記者表示,2016年國內手機每個月銷量大概在4000萬臺左右,2017年銷量在3500萬臺左右,今年每個月銷量在3000萬臺左右,月銷量快速下滑。

國內整體市場大環境在萎縮,線上渠道的吸引力在逐年降低。包括華為子品牌榮耀的崛起,給小米線上銷售帶來很大的衝擊。依靠互聯網銷售模式起家的小米麵臨銷售渠道的“轉型”。2017年小米年會,雷軍曾經定下目標,2017年小米計劃開200家店,未來三年計劃開1000家小米之家。未來將讓小米之家覆蓋全部一、二線城市。2017年小米聚焦5大核心戰略,即黑科技、新零售、國際化、人工智能、互聯網金融。

據瞭解,小米線下渠道主要分為三種,小米之家、小米專賣店、小米加盟店。簡而言之,就是自建自營、他建自營、他建他營。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飆對記者表示,小米之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米的客流量問題。利潤問題需要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兌現,從新零售的角度看,小米之家並不能解決利潤問題。利潤問題在小米之家發展後期會越為明顯,也將造成各種矛盾的出現。

在線下渠道的三種模式中,小米專賣店、小米加盟店在數量上佔據大頭。小米之家,一方面,為解決今後小米品牌溢價問題,即拉昇小米產品調性,樹立品牌識別度。另一方面,小米之家的大規模擴張,讓小米產品與渠道產生了定位的錯層。

以OPPO、vivo為例,迪信通2018年8月手機零售數據顯示,OPPO、vivo在二三四五線城市線下零售店佈局增速加快,進一步深耕優勢地區。小米在一線城市增速為0%,二線城市增速5%,三四五線城市均為負增長,且渠道建設主要在華中、華北兩個地區。OPPO、vivo渠道建設更加均勻,集中在銷售潛力較大的地區,具體為華東、華南、西南、東北、西北。

小米線下渠道在三四線城市,受到了OPPO、vivo乃至於華為榮耀密集型門店的強烈衝擊。小米及小米生態鏈產品卻定位於中低端,從單個產品獲取的利潤有限。OPPO、vivo則可以通過單純的硬件銷售獲得較好利潤。在新零售佈局方面,OPPO、vivo旗艦店僅在一線城市個別核心商業區,零星建設,規模遠遠不及小米之家。迪信通零售數據顯示,新零售門店成本均價2984元,高於傳統門店成本均價2100元。

儘管,小米之家沒有公佈新零售業務具體運營數據,根據小米上半年財報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經營利潤為33.64億元,第二季度為-75.92億元。行政開支從第一季度的4.65億元,增長到104.57億元。財報顯示,行政開支增長主要是由於2018年第二季度一次性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人民幣99億元,加上管理、人力資源及財務團隊等行政部門擴張所致。由此,小米之家很有可能在發展初期階段,處於一定程度上的營收不抵支出狀態。

近年,佈局新零售的終端廠商,不僅包括小米,還包括蘋果、華為。蘋果公司以硬件產品的高利潤著稱,華為通過P系列、Mate系列佈局高端市場的意圖也很明顯。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18第二季度蘋果手機利潤佔全球智能手機利潤份額的62%,三星為17%,華為8%,小米最少,排在OV之後,利潤份額僅為3%。蘋果、華為的高端定位可以支撐線下渠道的建設與擴展。

“小米成立至今,在8年的時間內快速成長,關鍵原因就是性價比。小米的生存模式就是性價比路線,如果改善不了性價比問題,只是單純從線下新零售佈局入手,從根本上解決不了業務中出現的各種矛盾。”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小米2018上半年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智能手機業務佔總收入百分比67.4%,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佔比22.9%,互聯網服務佔比8.8%。互聯網服務與2017年基本持平。小米主要業務的支撐點仍在硬件以及IoT周邊產品。

一位證券分析師對記者表示,資金在香港和美國之間是無縫流動的,小米在股市持續下跌的核心問題在於以往估值過高。蘋果公司依靠自主研發支撐高科技企業定位,市盈率很低,相反,小米市盈率過高,股市價位不合理。

10月17日,小米之家南京旗艦店起義了,再次更新微博,表示“希望一向自詡厚道的雷軍和小米能夠認真反思過去犯下的錯誤,少點套路,多點真誠......那樣才能贏得人心,企業才會走的更加長久。”2014年,小米的“一塊奧氏體304不鏽鋼鋼板的藝術之旅”所謂黑科技噱頭,以及2018年小米小愛同學的AI圖片識別功能出現的各種啼笑皆非的“意外”,讓小米頻頻提到的五大核心戰略,受到不斷質疑。

此外,國際化面臨專利糾紛,產品溢價盈利問題。互聯網金融面臨戰略調整、業務收縮。新零售又虛無縹緲,小米的未來成長,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空間。股市有晴有雨,單純通過“新物種”、“互聯網企業”、“獨一無二的新模式”進行營銷,恐難以支撐龐大體量。

2300多億港元的蒸發,或許也是小米重新出發、重新找到自己定位的開始。

本文源自藍鯨TMT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