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瑩事件」再證迷戀論文搞亂了「學術圈」

央視網消息:近日,《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報道,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年僅39歲的“長江學者”梁瑩教授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記者對比發現,梁瑩至少有15篇論文存在抄襲和一稿多投。目前,南京大學已經開始正式調查梁瑩涉嫌學術不端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梁瑩教授是同齡學者中的佼佼者,有包括博士、博士後、“萬人計劃”青年學者、“長江學者”等多個學術頭銜。在曝出這起奇聞後,公眾最關心的問題是:如果報道內容全部屬實,梁瑩可以說在科研方面劣跡斑斑,那又是如何進入這條“學術快車道”的?

據報道,梁瑩在申請南京大學教職時,有人認為她才30歲,就發表30多篇論文,“不符合文科的嚴謹性”,說通俗點就是質疑梁瑩的論文太“水”了。事件曝出後,多位社會學領域學者表示瞭解過樑瑩的研究,確實一般,目前國內社會學“扛旗”學者趙鼎新也表示自己拒絕過樑瑩前往芝加哥大學做博士後的申請。弔詭的是,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一眾領導、教授卻看不出其中貓膩,不但讓她通過了最終的考核,還在接下來的近十年中將多項資源向她傾斜,讓她暢通無阻地拿到了各種榮譽和頭銜。

“梁瑩仍然憑藉論文數量上的優勢通過了投票。”調查報道中的這句話直指問題核心——這是一朵開在“論文崇拜”歪脖子樹上的學術不端“惡之花”。

用論文的數量作為考量學者學術水平的尺子,本身沒有大問題,也是國際通行的慣例與做法。但將論文數量、被引用數量作為評職稱、發獎金等現實利益密過度掛鉤,卻直接導致唯論文論英雄、論文崇拜和國際學術期刊迷信等怪現象。這也是梁瑩拿到“通關密碼”的訣竅,無視學術規範與職業道德,炮製儘量多的論文,去參與各類評比,走上“封神成聖”的金光大道。

梁瑩在回應記者採訪時說:“你這樣查,全中國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導都有問題。”誠然,拉上整個學術圈為自己墊背並不能分擔眾人對她的鄙薄,但這句話某種程度也暴露出中國的科研界確實風氣浮躁。近年來,從院士涉嫌學術造假,到多篇學術論文被國外高水平期刊撤稿,高校、研究院所頻頻曝出在“唯論文”體制下渾水摸魚的“竊鉤者”,也難怪網民要調侃“滾滾長江(長江學者)都是水”了。

在學生眼中,這位梁瑩老師對教學極不負責,缺乏治學者應有的修養,存在早退缺課、上課念課件、吃零食、玩手機、讓學生幹“私活”等情況。這是“論文崇拜”的另一個惡果,機械、狹隘的考核機制讓許多青年學者重學術而輕學生,甚至將一些德不配位、才不配位者放進“象牙塔”,成為大學生的“領路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如果在一個國家最應當保有情懷、最應當“理想主義”的地方,都失守學術底線,那要趕超18年斬獲18個諾貝爾獎的鄰國日本,就更屬於無稽之談了。

科學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相的神聖事業,在“論文指揮棒下”以興趣或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的學術研究恐將無立足之地,“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崇高學術信仰也會逐漸褪色。儘管科研界的職稱改革已經拉開帷幕,但從“梁瑩事件”反窺,力度遠遠不夠,破除固有體制一定不能止於小修小補的“釐米推進”,而應當將其置於“科教興國”的宏觀視野進行系統改革,否則,今天打在梁瑩身上的輿論監督“板子”,還會打在下一個、下下一個“梁瑩”身上。(文/樊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