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揭破農業「情懷」的遮羞布,我們還剩下些什麼?

「反思」揭破農業“情懷”的遮羞布,我們還剩下些什麼?

前幾日有朋友分享給我一篇三年前的文章,本以為可讀性有限。但是在朋友的力推下,我還是耐著性子去讀了。

這一看不要緊,頓覺這文章的作者太有前瞻性,三年前的觀點放到如今,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因為三年的實踐,更加印證了他當初的想法。

因此,我今天把文章貼出來,供大家一起思考,讀完後,相信每個人都會對如今的農業發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文章1476字,讀完僅需3分鐘)

幾十年來,農業、農村和農民一直在源源不斷地為城市經濟輸送資本、土地和勞動力,成就了令世界震驚的中國經濟發展奇蹟,可這位“貢獻者”自己卻似乎被人遺忘在角落,成為貧窮、落後、反現代的代名詞。

以前有個段子,說是要判斷哪個行業利好,看看美女都集中在哪兒就知道了。美女都去哪兒了筆者不知道,但精英人才的流失,肯定會令一個行業日益滑向低效、衰老的深淵。農業則正在像這個深淵緩慢移動著。

我想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人意識到農業、農村的重要性,從而發起了“再造故鄉”類似的運動,呼籲城市青年們帶著知識、經驗與社會關係網絡回到農村,推動農業轉型,重建農業和鄉土價值的尊嚴。

他們說:“要反思自己和故鄉、土地、種子和雨水的關係”。

他們說:“我們懷念溫情脈脈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他們說:“再造故鄉純粹是情懷”。

可惜,我們身邊好像有了太多的情懷,也並不缺乏被情懷吸引又被現實打擊的經驗,“情懷”,已經要被玩壞了,砸碎了。

筆者想問,揭破了“情懷”的遮羞布,我們還能剩下些什麼?

被情懷和鄉愁所激勵的青年們,在你們一猛子扎進來之前,請先想想,農業面臨著自然生產規律、市場邏輯和鄉村規則的三重約束,你們真的準備好迎接這一切挑戰了嗎?

和工業不同,農業的產成品是“活的”生命,它們自有其生長規律,是較少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們需要一年甚至數年的時間來孕育成長,需要掌握大量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人來照料,在農業技術領域,還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去填補。

現代的農業,需要現代的農業生產者。這樣一批人,光靠“情懷”可是搞不到手的。

農村社會文化和社群結構的“反現代”性,也不是一座容易逾越的山峰。

這些年已經被文青“神化”了的“鄉土情懷”背後,是傳統社會關係網絡、非正式的社會規則體系盤根錯節、交紛雜亂的溫床,要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孕育出適應市場經濟契約化關係模式的現代農業生產關係,需要不止一代人的血與火的鬥爭。

這些問題,“情懷”能解決嗎?

目前,中國農產品的產業鏈結構仍不完整,缺乏全流程的標準化、可監控體系的支持,這也是目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消費者信任瀕臨崩潰的原因所在。

現代農業轉型,需要鉅額資本提供長期流動性支持,需要現代化的物質投入和技術支持,需要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輔助性服務體系的支持!

這些真刀真槍,“情懷”能提供麼?

農業本身的附加價值還沒有得到體現,巨大的產業鏈潛力還沒有得到開發,農業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源基礎還很薄弱;歸根結底,這還是一個“不賺錢”的行業。

用情懷來吸引人才,固然能在短期內賺人眼球一雙、熱淚一捧,但終究並非長久之計。

一方面,農業還需要通過結構轉型、技術升級和機制創新來提高效率和利潤率;

另一方面,能賺錢的行業才能進一步吸引更多的各領域專業人才進入,讓農業產業的創新活力迸發出來,形成人才激勵和利潤驅動的良性循環。

最終,吸引更多的美女,哇哈哈哈。

更可怕的是,“情懷”的殺傷力絕不僅限於讓我們虧得血本無歸那麼簡單。

詩意不可救世,書生偏能誤國。

醒醒吧,還想通過恢復前現代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所謂“溫情脈脈”的鄉土人際關係來“再造”什麼“故鄉”?!

你們“回不去的故鄉”和“去不到的遠方”不過是對遙遠回憶的虛幻臆想,騙騙文藝青年估計還行。

我們要建設的,才不是什麼“過去的故鄉”,而應該是“未來的農場”!

我們要依靠和發動的主要力量,是現在還隱藏著的一支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隊伍,是真正的農業生產者,是農業“上游”的源頭活水。

我們不用“溫情脈脈”來標榜自己,未來農業更需要的是職業精神、專業素養和規範化的市場契約關係。

青春正好,時不我待。我們還有太多一點兒也不文藝的實事兒要去做呢,讓“情懷”見鬼去吧!

——讀書少嘴又笨只會埋頭幹活的農場君 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