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科普文閱讀》模擬試題及答案

請您在閱讀本文之前,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以後您就可以免費收到吃貨界最佳仙女每天推送的高中各科知識點最新內容了。如有問題請私信小編,謝謝您的關注與轉發!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60分鐘)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考古學家在山西省垣曲縣發現了商代城邑遺址,引發出商代歷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問題。

中條山橫亙于山西南端,這裡山勢和緩,並沒有想像中的懸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運盆地,南面是黃河谷地。從侯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這兩個地區。在地理位置上,中條山正處在中國文明起源的黃金地段。中國在古代習稱“華夏”,而“華”與“夏”都同中條山有關。“華”字得自華山。“夫中條之山者,蓋華嶽之體也”,古人把中條與華山看作一體,只是被黃河割開。華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學上,代表夏朝的“二里頭文化”地兼中條山的兩面。歷史文獻中說中條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東一帶是“有夏之居”。看來夏朝的地域,確實是跨越中條山南北的。地理學強調“人地關係”,夏族與中條的“人山關係”也應當具有獨特的內容。已有考古學家撰文,討論中條山脈在資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興旺。至少,中條山有豐富的銅礦,中部北側又有巨大的鹽池。歷史地理學家關於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論述已經很多,而山脈如何對文明做出貢獻尚缺乏討論。

山間奇材,往往是山脈的重要價值所在。不過,從地理空間關係的角度說,山脈的意義則多在於阻隔或護衛。從宏觀人文地理格局上觀察,從中條北面翻越到南面與從南面翻越到北面,意義是不一樣的。中條山北面的汾運盆地是一個群山環繞比較封閉的地區,這裡的人們可以過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發展,就必須衝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條,進入黃河谷地,進而東向伊洛,春秋時代的晉國走的就是這樣一條強國之路。反之,從南面北越中條,往往是強者的入侵行為,商朝勢力曾向北擴張,雖有改朝換代的政治意義,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會鉅變。

史書所記堯舜的傳說多在中條以北,這或許暗示著夏族的淵源所在。因為夏朝的影響力的強大,汾運盆地便成為法統觀念上的崇高區域。商人滅夏,定要翻越中條佔有汾運盆地,意義不僅是獲得這片肥田沃土,還要在法統觀念上最後征服夏人。從動態地理格局上觀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勢力翻越中條的一個進退據點。

1. 下列作為文中畫線部分的證據,錯誤的一項是( )

A. 山西南端的中條山山勢和緩,並沒有想像中的懸崖峭壁。

B. 中國在古代習稱“華夏”,而“華”與“夏”都同中條山有關。

C. 古人早已看出中條山與華山本為一體,只是被黃河割開。

D. 考古學上代表夏朝的“二里頭文化”地兼中條山南北兩面。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關於中條山脈如何對中國文明做出貢獻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 從地理空間關係的角度說,中條山的意義在於聯結汾運盆地和黃河谷地。

C. 中條山北面的汾運盆地儘管群山環繞,比較封閉,仍不失為一片肥田沃土。

D. 商人要想在法統觀念上滅夏,佔有汾運盆地,垣曲無疑是一個必經之地。

3. 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為自然屏障的中條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護衛著夏人的安全。

