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李方膺 故宮博物院藏畫賞析

李方膺(音yīng)(1695—1755年),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江蘇南通人。曾以父蔭出任山東樂安、蘭山,安徽合肥等地縣令。為官清正,為民著想,因不肯隨上級俯仰而被誣罷官。寄居南京項氏借園,常往來於揚州,賣畫為生。善畫松、竹、梅、蘭及小品,主張繪畫創作應直接向生活學習,以創造出自己獨立的風格。李方膺的畫風如其為人性格,落墨雄肆渾厚,沉著痛快,用筆橫塗豎抹,脫略恣縱,以氣勢勝。

揚州八怪:李方膺 故宮博物院藏畫賞析

《竹石圖》軸,清,李方膺繪,紙本,墨筆,縱139.5cm,橫54.5cm

自題:“有肉之家竹不知,何堪淡墨一枝枝。老天愁煞人間俗,吩咐清風託畫師。乾隆十八年六月寫於金陵望鶴岡深巷。李方膺。”鈐印“畫外”、“竹仙”、“鐵裡蛀蟲”三方。乾隆十八年為1753年。

雖然李方膺在詩中說畫竹是表現文人所謂清新脫俗的情趣,實際上恰恰相反,“揚州八怪”的藝術已迥異於傳統文人畫的審美趣味。他們筆下的梅、蘭、竹、菊四君子是藉以發揮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是極為入世的。李方膺的好友、“八怪”之一鄭燮也善畫竹,兩人在藝術風格上卻意趣不同,各自有法。鄭燮畫中的靜止之竹多細竿粗葉,秀勁挺拔;李方膺則喜畫狂風中的墨竹,自言道“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所畫之竹多粗竿長葉,雄健恣肆,表現它們與狂風搏鬥的精神,以氣勢勝。

畫面採取“截取”的方式描繪了墨竹的下半段,以示竹子高大茂盛的氣勢。三竿墨竹破石而出,堅韌挺拔,經狂風吹動,竹葉紛披,形態各異。畫家“於難處奪天工”,選取竹葉在狂風驟雨肆虐下瞬間的典型形象,打破了傳統畫竹之法,認為“畫竹之法須畫個,畫個之法須畫破”,大膽求新,均以禿筆直掃,將竹葉畫成傾斜的方向,葉尖成扁方狀,略有變形,用筆橫塗豎抹,脫略恣肆,以此表現出狂風的雄強之勢。整幅作品有聲、有勢、有情,使人如身臨其境,是李方膺畫竹的代表作品之一。

揚州八怪:李方膺 故宮博物院藏畫賞析

《游魚圖》軸,清,李方膺繪,紙本,墨筆,縱123.5cm,橫60cm

畫幅右邊款題:“三十六鱗一出淵,雨師風伯總無權。南阡北陌槔聲急,噴沫崇朝遍綠田。晴江李方膺。”鈐“晴江的筆”白文印、“虯仲”朱文印。

《游魚圖》是李方膺的代表作。畫中春水方生,歡騰的鯉魚爭相穿越於河水間,它們或直衝入水底,或徜徉於水面,或搖頭擺尾,或展鰭跳躍,在寒冷的冬天之後盡情享受著春天河水復甦帶來的喜悅。畫面生動傳神而富有情趣。作者用筆洗練,雖無一筆背景,卻使人透過溫和的春水彷彿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日景象,達到了意到筆不到、景在畫外的藝術效果。

根據畫面的風格和題詩,可以推斷此圖是李方膺罷官(乾隆十三年,1748年)之後的作品。畫中作者以游魚自擬,隱喻他久困樊籠,終得返歸自然,表現了作者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及其品格情操。明清文人常以“四君子”題材直抒胸臆,表現閒雅高潔的品行。李方膺也善畫梅,而在晚年,他選擇了游魚為題材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跳出了文人畫的樊籬,立意新穎,擴大了文人畫的表現領域和審美情趣,他的創新也正表現出“揚州八怪”對繪畫的突出貢獻。

