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雲南西部的崇山峻嶺深處,瀾滄江平緩沉靜地向南流去,一路留下了無數迷人的風景和動人的故事,尤其在流經一個叫魯史的小鎮時她短暫一停,竟成就了一個奇蹟———燦爛的魯史古鎮文化。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魯史,原稱阿魯司,歷史上由土著民族語演化而成,被“夾”在鳳慶縣城東北部瀾滄江和黑惠江之間,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38米,總面積僅有43萬平方米,曾一度成為滇緬茶馬古道的咽喉重鎮,號稱“茶馬古道第一鎮”,是當時通往蒙化(今巍山縣)、下關、昆明、麗江、西藏,到印度、緬甸的重要驛站。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據資料記載,這條古驛道開闢於1328年,當時山道艱險,江河險惡,在橫渡瀾滄江和黑惠江時,只能用竹筏或木舟將騾馬和馱子分別渡過。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瀾滄江青龍橋建成,交通條件改善,商旅與日俱增。

六百多年了,不知有多少馬幫來來往往,由北到南運進絲綢、百貨,帶來中原文化。

又從南到北運出茶葉、藥材,帶去山風野俗。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也不知有多少商人、官員、墨客騷人與馬幫結伴而行感受古道艱難,或駐足、留宿,給這裡留下進步思想、優秀文化、經商意識,極大地促進了魯史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明進程,最終使魯史成為茶馬古道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徐霞客老人就是其中之一,翻開《徐霞客遊記》,我們可以看到,1693年農曆8月初6,徐霞客從現在的保山市昌寧縣進入鳳慶縣境,於8月14日從鳳慶縣城出發與前往下關的馬幫一道走上了茶馬古道,當晚住在大寺鄉德樂村高梘槽一位梅姓老人家,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8月15日一早又與馬幫一起乘竹筏渡過瀾滄江,翻越騾馬萎坡(瀾滄江邊一個非常陡峭的山坡)來到魯史,1927年,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艾蕪南行時,也是與馬幫結伴,經過雲南驛、魯史、保山等地到達緬甸。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抗日戰爭期間,魯史至順寧驛道還一度成為抗戰軍需物資的重要供給線,大量的軍民用物資都從這裡進出,魯史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1598年設地方行政管理機構闢街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而今透過落滿灰塵的蜘蛛網。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當年耗費萬金雕刻的門頭和金壁彩梁還在頑強地顯現著英姿,仍在回味著古道的滄桑,魯史古鎮是滇西片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築群之一,從整體上看,民居建築風格受大理白族文化及江浙一帶的影響,具有典型的南詔建築風格。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全鎮以“三街(上平街、下平街、樓梯街)七巷(曾家巷、黃家巷、十字巷、駱家巷、魁閣巷、董家巷、楊家巷)一廣場(又稱四方街)”為中心,呈圓狀分佈,魯史至今還保存著一段烙滿馬蹄印的青石板道,三米多寬的路道由東向西把古鎮一分為二。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民居以一顆印狀般的四合院和一正一廂一照壁式的三合院為主,形成“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獨特風格,樓層上下各三間房間,土木結構,屋頂用當地產的青瓦鋪蓋,牆體和椽柱相接處用麻布石或青石板密封以防火患。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屋脊均向兩頭翹起,房簷設有勾頭瓦,其上都雕刻有各種精美圖案,或龍或鳳,或獅或虎,栩栩如生,神氣活現。

臨滄鳳慶魯史古鎮,雲南茶馬古道第一鎮

臨街和靠路的牆體還請文化人或者自己親自提筆作畫題詩,以示高雅。照壁是充分顯示主人景況的窗口,是書香門第,還是豪門富宅,或者是普通人家,都可以從造型和上面的畫面看出來,寬敞的院落內,人們植樹栽花,疊石造景,典雅別緻,怡情養性。

僅僅從這裡的房屋建築及陳設上,每一個走進魯史的人,都會被魯史深刻的文化所折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