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結合」戲走寬重建路

唱好“結合”戲走寬重建路

洪澇,是災難,也是機遇。毀壞,是結束,更是新生!城市之東,洛城街道在經受洪水肆虐後,黨工委緊密團結幹部群眾,積極發揚自強自救精神,在災後重建中,做好“結合”的文章,把災後重建和產業振興、美麗鄉村、組織振興等緊密結合,在戰勝災難的同時,一個個受災村重建美景更勝災前,一個個村班子更加堅強有力,治村發展有方,一個個現代化示範園拔地而起,加快蔬菜產業提檔升級,幫助農民增產增收。鄉村振興的步伐,在災後重建中迎來加速度……面對災難,不懼不泣,轉危為機。洛城人,不屈,洛城人,智慧。

重建園區從低矮棚直升“綠色工廠”

金秋十月,晴空如鏡。在洛城街道劉家堯河村,淨空之下,一個400畝的現代蔬菜園區正在加速建設。大會戰的陣地上,一輛輛挖掘機、推土機轟鳴,一個個高標準大棚即將拔地而起。

洪水襲擊洛城,造成了3.1萬畝、8950個大棚,2600餘畝大田被淹。重建迫在眉睫,但現實情況是,倒塌的大棚很大一部分都是小棚舊棚,如果僅僅修舊如舊,對整個產業轉型意義不大。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洛城街道通盤規劃,選取成方連片地塊,進行整體拆遷流轉,建設高標準災後重建示範園,以此為抓手,持續引領蔬菜產業升級,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洪水襲擊後不到半月,一條災後重建和產業振興同步進行的路子在洛城迅速拉開陣勢。倒塌大棚拆遷後,洛城迅速行動,在劉家堯河村規劃建設一個400畝示範園區,在牟西村規劃建設一個230畝示範園區,在馬前梁家規劃建設一個750畝示範園,三個園區共計1500餘畝,截至目前,劉家堯河園區107個大棚全部拆遷完成,12個新棚正在起土建設,牟西園區廢舊大棚已經拆除,臨時基礎設施正在施工中,馬前梁家園區廢舊大棚已經拆除過半。

三個現代化園區,破舊出新,加快了洛城蔬菜產業由傳統小農種植向“園區化”的轉型步伐,將蔬菜產業轉型帶上快車道。對比災前災後兩種模式,劉家堯河村黨支部書記劉向生的一筆賬很清楚。

“400畝地,一共107個70米左右的小棚,重建後,將建成45個150米的新式大棚,單體種植面積和產值都將增加,同時,大棚從第三代直接升級到第八代,全部按照荷蘭模式進行管理,水肥一體化、物聯網、自動放風機等設備統一安裝,菜農靠一部手機就能管理整個大棚,這樣下來,一個新棚在效益上頂以前的3個大棚,農民增收明顯,產業轉型效果顯著。”

牟西村黨支部書記趙民吉說,這是牟西村發展蔬菜30年來第一個農業園區,牟西村的農業真正邁進了“園區時代”。

“實行園區化管理,水電路網、排水管道、路燈全部配套建設,就像一個先進的工業園區,生產更加便利安全。這個園區建成後將帶動全村菜農在種植模式和理念上加快轉型,實現產業換檔升級。這對牟西村來說是劃時代的!”

鄉村振興靠什麼,核心是產業振興。放眼洛城,建設高標準示範園區將徹底改變傳統的小農種植模式,加快農民腦袋轉型、思想解放。在各個園區以點帶面、輻射帶動下,洛城的蔬菜產業的升級版圖也將逐漸拓展成片,產業振興的願景將更加生動。

重建家園美麗鄉村更勝災前

洪水襲來,樹倒牆壞,家園瘡痍。災後,洛城街道迅速組織幹部群眾開展重建家園攻堅戰,在重建中,洛城注重將災後重建和美麗鄉村相結合,高標準重建,嚴要求提升。12個受災村在重建中迎來新生,環境更加整潔,環境更加優美,群眾擁抱著更加舒適宜居的鄉村環境,新的生活,讓受災群眾告別了傷痛,幸福的笑容更加燦爛。

9月14日,洛城街道召開災後重建互幫互助動員大會,會上號召條件基礎好的12個村開展結對幫重建活動,一對一幫扶12個受災嚴重村,三天的時間,12個村按照最高標準開展幫扶,除了幫助清理衛生外,綠化、硬化、美化、亮化只要有短板就幫,只要群眾有訴求就扶。屯西拿出40萬元、洛西拿出30萬、屯東拿出30萬、西範拿出10萬元幫助結對村進行辦公場所提升。

