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祸起萧墙
话说整个春秋时期,唯一一次天子御驾亲征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707年秋天。地点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作战双方是周军和郑军。
周军这边,周桓王亲自统率中军。右军统帅是虢公林父,后面跟着蔡、卫两国的军队;左军统帅是周公黑肩,后面跟着陈国的军队。
郑国的公子突认为,此次战役,中军是周王亲率精锐部队,战斗力强,而左右陈、蔡、卫皆乌合之众,战斗力低。如果先进攻陈军,对方一定乱作一团。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从两面夹击,结果周军大败。
周桓王也中了一箭,但郑庄公,没有活捉桓王,任由他逃之夭夭,还派祭仲去劳军,嘘寒问暖。使得周王室威风扫地,体面不存。所谓的“共主”变成了战败之国,还有什么资本和资格号令天下?
这一役,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02
从王权到霸权
我们在《奠基者》中讲过周朝制度看似完善下的隐患,其中一个隐患就是诸侯。
繻葛之战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旧的制度和秩序都难以维持。从天子到诸侯再到大夫,所有的政治力量都将在动荡中重新洗牌,并诞生出新的国家制度,首先就是至强代替至尊。
我们从前面的文章中知道,封建秩序得以维持的前提条件是尊卑强弱永远不变。
但这是不可能的,邦国制度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难免会发展得参差不齐。弱肉强食,小的国家变越来越小,甚至被通过战争的手段兼并;大的国家越来越壮大,欣欣向荣。
国与国之间,不再势均力敌,平衡打破了,社会就会开始动荡。
动荡的社会需要有人摆平江湖,而维持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原本是周王的义务。但,周王国的土地和人口不断减少,经济实力不断下降,也就只是个纸老虎。
这个时候,真正管用的是实力,于是大国崛起,小国站队,重组江湖,势在必行。
从此,王权时代结束,霸权时代开始了。
03
春秋大事件:齐桓公称霸
所谓“春秋五霸”,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见于《荀子·王霸》;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见于《风俗通·五伯》。
事实上,“五霸”只是凑数。因为前有所谓“三王”(夏禹、商汤、周文),就得有五霸,以表示今不如昔。而且,有了三王五霸,就编造出了三皇五帝。三五成群,看起来像那么回事。
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说明他们在当时的霸主地位是被广泛接受的,其中齐桓公作为第一代霸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齐桓公:不战而霸
管仲,原本是齐襄公弟弟公子纠的师傅,小白的师傅则是鲍叔牙。子纠和小白是兄弟,管仲和鲍叔牙是朋友。鲍叔牙早就看出襄公做事荒唐,齐国必有内乱,便提前护送小白去了莒国,纠则在内乱后逃到了鲁国。
公元前686年11月,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谋杀。第二年春,篡位的公孙无知也被国人杀死,齐国出现权力真空。于是,鲍叔牙陪着小白,管仲护着子纠,回国争夺君位。狭路相逢之时,管仲射了小白一箭,还好只是射中衣带钩。
君位之争的结果,是子纠失败被杀,小白胜出回国即位,后来被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不记仇,委以管仲重任。管仲也不负厚望,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四个方面进行改革,终于让齐国崛起,成就了桓公的霸业,也可以说是不战而霸。
04
从春秋到战国
战国常常被看作春秋的延续,或与春秋同一时代,叫春秋战国。这其实是极大的误解。实际上,春秋与战国是两个时代,中间也隔了好几十年。只不过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对这几十年的情况知之甚少。
但战国与春秋有着实质性的差别,比如战争。
春秋的战争更像是竞技体育,讲究外交礼仪和游戏规则,包括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不重伤等等。战争在春秋是荣耀的事,也是君子的事,一旦决出胜负,就各自收兵,绝不赶尽杀绝。最卑鄙的动机,也不过掠夺财富和扩张势力。
然而在战国,一场战争打几个月,杀人上万,也稀松平常。比如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斩敌首级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活埋降卒四十万。至于屠城这样的野蛮行径,也是战国的发明。
当时的国家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城市加周边农村,叫“城市国家”;另一种则是中心城市(国都)加许多城市再加广阔农村,叫“领土国家”。西周的邦国主要是城市国家,春秋则两种国家并存,战国七雄都是领土国家。
西周的邦国是没有独立主权的,春秋的邦国则有“半独立主权”,进入战国后,诸国相继称王,大约在战国过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所有的公国都变成了王国。公国变王国,意义重大。意义不在等级和面子,而在于国家性质。变成公国,就有了半独立主权;变成王国,则有完全的独立主权。
一个由独立王国组成的天下,是不需要什么共主的。天子没了,大家都是王,等于没有王。因此,国王们只能频繁地发动战争,最后打出一个天子来。
05
战国大事件:商鞅变法
政治:中央集权
商鞅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概括为:废领主制,行地主制;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废世袭制,行任命制。它的实际意义,是中央集权。
原先隶属于领主的臣民直属中央,人民就是国君的。采邑变成郡县,土地就是国君的。从卿大夫到地方官都由中央任命,权力就是国君的。
经济: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鼓励农耕。让人民努力生产多交公粮的,免除徭役。
军事:奖励军功
军功与血统,有什么不同?血统与生俱来,军功全靠争取;血统有利于贵族,军功有利于国君;血统由家族遗传,军功由政府认定。
以军功定爵禄,军民人等就积极上进奋勇杀敌,谁也不能再妄自尊大坐享其成。结果风气改变了,国力增强了,国君的地位提高了,贵族的权势没有了。
商鞅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专制、集权和独裁来设计和进行的,在他心里,人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他们不过是君王实现霸业和帝业的工具和武器,因此不能让人民有任何自由,包括言论自由。
从此,秦国变成了一个中央集权和军事独裁的准帝国。
孔子云,苛政猛于虎。秦政之苛,秦法之严,秦制之专横,秦风之强悍,是公开的秘密。商鞅成功地把秦从公国变成了王国,并为这王国变成帝国铺平了道路,做好了准备。
然而商鞅自己,被别人举报谋反,死于车裂。
注:车裂即通常所谓五马分尸。行刑之法,是用绳子捆住受刑者的头和四肢,另一头系在马身上,然后同时鞭策五匹马,分裂人犯的身体。
举报别人,是商鞅鼓励的,然而他在鼓励邻里之间相互告发的时候,没说要有证据,也没规定诬告者要负法律责任。因此,被人诬告和屈打成招的,一定不会绝无仅有,不过现在轮到他自己。
酿成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不是法治有问题,而是秦法有问题。因为它只有维护君王统治的手段,没有保护人民权利的条款。王法,就不会有公民权利的意识;霸道,就不会有疑罪从无的思想。
因此,不要以为立法、改革就是好的,还得看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不弄清楚这些根本问题,仅仅只说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是不够的。
06
身处乱世,百家何以争鸣?
战国的时代特征是唯利是图,它是趋利的、无德的时代,周朝的体系在战国分崩离析,面临社会的剧变,中国向何处去,成了问题。
有趣的是,即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士人还是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学术却空前繁荣;道德普遍滑坡,思想却充分自由。
没有强权能够限制舆论,于是一个跨国界、超宗族的精英阶层勃然兴起。
儒家代表着文士,墨家代表着武士,道家代表着隐士,法家代表着谋士,纷纷亮出自己的主张,力图影响历史的进程,这是当时最自由也最活跃的力量。因为自由,所以是百家;因为活跃,所以要争鸣。
一场世纪大辩论,要开始了。
閱讀更多 文史一籮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