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範文|關注百姓需求 改善民生服務

“天下順治在於民富,天下和靜在於民樂,天下興行在於民趨於正。”古往今來,從文景之治到貞觀盛世,再到康乾偉業,歷朝歷代,王朝更替,都反映一個真理:唯有讓百姓安居樂業、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依,才能政權穩固,國泰民安。

反觀當下,君不見時下教育,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導致貧富差距日益凸顯;君不見當下醫療,醫患矛盾突出、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層出不窮,令百姓苦不堪言;君不見當前住房,天價房屋令百姓望“房”興嘆,諸多民生問題已愈演愈烈,已觸動國家安定之底線、已威脅政權穩固之根基,已動搖百姓幸福之根本。因此,關注百姓需求,解決民生問題已是民心所向。

改善民生服務需要完善公共基礎設施。隨著電影下鄉、基層休閒大廣場的新建、村村通道路的通行,都說明國家加大重視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然而,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後。從基層影院匱乏,造成群眾生活枯燥,到基層文化活動凋零,導致群眾難以提升修養,再到交通擁堵問題在城市中時有發生。為了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需要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以發達國家為例,重視發展立體化交通,構建地鐵、輕軌、公交為一體的交通體系,規定幾百米內必須能夠換乘,實行一票制,降低出行成本,減輕出行壓力。因此,我國實現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必須學習西方經驗,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改善民生服務需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老人曾構建的“大同社會”就是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的民生目標。然而,反觀當下,養老方式單一,實行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難以適應421家庭結構的養老需求;醫療資源匱乏,醫療資源地區分配不均,加劇醫療資源的爭奪,引起地區之間矛盾;社會福利難以發揮調解貧富差距的作用,導致兩極分化日益凸顯。由此,解決民生問題需要極力完善公共服務,學習英國做法,實行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針對不同群體、針對不同階層、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制定與之相配套的保障制度,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改善民生服務需要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住房是民生之所,改善民生服務需要促進教育、就業、住房的發展。然而,當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南門難出貴子現象屢見不鮮,加劇了貧富差距;時下就業呈現結構性矛盾,知識人才數量遠遠高於現存知識崗位的供給;當前房價居高不下,雖實行限購,但仍難以滿足部門群體的安居要求。因此,推動民生髮展,必須優化公共服務,以美國為例,為實現教育公平,實行教育投入公平分配,政府發行公債的方式,吸收社會資金,向貧校供給;將教育經費的增量去彌補貧校的資金不足。以此解決教育不公現象。為此,我國也需學習,大力發展公共服務。

從為政之道,民生為本,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再到善政之要,惟在養民。民生是維護群眾生活的基石,是維持社會穩定的良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改善民生建設是大勢所趨,唯有如此,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繁榮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