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千百年來,古人對月可謂情有獨鍾,關於中秋賞月、拜月的情懷也是經久不衰。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人們又叫中秋節為“團圓節”,寓意為“花好月圓人團聚”,這是人們渴望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無限寄託。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拜月的意義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早在古代,我國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以月寄情,成為人們對團聚、康樂和幸福的渴望。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由來

現在,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注:本文作者仙人掌看家,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