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40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積累了豐富經驗,基本的有: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改革開放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的中心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科學的方法論;堅持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並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形成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

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不僅是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方面多領域的,從根本上說就是成功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改革開放充分顯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特別顯示了我國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總結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經驗,從學理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特殊規律,並儘可能地揭示其中包含的一般規律,為新時代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提供理論指導和支撐。

改革開放為什麼會取得成功?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總結,其中的基本經驗更應給予研究和重視。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改革開放的全面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上曾經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幾乎都進行過改革,最終有的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有的長期陷於經濟困難,國力衰竭。失敗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改革中放棄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根本原因之一。

我國的改革開放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堅持黨對改革根本指導思想、方向、路線的領導,而且包括對改革開放進程、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方位的領導。改革開放伊始,《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指出:“我們改革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繫的環節和方面。這種改革,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新形成並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形成並堅持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創新形成並堅持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等,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實現我國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改革開放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取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功。

堅持人民的中心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集中群眾的無窮智慧,充分發揮人民在創造歷史中的偉大作用,是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動力之源。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的創舉,並非自上而下設計的結果,而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的創造。農村改革從安徽鳳陽的“大包乾”開始,企業改革從企業要求鬆綁開始,市場調節從集貿市場開始,多種經濟成分從個體私營經濟開始,對外開放從“三來一補”開始,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推動改革的原動力。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每一次認識與實踐的突破和發展,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破土和壯大,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謀劃改革開放戰略、部署改革開放工作、制定改革開放政策、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都牢牢堅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確定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堅定不移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改善民生,脫貧攻堅,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正是因為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意願,集中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積極參與,改革開放才有了持續前進的動力,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探索幾十年的基礎上,改革開放催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發展,既是改革開放的根本成就,又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制度保障。

改革開放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麼,怎麼建設社會主義。對此,經過40年的探索,我們產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需要,同時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進入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我們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進行了新的豐富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主義,而是科學社會主義”。此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反映了新時期共產黨人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黨的全部實踐和理論的主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為改革開放取得成功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

 堅持科學的方法論

改革開放是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取得成功,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只有掌握並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論,才能以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解決改革進程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指導改革開放的根本方法論。在改革中,我們堅持這樣的方法論,創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的具體方法,如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重點突破與全面深化改革、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等等,這些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最新成果。

改革開放40年間,我們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首先,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強調我國社會主義處於初級階段,並在改革過程中堅持從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客觀實際出發,既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以此認識當前、規劃未來,推動改革不斷深入。其次,把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再次,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積極化解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在改革中善於把握並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解決其他矛盾。最後,運用事物聯繫的原理,把握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妥善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係,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使改革取得實效。

改革開放實踐充分表明,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論,才能把改革不斷引向深入並取得成功。

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並以創新理論指導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既堅持實踐第一,又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和總結經驗,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創造並不斷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再以此指導實踐。

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導下,我國堅持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統一領導;堅持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 “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堅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堅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且蘊含現代經濟學的一般原理,是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經濟學的寶貴財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發展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必然是發展的經濟科學。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堅持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發展性、開放性的要求,堅持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代特點相結合,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經驗和經濟學成果。

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是為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地前進。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全面建設、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站在新時代,在黨的領導下,我們要繼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作出新貢獻。

(作者簡介:逄錦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