B. 相對而言,歷史地理學界對“人河關係”的研究較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 晉人向南翻越中條,不僅具有改朝換代的政治意義,也是了不起的社會鉅變。

D. 歷史文獻中關於“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記載,說明夏族發祥於汾運盆地。

廣告

查看詳情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在北京西南鍾靈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著一處千年古剎雲居寺,這裡收藏著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經,被譽為“北京的敦煌”。這批石經共有經版14278塊,含佛經1122部,3572卷,總字數3500萬左右。浩瀚的石刻佛經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石刻佛經事業的發展進程,體現了對文化遺產的毀滅與保護之爭。隋大業(605—618)年間,智泉寺(雲居寺前身)僧靜琬繼承其師——南嶽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師——的遺願,開創了雲居寺石經刊刻事業。此後千餘年間,雲居寺幾經劫難,但佛經續刻不輟。1949年以後,中國佛教協會等部門對雲居寺採取了保護措施。自1956年始,對雲居寺石經進行了全面的發掘整理。近年由於大氣汙染等原因,出土的石經嚴重風化,經有關部門和專家研究決定,又將出土石經中的《契丹大藏經》於1999年9月9日,放歸地下珍藏。石經的回藏,把前人留下的這筆不可再生的特殊資源留給了子孫後代。雲居寺從建寺刻碑、歷代續刻,到後來發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歷代有識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項有利於佛教文化傳承的工程,在石經刻寫、收藏的同時,書寫了北京、乃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對雲居寺碑刻進行了系統研究,重點整理和研究石經的字形。雲居寺石經所保留的佛教經本的準確性為其他經書所不可比擬,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欽定開元大藏經》這部唐代宮廷大藏經的原貌。另由山西應縣木塔中發現的《契丹藏》證實,石經中的遼代刻經是《契丹藏》的復刻本。石經中還保存了60餘種各種大藏經沒有收入的經典,石經的經文後約6000則施刻人題記,間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餘年的社會生活,包括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經濟組織、職官名稱等資料,可以驗證、補充史書的記載。雲居寺石經的刻寫綜貫千餘年,許多寫經高手為之書丹。石經字跡大部分方正圓腴,寫刻雙絕。其中蘊含的歷代書法影響也正是漢字字體研究的對象。

文化遺產是人類共享的無價的精神財富,拯救、保護文化遺產需要高瞻遠矚的目光和甘於寂寞的獻身精神。當年佛教僧徒在雲居寺刻經的勞動,是寂寞而廉價的,沒有任何經濟回報,但他們卻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完成了存亡續絕的事業。今天,我們更應以超越前人的文化憂患意識與自覺的使命感,通過艱苦的實際工作,保護人類綿延不盡的精神財富。

(《文史知識》)

1. 根據文意,下列不屬於保護雲居寺石經措施的一項是( )

A. 隋大業年間,靜琬始刻石經,此後千餘年佛經續刻不輟。

B. 1949年以後,中國佛教協會等部門對雲居寺採取了保護措施。

C. 1956年始,對雲居寺石經進行了全面的發掘整理。

D. 1999年將出土石經中的《契丹大藏經》回藏地下。

2.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雲居寺石經的刻寫、發掘、整理和回藏是佛教文化傳承中的一項大工程。

B. 雲居寺石經含佛經1122部,3572卷,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經。

C. 回藏嚴重風化的《契丹大藏經》的原因是保護這筆不可再生的特殊資源。

D. 雲居寺石經的刻寫、發掘、整理和回藏的歷程就是保護文化遺產的一部歷史。

3. 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刻經期間雲居寺幾經劫難,可知雲居寺石經曾多次遭毀,多次重刻。

B. 石經保留的佛教經本的準確性極高,可以糾正傳世手寫經書的訛誤。

C. 從蘊含歷代書法影響的石經中,可以看出千餘年間書法變遷的歷史。

D. 蘊藏在石經中的鍥而不捨、默默奉獻的精神 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中國傳統醫藥學由漢、藏、蒙等多個民族的傳統醫藥學共同組成,它既有東方傳統醫藥學的神秘之處,又往往有現代醫藥學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話、傳說的成分,它的許多原理至今也無法用現代醫學理論進行科學的解釋,但這種“神秘”的醫藥學,卻常常有著神奇的功效。比如藏醫,很長一個時期,它的傳授是在寺廟中以隱秘的方式進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獨有的植物、動物、礦物和食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對包括癌症、中風在內的多種令現代醫學棘手的疾病有著較好的療效。

