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神农35


秸秆还田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对于秸秆还田技术是目前一些专家为了减少大气污染,而建议推广的一项以秸秆粉碎在田地里腐烂成为有机肥改造土壤性质的一种技术。对于秸秆还田的利弊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下面简单的分析一下:

近两年这种秸秆还田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但是由于秸秆还田技术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在种植方面也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总似乎感觉这对农民种地有点不适应的一项技术。

专家理论上讲,一亩地的农作物秸秆腐烂变成有机肥以后,相当于50斤的化肥对于农作物的效率。意思是说,一亩地的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以后可以节省50斤的化肥的使用量,这感觉的确是一个好的技术。



但是在秸秆粉碎程度不够的情况下种植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耕地整平都很费事。比如南方的水稻稻谷粉碎还田,然后灌水稻谷就会浮在水面上,风一吹会把稻谷吹到一边,栽在稻谷上的水稻秧苗就会出现死亡率很高。如果用人工再把稻谷捞出来,也就没有起到那个作用了,而且还增加了种植成本。水田对于秸秆还田,如果是温度过高的情况下稻谷腐烂会生产出有毒气体,致使水稻的根系被伤害造成秧苗死亡。

关键是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对于一些农作物秸秆带有病毒特别多或者是虫卵特别多的情况下,如果再秸秆还田,这样就会出现下季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病率特别高。不打农药的使用量增加,而且导致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特别高,农药的使用量增加直接增加了种植成本。



总之,现在的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造成的农作物病虫害特别多,而且发病率特别高的情况下,秸秆还田会出现弊大于利的现象,这种技术在病虫害重发区不建议使用。但对于没有病虫害的地方,比如东北地区病虫害特别少,因为那里的气候比较低,可以使用秸秆还田技术这种技术至少为肥沃的土地更增加了一些有机肥。所以每一个问题都应该从正反两面分析,不能对每一个问题一刀切,有利有弊,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事物存在的原因。


宗元


个人以为看待秸秆还田不能被“一叶障目”,既要看到秸秆还田带来的弊端,又要看到秸秆还田带来的好处。秸秆还田的弊端无非是以下几点:其一,因为秸秆无法立即腐烂而影响下季作物的播种及生长等。其二,因有病虫害侵染的植株被粉碎入田造成翌年病虫害发生加重。其三生产投入增加。事实上个人认为后两点其实根本不是秸秆还田的问题,而是农民对相关配套措施的一种推诿和偏见。全国据说每年可产生秸秆五亿多吨,据统计,我国29种作物秸秆的有机物和养分平均含量(烘干基)为:粗有机物84.2%(57.3-93.4%),氮1.85%(0.56-4.35%),五氧化二磷0.53%(0.14-1.49%),氯化钾2.48%(0.6-6.82%)。其中以薯芋类和豆科作物秸秆营养含量最高。这相当于多少万吨化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算算!秸秆还田带来的最大好处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有机质含量,并有利于形成土壤微生物的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烧毁秸秆带来的烟尘污染和对土壤生态的破坏。不要说草木灰也是肥,秸秆燃烧时对土壤生态的破坏不是眼睛能看到的!大家有无没有注意到新闻中曾播过印尼蕉农烧田造成民航受影响的报道?

当然,针对秸秆还田不腐烂这一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尽量秸秆粉得碎一点,同时增施氮肥,改善秸秆碳氮比过高不易腐烂的情况。其二,对于严重的病虫植株最好集中带出田外处理,以减少侵染源。其三,通过灌水等其它措施促进秸秆腐烂。比如施用秸秆快腐剂`喷施EM液肥等等。限于个人水平,不再赘言。


用户102705716761五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是种地农民,就禁烧秸秆使秸秆还田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发表点个人见解。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方气候、环境不同,农村人口有近八亿,(我是江苏宿迁人),可目前我们这地方真正在家种田的是很少的,多数是一些年过60岁的说年轻不年轻说老年人而又不算老年人的人,自家的土地除流转之外,还剩下的多少不等,就关于秸秆还田,就能使我们种几亩田的农家人很无奈。

我们这地方的主农作物,多数是一年稻麦轮茬,先说说夏收后麦秸还田后插秧的事吧,每年都是在忙种前后,小麦基本上都收割结束,就得是花30元每亩进行打草碎草,土地经旋耕后放水插秧,插秧后由于时值6月气温高,大量秸秆混杂薄泥像豆腐脑一样漂在表面,无法施水稻杂草封闭药,而且苗根一时无法入土扎根,导致水稻一生的生长期推迟;如有遇大风大雨天气,田间的秧苗多发漂秧,而且田间似烂非烂的麦秸水像酱油一样流向小河小沟,使现在农村的小河小沟里的鱼虾全无绝种;因为小河小沟里没鱼没虾,从而就导致了目前农村的小河小沟里的杂草丛生,使各村居都发了不少人力物力钱力去清理,使农村各村居都花了不少冤枉钱;在水稻真的扎下根后,病虫害巨增,相对禁烧前得多打2至3遍药,而且效果不好,从而导致秋收水稻减产。

再说说水稻收割后种小麦的情况;此地的水稻完熟期比禁烧前要推迟十天至半个月,所以种小麦就得推迟的;俗话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此地的农家人为了怕天气就抢收抢种,在水稻还没到完熟期就割了,收割后再打草碎草、旋耕、施底肥、播下小麦种子,播后真正扎在土里的麦苗的苗情很好,可是出芽在草土混合上的麦苗,由于目前此地无雨干旱,都被阳光吊死了。

从而说秸秆还田”利”与”弊”,一目了然!但各人看法还有不同的,这只是本人见解!

