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從校園到職場、從老東家到新公司、從一個行業到另一個行業、從他人眼中應該走的道路到自己內心真正向往的選擇……這是GQ報道組五位年輕人所面臨的處境,也是很多人都會面對的現實。

成功者的故事,總是千篇一律。而年輕人每天面臨的困惑、焦慮和應對方式,才是更能令人共情的經歷。9月27日,GQ Focus「故事捕手」沙龍第二期,劉敏、於蒙、洪蔚琳、吳呈傑、李穎迪,五位GQ報道組新來的年輕人,以及兩位“老人”何瑫、靳錦,將在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禮堂,與讀者們一起交流探討他們的經歷與感受。

四個月前,洪蔚琳還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在即,曾經的朝陽區高考文科狀元準備回京求職。她申請到《智族GQ》報道組實習,雖然這裡從前極少招應屆生,但她還是想試試。

本科在北大讀德語專業時,她在一家國字頭媒體實習了7個月,寫科技新聞,得心應手,很受領導賞識,但她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在GQ寫特稿,在當時的她看來是件很爽的事:“我喜歡生活與工作渾然一體,我覺得GQ差不多就是這樣。”

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人還在香港,她就收到編輯的微信:《創造101》看過嗎,它不是一檔綜藝那麼簡單,值得寫,你試試?

雖然對特稿寫作有興趣,但這種一萬多字的文章洪蔚琳以前從沒寫過,平時也很少看綜藝節目,完全不知道這是要寫什麼,自己有沒有能力寫。

但看到信息的第一秒,她立刻就回復:好。她很興奮:實習申請通過了,而且一來就能有事幹。

和編輯討論後,操作方案細化為寫一篇楊超越的人物特稿。她並不知道,這個選題會成為「GQ報道」公眾號的開張之作,必須高規格完成,沒有退路可言。報道組過往重要選題通常要操作2-3個月,而這次只有20天,必須《創造101》總決賽第二天發佈,晚一天都不行。如今回頭想想,她常常感到困惑:這麼重要的任務,怎麼就交到我這樣毫無經驗的人頭上了呢?

但在當時,她顧不了想這些,時間不等人。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只能儘量多獲取素材。她在杭州、上海、鹽城三個城市間來回穿梭,每天排滿採訪。節目組人員半夜兩點給編輯發微信:你們這個妹妹太嚇人了,一大早到現在,人都糊了,還在聊。


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距截稿還有一週時,編輯從北京趕到杭州幫忙。洪蔚琳試寫了幾千字,編輯看後說,採訪做的不錯,但文本完全達不到標準,時間不夠了,只能編輯直接上手,不然這事就崩了。她聽了心情複雜,掉了眼淚,既不甘心,又有些自責。編輯安慰她:很正常,想成為一個好記者,誰都得經歷這種懵懂茫然的過程。

隨後幾天,洪蔚琳和編輯何瑫,還有在北京的曾鳴、靳錦一起合力完成了稿件。總決賽前夜,四人打電話討論稿件修改,講了八個小時,一半時間都在大聲爭吵,隔一會兒就有人氣到摔電話。洪蔚琳沒見過這種場面,跟何瑫說,別因為一篇稿子把你們關係搞崩了。何瑫一聽樂了:都是常規操作,你見多了就習慣了。

6月24日中午,《楊超越變形記:這不是我的世界》作為「GQ報道」的第一篇文章,如期上線。文章傳播之廣,超出了洪蔚琳的預料。3個小時後,閱讀量破了10萬,24小時後,破了50萬。洪蔚琳是誰?同行和讀者們都在打聽這個陌生的名字。


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這並不是一個一稿成名的庸俗故事。洪蔚琳覺得這是一種幸運,但也是一種壓力。對她來說,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真正的考驗還遠未到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我以後能夠滿足別人的期待嗎?我能夠達到自己期望達到的水準嗎?

