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樂——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五樂——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大詞典》

【五樂】: (一)指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等五樂。即:(一)出家樂,謂世人多業惑、煩惱,若出家辦道,則永斷苦痛。(二)遠離樂,即初禪之樂。謂初禪能遠離欲界之愛染煩惱,得覺觀禪定而生喜樂。(三)寂靜樂,即二禪之樂。謂二禪離初禪之覺觀散動之禪定,以心寂靜而發勝定之樂。(四)菩提樂,謂菩薩成無漏菩提果,自受其樂,然因慈心之故,復以此樂轉施眾生。(五)涅槃樂,謂菩薩息化歸真,入無餘涅槃,得最寂靜。[《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三、《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五]

(二)指眼、耳、鼻、舌、身等五種官能對應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境之慾樂。(參閱“五欲”1149)

五樂——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五樂】:一解,(雜語)五欲之快樂也。《群疑論探要記》七曰:“五情快樂名為五樂,謂凡愚人貪染五境深生樂著。”

二解、(名數)一出家樂,世間之人,多諸惑業煩惱,出家達道,永斷此苦也。二遠離樂,為色界初禪天之樂。初禪能遠離欲界之愛染煩惱,生禪定之喜樂也。三寂靜樂,為二禪天之樂。二禪離初禪尋伺之散動,澄心寂靜,發深妙之樂也。四菩提樂,成無上道,於法界得自在之法樂也。五涅槃樂,離生死之苦,入於無餘涅槃,究竟寂滅之樂也。見《華嚴大疏鈔》十三。

五樂——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編)

【五樂】: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出家樂是世人有許多的惑業煩惱,如果出家修道證果,便能永斷這種痛苦;遠離樂是色界初禪天的樂,初禪能遠離欲界的愛染煩惱,而生禪定的喜樂;寂靜樂是二禪天的樂,二禪離初禪尋伺之散動,澄心寂靜而發深妙的喜樂;菩提樂就是成就無上妙道,於法界得自在的法樂;涅槃樂即離生死的痛苦,而入於無餘涅槃,獲得究竟寂滅之樂。

五樂——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五樂】:p0254,《瑜伽》三十五卷十九頁雲:何等五樂?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言因樂者,謂二樂品諸根境界,若此為因順樂受觸,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為因樂。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言受樂者,謂待苦息。由前所說因樂所攝三因緣故;有能攝益身心受生;名為受樂。略說此樂,復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無漏樂者,學、無學樂。有漏樂者,欲、色、無色三界系樂。又,此一切三界系樂,隨其所應,六處別故,有其六種。謂眼觸所生,乃至意觸所生。如是六種,復攝為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相應,名為身樂。意識相應,名為心樂。言對治樂者,謂因寒熱飢渴等事,生起非一眾多品類種種苦受。由能對治息除寒熱飢渴等苦,即於如是苦息滅時,生起樂覺,是則名為苦對治樂。滅想受定,名受斷樂。無惱害樂,應知略說復有四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三菩提樂。正信舍家,趣於非家,解脫煩籠居家迫迮(zé)種種大苦;名出離樂。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第二靜慮已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一切煩惱畢竟離系,於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為三菩提樂。此中因樂,是樂因故,說名為樂,非自性故。此中受樂,樂自性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苦對治樂,息眾苦故,遣眾苦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斷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息遣種種苦故,說名為樂。然依勝義,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滅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故名為樂。無惱害樂所攝最後三菩提樂,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滅故,於現法中附在所依諸煩惱品一切粗重永寂滅故,說名為樂。諸餘所有無惱害樂,於最後樂,能隨順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當知亦名無惱害樂。

五樂——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