请问专家?世上万物进化都有过程的,比方说人类:人们吃的粮肉食物多数是煮熟的吃,才能使食物变为营养、生血长肉(少数生食必然是少数),何况秸秆难腐难烂,直接还田,那土地能吸收到营养吗?

由于本人是种地农民,文化水平知识有限,各有见解,有不好之处,请谅解!


金灿农家


回答,秸秆还田,对小麦播种不利条件,因为小麦播种都是条播,深度十三公分至十五公分,保持这样深度苗旺,苗壮,深根细需,花棵率最多,秸秆粗壮,穗头大,籽粒多,还保满,含面筋。若撒播更不利,这些秸杆飘浮,澎涨籽粒下不十五公分,达不到深度,苗即不壮又不旺,扎根漫,花头率更低,小麦播种需要墒土,确保好的土壤,还必须做到精耕细耙,(农民说俗语,麦耙紧,豆耙松,高梁耙的不透风)按照这样安种实施即稳产又高产,秸秆还田对安种是不离条件,不高产还减产,不节约钱还得多花钱,专家应该结合实际,不做试验成功,就假回报,就向外界发表你的言论,三农专家必须样样实践才能得出答案。


万则红


秸秆还田从环保角度和恢复地力角度来看都是有利的,但秸秆还田也有弊端,其弊端我认为是可以克服的。首先,病虫害会增多,对于小麦水稻的病虫害我不了解,就玉米来讲,玉米螟不是靠卵越冬的,而是以幼虫越冬的,所以在处理秸秆时,只要经过挤压细碎,玉米螟幼虫完全可以处理掉。另外秸秆还田应该深耕,至少在30厘米以下,这样有利于秸秆腐烂,减少秸秆腐烂时产生的废气和热量对作物的伤害,还不影响耕种。我相信,通过碾压细碎深埋,土壤肥力得到恢复,又没有病虫害发生,又便于耕种,农民不可能不接受。关键是老的粉碎设备和旋耕设备不适合秸秆还田要求,要推广秸秆还田,必须改进设备。


摇摆的地


东北的秸秆还田现在看也不太现实,诚然东北病虫害相对来说少很多,但是粉碎的秸秆由于温度低,基本不会腐化,翻地时碎秸秆随土壤被翻到地下,造成土壤结构松散,不利于秧苗的生长,会出现弱苗死苗现象。如果要避免就要细碎秸秆进行深翻,还要浇水,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种地成本。要实现秸秆还田还需要当地政府正确的引导,和进行政策性补贴,提高秸秆还田率。不要伤了农民的心。


庆安大米


我不赞成东北适合秸秆还田技术,因为东北秋收后就上冻了,一直到来年春天4月份气温才能回升,5月份又该插秧了,因为一直气温低,秸秆不可能腐烂,这样就造成灭茬效果不好,耙地后渣碎、漂浮物满地,根本就捞不起;插秧后还会造成大量漂苗、死苗;苗期秸秆腐烂又会生成有毒的甲烷气体,稻苗很容易烂根、沤根,发生各种病害。另外桔杆还田还会造成发生虫害、病害发生的机率大大增加……等等,总之,好处太少。所以说,秸秆还田弊大于利!


断尾龙


有真正的土地专家研究过,还有众多的农村种地老人的经验,秸杆还田,只是增加病虫害的开始,而且地质不实,对于多种农作物的产量负作用太大,比如,有很多种田的见过这样的问题,种地以后,苗也长齐了,为什么会一断一断死了呢?这个问题让专家去解决吧,最好不是秸秆还田问题,最后说一句,秸秆还田种磨姑还可以


宗刚电动车行


秸秆还田有利有弊,但是我们要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来没有进行秸秆还田的土地缺少分解秸秆的细菌,所以分解的慢,然后对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你,其次秸秆粉碎不均匀导致作物出芽率相对低一些!但是从长远看,第三年往后的秸秆分解速度就比第一年快多了,然后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秸秆还田之后要多施氮肥,因为分解秸秆的细菌要消耗大量的氮,容易导致来年植物和细菌抢氮的情况,年年秸秆还田,土地的腐殖质含量越来越高,会让土地变得越来越蓬松,保水越来越好!而且作物的生长情况也会越来越好,即便是播种时发芽率低一些,也会在来年或者当年的生长情况还有抗病害能力超过使用化肥的土地!远了不说,看日本,种水稻,已经是黑土地了,但是开花时检测土地发现数据不如预期,立马全部秸秆还田,这一季的大米就当肥料了!就是说,土地才是主要的,作物是次要的,我们现在也不缺粮食,用一年或者两年让土地回归一个良性循环是值得的!要不然土地只会越来越糟糕,都用肥料把土地用坏了,你让子孙后代吃什么去!所以,从长远看,我们还是要进行秸秆还田,然后有关问题要多咨询农科专家,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


峒岭大姜


秸秆还田需要与耕地轮休相配合,未腐烂的秸秆对庄稼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腐烂的秸秆是最好的有机肥。如果能做到耕一年,荒一年,那荒的一年正好用来对秸秆沤肥,效果会相当的好。从农民的成本与收益来看,是具有可实施性的,但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可能会出问题。所以,建议小范围的试一下,看看整体粮食产量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