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古籍,一定要戴手套嗎?

沈津:看書要戴手套和口罩

看古籍善本是不是一定要戴手套?大約是有的圖書館要,有的不要,至少在美國的幾乎所有的東亞圖書館,包括像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普林斯敦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以及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館是不用的。臺北的「國家圖書館」和臺灣大學館也不要。

我在一些私人藏書家家裡看善本時,幾位主人也沒對我有什麼限制和要求,他們要求我的是:「想看什麼,自己拿」。他們自己翻書也是沒有為自己制定什麼要求或什麼限制的。我也沒聽說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等省市一級的公共館有如此規定。

翻看古籍,一定要戴手套嗎?

我相信,私家也好,公家的工作人員亦好,自己看書一定也是不戴口罩和手套的,因為在許多圖書館的善本部、古籍部、特藏部或歷史文獻部,都沒有見有放置口罩及塑膠手套的盒子,也從沒見到他們是以身作則,戴著口罩手套編目或工作的。本想用一句話來說明這事是「做做樣子」的,但腦子愚鈍,只好套用上海話裡的一句:「真是像煞有介事」。也不知用得對不對。

不過,您去一個過去從未到過的圖書館查資料,尤其是該館藏的珍貴文獻或一般普通線裝書,館方都要求您套上口罩,戴上手套,您敢不服從嗎?可能您戴得還快些呢,這就是所謂的「入鄉隨俗」?您心理上或許有點抗拒,但您也不敢有絲毫的表現。不過,戴棉質手套較舒適,雖然不方便翻書。但薄薄的塑膠質的,戴在手上有點難受,您如不相信或有興趣,到附近藥店去買一副,在家戴二個小時試試。

古籍專家李際寧:我不贊成閱覽敦煌遺書戴手套

目前,世界上很多機構收藏的敦煌遺書都已經公佈或出版圖錄。利用這些現代出版物,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學術研究之需,但是,對專業研究者而言,常常需要親手觸摸實物,感受紙張狀況。如果戴著手套翻卷,感受不到紙張的厚薄、堅韌程度,要想鑑定敦煌遺書的年代,那隻能是笑話。

翻看古籍,一定要戴手套嗎?

而紙張的質量,是直接關係敦煌遺書安全的基本條件。紙張厚、韌性好,當然翻卷起來安全係數就高;而紙張薄,質量差的,就需要格外謹慎。手的感覺靈敏,有素養的研究者可以在翻卷敦煌遺書的過程中,感受紙張的質量,瞭解其收藏和保護狀況,對其殘破、老化的狀況給出直觀的“評價”。比如,同屬於唐代前期的正規抄經,紙的外觀相同,亦皆染潢,簾紋也相同,但是,是否經過砑光工序,是否上蠟,這就需要依靠手的觸摸才能判斷。

相當一部分敦煌遺書殘破嚴重,有的即將斷裂,僅靠一點點纖維還連在一起,稍不注意就會斷為兩截;有的老化糟朽,絮化嚴重……對這些破損嚴重的典籍,戴手套翻卷,無疑是一次破壞。比如,國家圖書館有一件經卷,外觀雖然還是一個完整經卷形狀,但是,拿在手裡,就可以感受到裡面已經絮化。絮化嚴重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做過一次小小檢驗,拿手指稍稍用力捺一下紙張,就可以將手印捺在紙面上,紙張已經像黃土一樣,纖維嚴重絮化。試想,這樣的卷子,戴著手套翻卷將出現什麼樣的後果。

部分敦煌遺書紙張極薄,比如唐代一批經疏,紙張薄到平均可以在0.01至0.03毫米之間,甚至有的比0.01毫米還要薄。這批經卷的收卷,往往成為對翻閱者的一次極大考驗。收卷的時候,稍稍用力,會影響經卷壽命;不用力,經卷收得鬆鬆垮垮,既不整齊,也不美觀,更影響經卷的收儲安全(因為經卷長時間處於鬆散狀態,不適當卷緊,時間一長,經卷會自然下沉,形成新的摺痕,時間再長,更會在摺痕處斷裂)。收卷這一類敦煌遺書的時候,一定要依靠手的敏感,小心感受紙張鬆緊程度,使經卷緊密適度。國家圖書館的敦煌遺書,雖然對專業研究者開放閱覽,但是,不少研究者缺少收卷這種經卷的經驗。故此,很多時候,敦煌遺書收歸庫房後,還要工作人員重新收卷一次,才能達到鬆緊適度、整齊美觀的要求。試想,戴著手套,摩擦力量大大增加不說,即使是手上的感覺,其靈敏程度也大受影響。如果戴著手套翻卷這類經卷,那一定也是一次再破壞。

翻看古籍,一定要戴手套嗎?

手套,不論針織的,還是乳膠的,戴在手上都不方便,不敏感。針織手套的佈線較手的皮膚要粗糙得多;而乳膠手套,不僅隔絕觸摸紙張的感覺,還密不透氣,有的人可能更因手上會出汗,反而會汙染紙質書籍。

所以,從現實考慮,我不贊同閱覽敦煌遺書戴手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