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公元前454年,赵无恤率领兵马进驻尹铎苦心经营多年的城池,尾随而来的智伯率军将晋阳团团围困,“晋阳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很遗憾,最擅长描写战争的《左传》没有把时间拉得这么远,我们难以直接窥探这场城池保卫战的硝烟。不过,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却是不容置疑的。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智伯的军队将晋阳围困了两年多,始终攻城不下,智伯采取了水攻,将附近的汾水决开一个口子,大水很快就灌进了地势低洼的晋阳城。《战国策》说此时的晋阳“城不沉者三板”,《国语》说的是,“沉灶产蛙,民无叛意”。也就是说,智伯决汾水把整个晋阳城给淹了,能露出水面的只有六尺。烧火做饭的灶台沉入水底,成了青蛙族的“产科医院”。即便是如此境况,晋阳人民依然万众一一心、众志成城,始终抱有将“侵略者”赶出家园的必胜信念。整个城池被水淹没,军民又怎么维持基本的生活呢?按照《战国策》的说法,谋士絺疵与智伯的对话中描述晋阳是“臼、灶生蛙,人马相食”,《史记》的说法则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城池被淹了,军民将锅吊起来煮饭,粮食吃完了,军民交换婴孩为食。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惨烈的战争,没有磨灭晋阳军民的斗志,赵无恤也在琢磨着反败为胜之策。此时,谋士张孟谈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出城,策反韩、魏两家。对于韩、魏而言,这一仗打得实在太窝囊,自己的土地被智伯莫名其妙地“征用”,还要为智伯摇旗呐喊当“拆迁队”,对付赵无恤这个骨灰级“钉子户”。站在被汾水淹得惨不忍睹的晋阳城下,魏桓子、韩康子心知肚明,智伯今天能引汾水灌晋阳,明天也能引汾水灌魏氏的老巢安邑,后天更能引绛水灌韩氏的老巢平阳。实际上,面对智伯的一手遮天,韩、赵、魏三家本来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唇亡齿寒的道理,韩、魏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张孟谈跟魏桓子、韩康子谈得很顺利,还装模作样地拜会了智伯。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智伯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但身边并不缺乏明眼人。谋士絺疵曾经提醒智伯:晋阳被淹得这么惨,眼看胜利在即,魏、韩两家怎么没有一点喜色,反而忧心忡忡?张孟谈出城“访问”之时,族臣智过发现了赵与韩、魏暗中勾结的玄机,向智伯报告了“二主殆将有变”的新动向。对于这些意见,刚愎自用的智伯都认为是杞人忧天。为了保险起见,智过又提出“土地换联盟”的办法,也就是用土地许以韩、魏的谋臣段规、赵葭,这两个是“皆能移其君之计”的人。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他们拿了智伯的土地,自然会鼓动韩、魏死心塌地为智伯卖命。贪心的人往往都是吝啬的,一听说要割自己的土地予人,智伯一百个不愿意。为了鼓动韩、魏两家一起来收拾赵无恤这个“钉子户”,智伯曾经许诺一旦得手,三家一起瓜分赵家的土地,如今还要分给两个谋臣,那自己能得的不是更少吗?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野心、贪欲终将会把智伯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智伯舍不得土地,韩、赵、魏三家很快就达成默契。按照既定的计划,赵无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人夜袭河堤,将汾水引向智伯的军营。智军忙着抗洪,韩、魏却乘乱反戈一击,智军大败,智伯也在乱阵中被杀身亡,“晋阳保卫战”胜利结束。

赵无恤砍下老冤家智伯的头,剥了皮肉,摆在酒桌上作“饮器”,智伯“杯具”了。智伯这只爱惹事的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引发了晋国的一场风暴。智伯被杀,这场风暴原本可以到此为止,但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止这个混沌系统向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了。韩、赵、魏三家灭掉智伯后,开始对智氏进行彻底清算。首先当然是分土地,赵家的地盘扩大到晋国北部(即今山西省中部、北部),魏家扩大到晋国中南部(即今山西省南部),韩家扩大到晋国南部(即今河南省西北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上党地区则被三家共同瓜分。按以往的惯例,这一次“排排坐,吃果果”,当然还是没有晋国“名义国君”晋哀公的份。正卿的减法从6做到3,权势更加集中,晋国公室则更加衰颓。凭借着骨灰级“钉子户”的经历,赵无恤代替智伯,在仅剩的三家正卿中一家独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此后,韩、赵、魏三家继续蚕食晋国土地,到晋幽公即位的公元前437年,三家留给他的土地只剩下了绛和曲沃两个城池。《史记》说,此时的晋幽公“反朝韩、赵、魏之君”,君臣之间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无恤去世,其弟驱逐了襄子的儿子自立,是为桓子。不过,桓子仅仅在位一年就鸣呼哀哉,国人灭掉了桓子的儿子,接回赵无恤的儿子袭位,是为献侯。趁着赵家祸起萧墙,在公元前424年,袭位的魏斯取代赵氏,成为三家正卿中的老大。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公元前420年,魏桓子的孙子魏斯又借晋幽公晚上出去偷情之机,偷偷把这个虽然臣服但多少有些碍眼的国君给灭了,又以“靖难”为名,乘乱改立晋幽公的儿子唐止,也就是晋烈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曾经联合剿灭智伯的韩、赵、魏三家,绝非铁板一块。从公元前410年开始,魏斯便对赵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不过,魏斯并没有直接挥师伐赵,而是指向了一个无辜的路人甲:中山国。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魏斯选择打中山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地理位置上看,赵国在北面,魏国在南面,中山国则地处赵国的东北面。魏国一旦拿下中山国,就会形成对赵国的“月牙形”包围,从而占据上风。魏家大军压境,中山国显然不是对手,公元前407年,中山王被迫率残余势力躲进了太行山区。魏国实现了对赵国的战略包围,但现实并没有魏斯预想的那么美好。魏与中山之间隔着赵,补给、联络都要经过赵氏的地盘,赵氏心情好可以让你通过,一不高兴就搞“流量控制”,中山的驻军挨冻受饿,魏斯只能干瞪眼。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魏斯只能派儿子魏击镇守中山,让这块“飞地”成为高度自治的“特区”,对赵氏形成“月牙形”包围的战略构想始终没能实现。相反,由于中山远离魏氏本土,又直接面临赵氏的军事威胁,必须派重兵把守,这样就削弱了本土的防守能力,给赵氏以可乘之机。

春秋战国分界:三家分晋始末(三)

早在魏斯向赵籍借道伐中山的时候,赵籍不想借,谋臣赵利就已经向赵籍分析了可能出现的结局。赵利预言:如果魏氏失败,那么赵氏就能乘虚讨伐魏氏;如果魏氏胜利,也不可能跳过赵氏的地盘去治理中山。无论魏氏胜与败,结果都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也就是魏氏帮赵氏把中山王赶走。别人主动免费给你打工,何乐而不为?从公元前453年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韩、赵、魏在实际上已经与其他诸侯无异。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一纸诏令,任命魏斯、赵籍、韩虔三家为诸侯,史称“三晋”,从而形成了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并立的局面。至此,“三家分晋”的闹剧谢幕,智伯这只蝴蝶,终于扇出了令天下形势为之一变的大风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