中國傳統醫藥學和西方現代醫藥學,是兩種不同的科學體系,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例如中醫(漢醫學),它對疾病的診治,主要從整體著眼,針對功能採取多方面的調節性的治療。而建立在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西醫學,則是從局部出發,針對結構採取比較單一的治療。中醫既重視外邪致病,也重視七情內傷,充分考慮到了生理、心理、社會諸多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它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按症候將病人分類定型;處方用藥時,既考慮到病人所患的疾病,又考慮病人所屬的證型,通過君、臣、佐、使,進行靈活的辨證論治。而西醫,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藉助儀器設備,從組織、細胞乃至分子水平來闡述人體的結構、功能及其變化規律。

西醫學在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優勢的同時,往往由於認識手段的侷限,導致素材的不足而難以把握事物的整體規律。而中醫學,它雖然不能借助儀器設備對疾病作出精確的科學的解釋,但在把握疾病的整體思維上顯示出它的優勢。例如,前幾年,有人提出了下丘腦存在免疫—神經—內分泌整合中心的學說,這反映出西醫學在更深入的層次上認識生命本質的同時,對機體整體的調控研究也日趨重視;但它對於免疫、神經、內分泌這三個原來認為獨立的系統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又相互協調以維持機體穩定,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麼措施糾正等問題,還是解釋得不夠清楚。而中醫學對於腎陽虛證的研究,發現這一證型的患者存在著潛在的以下丘腦免疫—神經—內分泌功能減退為主的病變,其影響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腦、垂體所屬的靶腺。中醫採用補腎療法,可以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對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功能也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中國、埃及、羅馬和印度的傳統醫藥學,是世界知名的四大傳統醫藥體系,在歷史的變遷中,唯獨中國的傳統醫藥學經受了考驗,傳承下來。中國傳統醫藥學因迥異於西方現代醫學,常被人認為是非科學的。客觀地說,它的確還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國傳統醫藥學將不再神秘而為更多的人所接受。現在,美、德等許多國家都開始接受中藥,英國所開設的中國傳統醫藥診所,就已經發展到近3000個。

1. 中國傳統醫藥學為什麼顯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它往往與古老的神話和傳說緊密結合在一起。

B. 它長期以來以隱秘的方式在寺廟中代代相傳。

C. 站在西醫學的角度看,它有難以解釋的地方。

D. 很多西方人對於中國傳統醫藥學還不瞭解。

2. 關於中醫學與西醫學的比較,下列說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西醫學提出了下丘腦存在整合中心的學說,中醫學解決了這一學說應用中的問題。

B. 中醫學能治療包括中風在內的所有疑難雜症,西醫學對這些病則感到束手無策。

C. 中醫學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進行辨證論治,西醫學主要針對病理因素進行治療。

D. 中醫學藉助望、聞、問、切收集全部素材,西醫學藉助儀器設備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3. 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項是( )

A. 傳統的中國醫藥學即東方醫藥學不光指漢族、藏族的醫藥學。

B. 中醫學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藥物治療,有西藥所不及的功效。

C. 原來人體中免疫、神經、內分泌系統各自獨立,沒有聯繫。

D. 現代西醫學已經能夠從分子水平闡述人體的結構和功能。

4. 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國傳統醫藥學能生存下來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它有獨特的體系,而埃及、羅馬、印度的傳統醫藥學因特點相近,已被現代醫藥體系所取代。

B. 西方許多國家對古老的中醫學正逐步地從排斥轉向理解,看來,中醫學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已經是一種趨勢。

C. 西醫學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對機體整體調控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入。中醫學要走向世界,現在既是機遇,也面臨挑戰。

D. 西醫學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中醫學,儘管它對很多問題仍然解釋不清,對有些病的療效並不顯著,但在當今世界上,還是最受人們歡迎的。

【試題答案】

(一) 1. A 2. C 3. B

(二)1. A(刻經不是保護佛經。)

2. D(A應是“部分回藏”, B應是“現存的”, C誤把“目的”當“原因”。)

3. A(“雲居寺幾經劫難”不等於石經也如此,“重刻”文中說是“續刻”。)

(三)1. B 2. C 3. D 4. 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