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近段时间来又刮起了汉服的热潮,收到很多人的追捧,在汉服穿戴的视觉上赢得了很多的掌声。那么你对汉服是怎么去了解的呢?

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严格意义上来讲,元朝流行蒙古族服饰,清朝服装为满族服饰,这些服装都属於少数民族服饰,不属於汉服。(元朝虽然压迫汉族,但汉人还是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的,清朝就不同了,妄图消灭汉族的民族记忆,残酷地“剃发易服”,汉族人都被迫穿了异族服装。)不少人其实对汉服是有误解的,我们要明白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不是“汉朝”的服装。

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中国自古以来又被称为“华夏”,“华夏”一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及其神圣的地位,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不太好想象的。古老的元典《左传》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见,华夏民族与礼仪之大、服章之美密不可分。或者说,汉服和汉礼仪就是华夏民族的主要特征,以此区别于长期落后于华夏族的周边蛮族。“中国”(古代所谓中国即中原华夏文明)也因此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今天概括地谈一下汉服所以成为汉服的三大特征。非常重要哦!一句话:汉服的基本特征为﹕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同时又以盘领、直领、箭袖、纽扣等为其补充。

这句话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是汉服的三大显性特征、是成为汉服的主要条件。其二,历史上汉人着装也有跟这三条不一致的情况,体现了汉民族传统服饰形态的丰富性,以及汉服的融合适应能力。

1.交领右

先说交领。左右衣领相交以裹缚身体,这在古代各民族包括西方的古代都是常见现象。另外,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再说右衽。衽,本义衣襟。所谓右衽,右就是“往右”,将右襟掩覆于内,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反之称左衽。左衣领盖住部份右衣领,这样左衣领的边缘看起来就向右下倾斜,衣襟在外观上呈现为“y”字形。

交领的两直线相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左右衽一内一外相重叠,此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一个衣襟的系法,道家儒家的思想都有了。穿汉服交领衣,一定要右衽。绝对不能搞颠倒的。至于为什么选择右衽,与古人的方位观念有关,也可能是为了生产生活方便。

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2.无扣结缨

结缨即系带,属于“隐扣”。汉服的哲学是顺应自然,用裁剪余料做成缨带连接衣片,几乎不用扣子,更不用拉链、按扣等等。几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系扎,一内一外就牢牢的固定了衣襟,可松可紧,便于调节,望之飘然若仙,同时还有利于腹部的保暖。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如腰封)和长带子(如蔽膝),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

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3.褒衣大袖

褒衣大袖即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很有讲究。一般汉服袖长为“回肘过腕”,即裁剪时要留出胳膊能回过弯的余地,这样胳膊弯曲时袖子长度不受影响,当着装者曲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宽博的衣袖便为人平添了古朴和谐、潇洒飘逸的风韵。如果说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显著特点。汉服礼服一般都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祛,袖口),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唐以后袖型多变,但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汉服常服袖型中,小袖、箭袖、短袖也很常见。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在前几年其实许多的汉服爱好者有展开过汉服复兴的活动的,但最终以失败结束了。为什么会失败呢?那些汉服爱好者的观点就是真的错了吗?并不是的!其实一个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服饰是少不了的。没有哪个人能真正做到“洋装穿在身,我心依旧是中国心”。但是单单穿一件衣服又是无法复原我们完整的文化的,而是齐头并进,相互发展,才能恢复我们的文化。汉服运动我是支持的,汉服不是文化的全部,但却是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像吃饭不代表人的一生,但是人的一生却无法脱离吃饭。

承载四千多年历史,有人说它是华夏文化传承者,有人说只是件衣服

我们希望,通过复兴汉服,来唤起华夏文化的重生,而不是穿一件衣服招摇过市就完了,那样始终是达不到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个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到了,汉服自在心中。我常想对汉服爱好者说,汉服不用天天穿,但是文化修养却要天天去培养,这样才体现汉服的重要性与尊贵性。所以汉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民族最质朴、最崇高的理念——天人合一、与道相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