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苏要禁止中程导弹?

地产豪哥


冷战后期,美/苏签订了《中导条约》,该条约要求两国削减射程为500到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被誉为“冷战时期最成功的军控协议”。

这一协议对苏俄和美国的欧洲盟友都有利,因为这一射程的导弹主要是被应用于欧洲铁幕下的对抗,而对美俄战略导弹的直接对抗态势影响不大。所以在1987年12月8日,老美最终决定签署中导条约,与来自欧洲盟友的战略压力是分不开的。

冷战结束快30年了,世界格局早已从两强并立变成了一超独霸。除了核武库的家底之外,俄罗斯的常规军力已经与老美彻底拉开了距离。战略轰炸机、战斗机、航母、驱逐舰等关键武器几乎都落后一代甚至更多。最大的问题是,俄军没有足够的预算支撑,用以保证海陆空三军的装备更新换代。

俄罗斯军事学者承认,没有资金就无法保证装备技术研发更新,留住军工领域科技人才,更无法保证军事力量的完备性。俗话说人穷志短,细化到一个军事大国,就只能精打细算,以最大限度地维持相对完备的战争和战略威慑能力。说白了就是要把有限的钱都花在刀刃上。

而相对于耗资庞大的航母海军建设和战略轰炸机力量建设,导弹核武器是性价比最高的武器装备。面对老美在东欧“肆无忌惮”的“北约东扩”战略和更随性的军事部署压力,俄罗斯可能不得不在中短程弹道导弹发展上做文章。

其中已经公开部署的“伊斯坎德尔” 导弹,既让欧洲大国忌惮,又让中导条约的对象国老美恼怒。不过按照俄罗斯军方的说法,伊斯坎德尔导弹射程不超过300公里(自用型射程为480公里)。不在中导条约规定的范围之内,而且俄罗斯还准备对外出口这种可以实施精确打击的战术导弹。不过美欧专家认为,俄军自己装备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存在1500公里射程的型号,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后可以覆盖欧洲全境。

俄罗斯对于这些说法的态度是不置可否。还有媒体称,俄罗斯为伊斯坎德尔导弹设计了核弹头,用以反制北约(美国)把战术核武器部署地点前移到更靠近俄罗斯东部的罗马尼亚军事基地。近日,美国的一位女高官倒是真把话挑明了。美国驻北约大使凯.贝莉.哈奇森10月2日称,俄罗斯必须停止秘密研发被禁止的导弹系统,否则美国将寻求在该系统投入使用前将其摧毁。

哈奇森还强调说,华盛顿仍然致力于外交解决方案,但俄罗斯若不停手,继续研发这种中程导弹系统,华盛顿考虑发动军事打击。冷战结束至今,像哈克森这样的“玄话”真不多见,美俄是两个势均力敌的核大国,对俄罗斯动用武力是极度冒险的选择。欧媒坦言,俄罗斯发展中程导弹必然会威胁欧洲,但是老美若因此动武,欧洲也必然首当其冲遭遇报复,并会引发世界大战甚至核大战。


高峰军事观察


不是美苏要禁,说白了是欧洲受不了了。在地理上,整个欧洲大陆是里俄罗斯最近的,而美国要相对较远,美国能坐下来和前苏联以及俄罗斯谈这个事,主要也是因为整个欧洲给与它的政治压力,再者就是强烈的战略威胁,虽然欧洲自己的防护能力不强,但是有美国的协约保护。

要不北约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以俄罗斯在武器库的体量,在当时欧洲根本就无力阻挡,仅仅庞大的装甲部队就可以碾压,而美俄两国的核武器数量是全球最多的两个国家,如果是两个自己对攻,那么仅仅在导弹上也就洲际核导可以用上,相反是中程导弹和近地导弹根本无用武之处。

但这两型导弹却对欧洲有着重大威胁,中程导弹一般设定在几千公里,这样的距离从俄罗斯的角度讲是覆盖整个欧洲的,所以两国在谈时也就主要以这两个射程级别内的,而两国能谈下去的基础是都以互相能摧毁对方为前提的,所以此相条约一签署,整个欧洲是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但对于美俄来讲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长安小师爷


很简单啊。

《中导条约》中规定的中程导弹是指1000-5500的称之为中程导弹,就美俄来说,双方若只是把这些中程导弹部署在各自的本土上的话,基本对对方是构成不了威胁的。因为双方距离远,也只有洲际导弹才能威慑到对方,可美国的盟友们,那一票欧洲国家不行啊,苏联人的中程导弹是打不到美国,但是打他们是绰绰有余的,尤其是苏联的第四代中程战略导弹SS-20装备后,西欧那一票北约成员国更是瑟瑟发抖,在没有有效应对和经历古巴导弹危机后,双方都认为再部署更多的导弹是一种互相毁灭的方式,所以就同意削减该类的导弹以缓和关系。

而中导条约,就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针对苏联的这款导弹和核弹头提出的“零点”方案的完善版,以缓解东西方对峙苏联对其北约盟国巨大的军事压力而签订的,而苏联因其中程导弹只能威胁欧洲而打不到美国本土而备感压力,签署该条约可以把中程导弹的资源花在研究远程和洲际导弹上,而欧洲的北约成员国则因为他们是抵抗苏联的最前线,因此是在替美国承担着苏联的核威胁,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推动《中导条约》的条件达成。

最后,三方各自在权衡利弊之下,经过了六轮会谈,111次会议,促成了该条约的签署和实施。


一念灿若烟华


简单来说就是:

当时签署协议时,美苏两国都在想办法遏制对方的核威慑能力,毕竟导弹和核弹的区别就在于弹头是否为核弹。而签署协议的目的就在于减少“和平时期”的导弹持有量。所以问题不够严谨,说是说削弱的导弹,其实真正目的是削弱核弹。


可是在协商过程中发现2个严重的问题:

①如果削弱“远程导弹”数量,那么意味着美苏两国的“战略核威慑”能力大大削弱。而这是美苏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特别是美国。(试想一下美苏两国一言不合就互扔核弹,结果美国国土面积比苏联小,本来要100个核弹才能洗地,结果因为协议减少到了80个,美国怎么算怎么亏)

②如果削弱“近程导弹”,那么对于前线导弹火力威慑和压制将会大幅度衰减。这一点是苏联不愿意看到的。(按照当时苏联的“三战”计划,是打算一开战直接近程导弹携带核弹头对欧洲腹地和前线实施“战术核轰炸”,针对的就是欧洲的北约国家,接着钢铁洪流一路高歌“乌拉”踏平欧洲。)



所以两国思前想后,决定拿中程导弹开刀。拿中程导弹开刀主要有以下2个好处:

①中程导弹地位比较尴尬,按照当时的情况,只要开战,基本上随着战线的推进,近程导弹可以打击的范围是越来越广的,是可以逐步取代中程导弹覆盖范围的。而远程导弹还是那么远,没什么区别。

②中程导弹在美苏两国的导弹系统中所占比例很小,我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只有5%~8%。而剩下的那90%多全是近程导弹和远程导弹。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出美苏两国对中程导弹这种鸡肋的态度。



所以,削弱中程导弹是美苏两国都愿意看到的,既保留了自己的导弹(核弹)威慑力,又落个“维护世界核平”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腩说


当年双方签署中导条约背景是美国方面面对西欧盟国的压力,因为如果开打西欧在面对双方常规打击的同时还要面对同等数量的中程导弹轰击,从战备角度来说是资源和技术浪费,而苏联方面同样的他的主要命脉欧洲部分也面临这个问题,所以双方在这方面能谈到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