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黃土情懷孺子牛

——原使趙鄉小趙村農民閆文斌的故事

閆文斌,男,漢族,1938年生,晉中市榆次區小趙村農民,初小文化,1959年到張慶中學做飯;1970年辭職回鄉務農;1986年成立小趙村農業蔬菜研究會,自任會長;1989年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勞動模範”稱號;199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1993年蔬菜生產一等獎”。

榆次:黃土情懷孺子牛

艱難的抉擇

1959年,初小文化的閆文斌到張慶中學食堂當炊事員,有了正式工作。但家境貧寒,育有三子一女,一家人依靠其微薄的薪水總是難以繼日。他是農民的兒子,望著生他養他的土地,他總是想在土地上做點什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吹來,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1970年辭職回鄉務農後,他認真鑽研農業科學技術,埋頭苦幹,精於耕作,但總是無用武之地,難以施展。經過苦苦的思索,他認為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貫徹落實,雖然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但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小趙村仍未走出貧困。全村1306畝土地主要種植小麥、穀子、高粱、小雜糧、棉花和部分大田蔬菜,人均耕地僅一畝多,小趙村地處城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條件,但要想實現富裕,出路在哪裡?怎麼辦?正在此時,有人說:“太原市清徐縣徐溝鎮高花村附近一帶有溫室大棚,可以在冬季生產新鮮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蔬菜,效益可觀”,真的嗎?於是,1984年秋季,閆文斌串聯了幾戶農民偷偷地跑到那裡現場觀摩,一看果真如此,幾個人喜出望外,真是奇蹟呀。在今天我們看來這是普通不過的事了,但在那個年代冬季生產蔬菜,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據那裡的人介紹:“高花村生產冬季蔬菜,供不應求,效益極好,冬季兩天不往太原蔬菜公司送菜,省政府就會打電話來詢問”。眼見為實,但種了幾十年地,只有初小文化的他,怎麼辦?一無連片耕地,二無技術,三無資金。有過在張慶中學當炊事員經歷的他,經過一番思索,想到了求助,於是他找到了榆次市農牧局的技術員藥甫、邢如修、張三娃,談了他的想法,在市農牧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1985年他們第二次去了清徐縣實地考察了那裡的大棚蔬菜生產,對那裡的蔬菜生產的土地條件、地理條件、氣候、土壤、日光進行了認真記載,並對溫室生產的建築現場繪圖、丈量、諮詢、學習,回到村裡以後他和技術人員又對小趙村的情況進行了認真分析對比,一致認為:小趙村完全具備溫室生產的條件。於是他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為了穩妥起見,他還自費到遼寧省海城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學習。經過兩地學習,使他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技術,增強了信心,堅定了溫室生產的決心。但村裡農戶由於不瞭解蔬菜生產,有人開玩笑說:“閆文斌瘋了,放著好好的地不種,要在地裡蓋房子種冬季蔬菜,如果試驗成功還好說,一旦失敗,後果難以想象,將會跌入更加貧困的泥潭。”

甘當拓荒牛

在那個年代,建一個簡易的土溫室大棚需2000多元,但對於一個剛剛解決溫飽的農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僅有四百元,除去開支,所剩無幾,有想法無辦法。

而此時,正在思索、探索農民增收的榆次市委、市政府領導和市農牧局領導得知這一情況,果斷地撥出專款1.6萬元支持他們搞實驗,做探索。

在市、鄉領導的支持下,他與村民閆秉文、武國舉三人在村支部和村委的組織下,與村民協調地塊,規劃了八排八間大棚,每間佔地300多平方米,春季就開始修建,這時他的老父親出面了,指著他的鼻子說:“你想幹就幹吧,你想好的事,攔也攔不住,別拉上別人,萬一失敗了,怎麼辦?那是2000元投資呀!自己不知深淺想闖,別禍害別人”。但是他想自己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張慶中學耳濡目染文化人的思想,現在雖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下放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糧棉生產也有了飛躍式發展,村裡種了些大田蔬菜,每年也有了少許積蓄,但給子孫留下金山銀山也不如有一份產業可靠,什麼產業最可靠——大棚。認準的事一干到底。

於是他一方面動員村民積極參與,另一方面認真鑽研科學技術,向市、鄉農業科技人員求教,找資料,查信息,拜師學藝,邊學邊幹。並以他為首成立了小趙村農業蔬菜研究會,自任會長。

從溫室大棚的選址、規劃,到購買材料(磚、沙、塑料布、草苫、竹竿)、施工、設計、親自動手,把關,僅用1800多元就把一套溫室建了起來,節餘100多元買了種籽、化肥和農藥。

