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從雲南向西北橫上世界屋脊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化傳播古道之一——“茶馬古道”。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茶馬古道源於南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藏族同胞以肉、乳、糌粑為食,喜歡喝酥油茶,茶葉具有醒腦提神,助消化,解油膩之功效,是藏民的生活必需品,但藏區不產茶,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來往於雪域西藏和雲南之間,將茶葉銷往藏區,留下了縷縷茶香。一時間沿途商號林立,馬幫雲集,響徹在茶馬古道上的《趕馬調》傳唱至今。

茶馬古道是一張網,在這些茶馬古道中,一條從雲南的西雙版納、思茅、普洱、臨滄一帶、保山、大理到麗江,經迪慶及西藏的昌都、拉薩等地後,進入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及西亞地區的路線最為著名。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臨滄段“茶馬古道”不僅同樣是茶葉之路,而且是世界茶源中心和滇茶發祥地之一,從古至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極其特殊的作用。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臨滄段“茶馬古道”主道以順寧(今鳳慶)為中心,西走鎮康出緬甸老街(今果敢)臘戌、丹陽、瓦城等地到緬甸海岸,再通向世界各地;北過瀾滄江至魯史(古阿魯司)蒙化(今巍山)雲南驛昆明東進中原,往巍山、下關、麗江、中甸進西藏。此外,以緬寧(今臨滄)為中心,連接周邊縣區,過邦東瀾滄江昔歸渡口達景谷、普洱、以茶易鹽,是臨滄思茅最重要的鹽茶古道。歷史上在茶馬古道最繁忙時期,由2000多匹騾馬常年穿越在這些茶馬古道上馱運茶葉,馱起茶鄉的希望,馱起茶葉的希望。

一、魯史鎮

地處鳳慶縣東北部的魯史、原稱阿魯司,系歷史上土著民族語演化而來、魯史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有名的歷史古鎮,被國家民政部編入《中國名鎮》一書,屬中國100個著名古鎮之一。對雲南茶史稍具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魯史坐落茶馬古道南道向東南亞延伸的要衝上,是蜚聲中外的茶葉之鄉。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二、茂蘭鎮

茂蘭鎮歷史上是雲州的第二大城市。原因有二:其一它是雲州城到省外昆明18個馬站的第一個馬站;其二,它又是茶馬古道南道北上下關的必經要塞之一。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三、泰恆鎮(博尚)

泰恆鎮距緬寧縣城40華里,它即是一個古老的茶葉交易市場,又是茶馬古道上對省內外小有名氣並通過雙江,滄源、耿馬與緬甸通商較有影響的茶市。

在這裡每年春茶開稱後半個月,即有雙江勐庫茶農和緬寧縣的壩胡、昆賽、文遠、永泉、文華等地百姓從四面趕來賣茶,還有農民則賣裝茶的竹籃、筍葉。這種交易一直到採夏茶賣谷花茶仍然不衰。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旅人,商家、探險者跟隨著馬蹄印記,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青石板、羊腸古道、青龍橋串聯起天絕地險,流傳下關於茶的故事。臨滄市歷史上的茶馬古鎮,它是伴生在茶馬古道南道和支道而存在的。是各縣城中心成為茶葉交易的場所,一批茶商屯集茶葉後,就必須將貨物向茶馬古鎮集中,以外運獲得更多的利潤。

時至今日,茶馬古道給臨滄留下的隱秘歲月仍然影響著後世,留在那些曾經被馬幫歲月深刻雕刻過的城鎮裡。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如今,滇藏、川藏公路早已取代了過去蜿蜒伸展在大山、河谷及連接起一座座村寨的茶馬古道,但它連接起的厚重歷史卻不曾退去光輝。在“一帶一路”的建設背景下,臨滄的區位優勢正在凸顯,依託國家“一帶一路”的建設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藉助國家賦予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航標,臨滄茶將進一步走向世界,讓曾經在茶馬古道上演繹的如歌傳奇,繼續光彩奪目。

文旅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臨滄印記

↘文章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