“經過這次幫扶,12個村的村莊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衛生大清理,同時實現了美麗鄉村改造再升級,群眾收穫的是一個個標準更高、環境更優的美麗新家園。”洛城街道人大主席張林英說。

10月15日,在洛城街道孫家村,美麗鄉村建設現場熱火朝天,東西巷子正在進行硬化,此時村內洪水肆虐的痕跡已經蕩然無存,眼前的只有忙碌的施工場面和期待的群眾。

在村內,孫美蘭大娘無比感激地說道,“沒想到受了災,街道上和屯西都來幫俺村,硬化路面,打掃衛生,現在村裡比災前更好了,趕上了好時代,還是共產黨好!”

經過互幫重建,洛城118個村莊全部進行了一次衛生大清理,最薄弱的12個村莊,在結對幫扶下,衛生徹底清理後,辦公場所全部進行了整修提升,綠化、亮化、美化也全部進行了升級改造,基礎設施水平超過了災前。

災後重建,讓家園更美。在各村,一張張樸實的笑臉,一個個奔日子的身影,在這個收穫的季節顯得更加動人。洛城的這個秋天,收穫的不光是好日子,還有廣大群眾經過大災後對黨組織的依靠和信賴。

重塑村組織村莊發展路越走越寬

這場突如其來的洪水,也是對全市黨員幹部的一次大拉練,通過這次攻堅戰,尤其是村級新班子上崗就上戰場,開拳就是硬仗,在最短的時間,提升了村班子的戰鬥力和幹事水平。一個個村班子在抗災救災中得到迅速成長,他們將抗災的擔當和勇氣轉化為治村發展的智慧和思路,正帶著一個個村走上了災後發展村莊、壯大集體經濟的道路上。

10月15日,在洛城街道楊家堯河村,村委大院整修一新,辦公室房頂中間的金色黨徽在秋日陽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輝。

今年換屆後新上任的支部書記楊俊燦環顧四周,信心滿滿。洪水襲擊後,楊家堯河受災嚴重,在抗災救災保衛戰中,他帶領全村幹部群眾積極排水減災,加快恢復生產,挽救了群眾財產,贏得了全村群眾的擁護支持。

災後,經過黨工委發動,屯東村結對幫扶,幫助楊家堯河整理村內衛生,洛西村還拿出30萬幫助楊家堯河進行辦公場所提升和村莊改造,現在的楊家堯河一片嶄新的景象,整個村莊達到了空前團結和諧。

街道和兄弟村莊關愛和幫扶,全村群眾積極擁護支持,一下子增強了楊家堯河新班子發展的信心和勇氣。楊俊燦帶著村班子向屯東、洛西兩位支部書記請教後,他們決定想方設法壯大集體經濟,在洛西的幫助下,楊家堯河計劃成立果蔬合作社,配套建設一處專業市場,同時對村委後的5間閒置平房進行盤活對外發包,發展商貿經濟,通過這些舉措來壯大集體經濟。

“5間平房發包出去,大約能收入3萬元,合作社和市場我們做好配套服務,第一年也至少能增收7萬元,有了這10萬,我們就能為老少爺們做不少事。”楊俊燦算著賬,臉上掛著笑。

災後重建,兄弟村莊的幫扶,幫助楊家堯河收穫了發展的信心,打開了增收的渠道。楊俊燦和村班子,心裡幹事的勁頭比災前更足,視野更寬。

和楊家堯河村一樣有底氣的還有林家村,在董前村的幫扶下,林家村建起了果蔬合作社,並將村內閒置學校建成了沿街房,通過合作社運營和沿街房租賃,今年集體經濟能增加15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郎守松告訴記者,隨著合作社業務拓展,林家村的集體收入還會逐年增加,手裡有了錢,他計劃著為村裡安路燈、修排水溝,為群眾多幹實事。

規劃示範園區的劉家堯河、牟西和馬前也從中找到了壯大集體經濟的途徑,化零為整,整體開發,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牟西示範園區光土地賬就幫助村裡多收入20萬元,馬前梁家也能增收10萬元。

如今的洛城,重建之路勇氣和智慧並存,鄉村振興正在加速。我們看到,洪水退卻後,更加寬大的大棚被重建,家園變得更加美麗,一個個村組織經歷戰場後,更加百折不撓,更加信心滿懷,發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寬,多難興邦,洪水強志。洛城看見壽光,這個堅忍不拔,堅強不屈的城市,正通過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重建之路,全力撫平創傷,奔向振興,書寫銘記歷史的新篇章。

本報記者 王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