建成溫室後,選種植品種又是一大難題。在市、鄉農科人員的幫助下,第一年八個溫室(土溫室,冬季需要供暖增溫)試種了胡芹和黃瓜。在他的精心種植下,第一年每棚收入1300多元,全部由榆次市蔬菜公司收購包銷。當時一斤胡芹僅賣一毛三分錢。一塊300平米的溫室產量達一萬五千斤左右,這在當時,被人們傳為佳話,成為繼太原清徐之後,全省又一個農業奇蹟,成為榆次市溫室大棚生產的拓荒牛。得到了省、地、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讚許,也為全省蔬菜生產拓出了一條新路,更使小趙村村民看到蔬菜生產的希望。有一插曲值得玩味:春節前,榆次蔬菜公司經理以十五元一斤買走了他的十斤黃瓜,他兒子說:“你聽錯了吧,明天人家就會找回來”結果過了幾天,經理果然又來了,不是要錢,而是還要買十斤。可見當時黃瓜是榆次緊缺蔬菜。俗話說得好:“說上千萬遍,不如親眼見一遍”,村民們紛紛行動起來……

甘為孺子牛

第二年,在市、鄉、村的組織下,全村有100多戶報名興建溫室大棚(當時全村僅180戶)。

他的這一創舉,得到了市、鄉領導的高度重視,出臺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溫室大棚,每戶分發貼息貸款1000元,這一年全村發展溫室大棚180多個(他的三個兒子每人興建了3個)。全村戶均一個溫室,全部加入了他的農業蔬菜研究會。

市、鄉農業科技人員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技術培訓和指導,他主動擔任了全村蔬菜生產的農民技術員,成為名副其實的土專家,負責全村的蔬菜生產技術指導、培訓和服務,並擔任顧問,幫助農民購買塑料布、竹竿、草苫和一切建築材料以及種籽、化肥、農藥,負責提供技術指導、諮詢服務和資料發放,承擔起了種苗、培育,推廣品種也由起初的胡芹、黃瓜發展到西葫蘆、西紅柿、西芹、生菜、西蘭花等精細菜的種植。村民自覺提出給他一些報酬,市、鄉農業部門也提出給他一些補助,他都一一婉言拒絕,他說:“我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留給子孫金山銀山,也不如蓋下一座大棚。”他的這一舉動在小趙村又成為佳話。

1996年,乘著榆次市城郊型經濟開發的東風,小趙村全面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成為榆次市蔬菜產業調整第一村。

勤懇老黃牛

隨著小趙村溫室生產的發展,溫室在榆次十五個鄉鎮遍地開花,“小趙溫室”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抓手,也成為榆次市城郊型經濟開發的典範。至今榆次人一說起溫室大棚,首先先說小趙溫室,而“小趙溫室”的拓荒者就是閆文斌。

閆文斌勤懇耕耘,默默奉獻,得到了省、地、市、鄉各級領導的肯定。

1991年,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王茂林到小趙視察溫室大棚。

1997年,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媚在榆次視察時專程來到小趙視察。

2007年,時任山西省省長王君到小趙專程看望了閆文斌。

1989年,為榆次溫室大棚生產做出貢獻的閆文斌被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勞動模範”稱號。

這一表彰更增加了他發展蔬菜大棚的積極性,他不僅在生產上辛勤耕耘,埋頭苦幹,還積極協助市蔬菜中心不斷改進溫室大棚結構。從一開始的土溫室到1993年又發展了“7311”型日光溫室,1998年又改建成“83515”型溫室,而今他兒子又新建了“9415”型溫室大棚,面積逐步擴大,現在一個棚面積達700多平方米,效益不斷提高。同時他仍堅持為村民義務諮詢和技術服務。當前,日光溫室以黃瓜為例最高畝產可達5萬斤,收入10萬元,最低畝產也達3—4萬斤,收入4萬元。

1994年,他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1993年蔬菜生產一等獎”銅牌。時年已55歲的他仍在辛勤耕耘著。

直至2003年,65歲的他才將自己的溫室交給了大兒子種植和經營。

如今有著黃土情結和溫室大棚生產、經驗和技術,仍然胸懷勤勞致富夢的他在兒子大棚旁搭了一個涼棚,每天在涼棚裡乘涼,和人們聊大棚生產技術,用他的話說:“閒著也是閒著,不添斤添兩”‘老黃曆’不能用,也能讓瞭解一下過去,也好今昔對比。”用他兒子的話說:“老人放不下,看看說說就高興,指指點點也帶勁”。這正是:一身的黃土情懷,一生的勤勞致富夢,一代勞模的今昔,一世的追求……。

黃土情懷孺子牛,

文斌果敢拓荒酬。

大棚致富興產業,

三晉勞模他帶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