在畫面位置經營上,此圖也與眾不同。5尾姿態不同的游魚組成一條反“S”形曲線,魚頭、魚尾相互呼應,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渲染了騰躍而出的氣氛。右邊題詩一貫到底,字體渾厚雄肆,增強了畫面的整體感,從而成為詩、書、畫完美統一的佳構。

揚州八怪:李方膺 故宮博物院藏畫賞析

《墨梅圖》軸,清,李方膺繪,紙本,墨筆,縱136.6cm,橫61cm

圖繪水墨梅花,枝幹挺秀,傾斜多姿之韻。構圖簡練,以水墨染枝幹,淡墨勾花,濃墨點蕊,雖寥寥數枝,而疏影暗香已極盡其致,濃淡相宜的墨色與造型蒼勁相映成輝,古趣盎然。

自題:“雪擁梅花傲歲寒,秀才風味畫圖看。人言結寔濺牙齒,未解調羹尚借酸。乾隆十三年(1748)又七月寫於金陵客舍,晴江李方膺”。鈐“翰墨蒼頭”(白文方印),“畫醫目疾”(白文方印),“平生知己”(白文方印)。

鑑藏印:“明存真賞”(白文方印),“明存閣珍藏書畫”(朱文方印)。

揚州八怪:李方膺 故宮博物院藏畫賞析

《墨梅圖》軸,清,李方膺繪,紙本,墨筆,縱125.6cm,橫42.9cm

款題:“十日廚煙斷米炊,古梅幾筆便舒眉。冰花雪蕊家常飯,滿肚春風總不飢。乾隆十有九年十月寫於金陵借園。李方膺。”鈐印“夢中之夢”、“換米餬口”、“膺”、“梅花手段”、“小窗風雨”等。鑑藏印鈐“楚珍”。乾隆十九年為1754年。李方膺罷官後以賣畫為生,生活貧苦,畫中的題詩反映了他忍飢作畫的樂觀精神。

古人畫梅,或千花萬蕊,或枯枝疏朵,梅樹大多枝幹虯曲,搖曵多姿。李方膺最愛畫梅,曾題畫梅詩云:“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從觸目橫斜的千萬朵梅花中,畫家捕捉最使人賞心悅目的兩三枝,經過藝術構思,創造出比天然的梅花更為完美的藝術形象,以少勝多,令人回味無窮。鄭板橋對此大加讚揚。

圖中的折枝梅花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徵,梅枝“豪氣橫行”,梅花圓潤瀟灑,暗香疏影,別有一番孤高冷峻的風度。李方膺好友袁枚評價其梅稱:“傲骨鬱作梅樹根,奇才散作梅樹花”,一語點明瞭他形成這一風格的緣由。李方膺愛梅成癖,故有“平生知己”之印,以畫梅自喻其憨直、倔強、滿懷正氣之個性,“孤幹長招天地風,香心不死冰霜下”,袁枚的話可謂知己之言。

揚州八怪:李方膺 故宮博物院藏畫賞析

《墨筆古松圖》軸,清,李方膺繪,紙本,墨筆,縱123cm,橫43.6cm

本幅款署:“乾隆十有九年十一月寫。李方膺。”鈐“晴江” 朱文印。

“乾隆十九年”是1754年,李方膺時年58歲。

圖繪古松一株,姿勢挺健,彷彿一飽經滄桑的老人迎風立於畫中。全幅佈局簡潔,筆法蒼勁,意境深邃,表現出作者剛正不阿的個性,是李方膺晚年的代表作品。

揚州八怪:李方膺 故宮博物院藏畫賞析

《花卉圖》軸,清乾隆,李方膺繪,紙本,設色,縱158cm,橫81cm

此為畫家52歲時的佳作,圖寫蜀葵盛開,闊葉疏落,塊石伶仃,暑氣淡然。全幅筆法多為粗簡,橫塗豎抹可見縱放灑脫的襟懷,用色不求豔麗,雄肆渾厚流露沉著痛快的風格,佈局明快爽朗,脫略恣縱盡顯氣勢之勝。論者以為其畫“蒼老渾古,墨氣淋漓,有亂頭粗服之致”,確是的評。

自題:“乾隆十二年(1747)夏初,寫於梅花樓,晴江李方膺”。鈐“仙李”(朱文方印),“晴江的筆”(白文方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