她心裡沒底,不時感到焦慮。幾個月過去了,如何真正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特稿記者?這個新來的年輕人正在努力摸索中。

報道組新來的年輕人,洪蔚琳不是唯一一個。過去一年,這個團隊有了不少新鮮的面孔。他們有共性,也有不同。

劉敏加入報道組之前,已經在《三聯生活週刊》做了四年記者,產量頗豐。在豆瓣和微博上,她還有一個另外一個很有人氣的名字,熊阿姨。但在新環境裡,她遭遇了一連串的質疑和挫折。“你明白了嗎?”“你真的明白了嗎?”“你確定你明白了嗎?”是她每週選題會上都要應對的提問。她曾總結出這樣幾句話:“每週選題會8小時/一篇稿改到5.3版/被編輯罵到狗血淋頭/還要假裝像這樣/笑得很開心”。

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近期的一次選題會上,大家討論她寫的《川崎廣人:一個準備死在中國的日本老人》,評價說“流暢”、“輕盈”、“真的進步了”,可惜那次她出差了,沒聽到。

於蒙本科在北大讀西班牙語,研究生讀新聞,畢業後先是進了央企,又去了互聯網創業公司。兩份工作都做得順風順水,但她感覺沒勁,不管事情做得怎麼樣,收到的永遠都是積極反饋,她心裡發虛。28歲了,她決定辭去工作踏入一個喜歡但從未涉足過的行業。沒有人向她許諾能否轉正,但她還是堅持要來報道組實習,剛來就被編輯派到遙遠的新疆採訪一位坐了十幾年監獄後被改判無罪釋放的人,在對方家裡採訪了近一個月。


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剛來的時候,於蒙是團隊裡最年輕的同事。她沒料到,幾個月內年輕人們紛紛加入,她很快成了年紀最大的幾個人之一。聽著年輕的同事們一口一個“於姐”,於蒙努力保持微笑。

洪蔚琳是2013年朝陽區高考文科狀元,吳呈傑則是2014年江蘇省高考理科狀元。你很有可能看過這樣一個新聞標題:《省狀元欲報北大新聞系,眾記者紛紛勸阻》,沒錯,說的就是他。後來他果然沒有學新聞,而是去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那個全國各省狀元扎堆的地方。

最近吳呈傑在讀黑塞的《德米安》,他很喜歡裡面的一句話:“對於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在那之中盡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動搖地生活。”

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而他自己也正如書中所寫,嘗試著踏上了一條“找到自我”的道路。畢業後,他沒有像光華管理學院的其他同學那樣走上年薪百萬的投行之路,而是做了他四年前就一直想做的事情:成為一名記者。

李穎迪現在還在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讀大四,早在大二時,她就體會過一稿成名的滋味,一篇《此間的南周》讓很多媒體人注意到了她的天賦與勤奮。她是全國各新聞院校學生津津樂道的校媒明星,擁有一支叫做“李總粉絲團”的神秘組織,所有人都跟她說稿子寫得真棒。

但當她來到報道組實習後,卻迅速感受到了校園與職場的巨大差異,一次選題會上,她被主編連珠炮式的質問逼到啞口無言,去茶水間偷偷抹了幾滴眼淚。

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這個月,李穎迪給武大提交了一份19頁的實習報告,裡面列舉了她在GQ獨立發表的四篇報道。在報告的最後,她許下心願,希望自己的報道能產生對抗時間的價值,“絕不滿足於寫生命力只有8分鐘的新聞。”

這是五位新來的年輕人的個人故事,但又不僅僅是個人故事。從校園到職場、從老東家到新公司、從一個行業到另一個行業、從他人眼中應該走的道路到自己內心真正向往的選擇……這是GQ報道組五位年輕人所面臨的處境,也是很多人都會面對的現實。

成功者的故事,總是千篇一律。而年輕人每天面臨的困惑、焦慮和應對方式,才是更能令人共情的經歷。

9月27日18點30分,劉敏、於蒙、洪蔚琳、吳呈傑、李穎迪,五位GQ報道組新來的年輕人,以及兩位“老人”何瑫、靳錦,將在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禮堂,與讀者們一起交流探討他們的經歷與感受。

這不是一個侷限於媒體行業的線下沙龍,而是一場關於年輕人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成長、找尋自我道路的開放式討論。


GQ Focus|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在北大等你


特別提示,本次活動歡迎觀眾上臺當面battle。上一次在北師大,就有一位大一女生上臺Battle近一小時。我們不怕你提問,就怕你不敢問。

關注微信公眾號“GQ報道”,在最近一篇推送末尾報名。

我們將從所有報名者中選出25位,參加當天的分享會,歡迎踴躍報名。

如果你是北京大學的同學,無需報名,直接前往活動場地即可,現場座位先到先得。

* 報名結果將以短信形式通知,注意查收

*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智族GQ》所有


撰文 / 何瑫、康路凱

視覺 / 區楊

海報設計 / 江瑞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在今日頭條平臺優先發布】

歡迎關注GQ報道(GQREPORT),記錄人物的浮沉和時代價值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