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长制”让最美安宁“表里如一”

“街长制”让最美安宁“表里如一”

中国兰州网10月26日消息 有人说,时光总是日复一日,寂寞总是周而复始。在安宁,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逛街”,每个人每天至少步行15公里,为了环境更美丽城市更文明,他们从早上逛到晚上,从春天逛到冬天,脚踏实地丈量着“街长”的责任和使命。

“去年以来,安宁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街长制’智慧城市管理品牌,在全区60条精品街聘请53名街长巡查员,覆盖242个社区网格,推进城市管理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目的是让城市的动脉及毛细血管更干净、更整洁、更通畅,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更加触手可及,让最美的安宁‘表里如一’。”安宁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智慧管理:“街长”搭上“互联网+”快车

今年48岁的李满春,是安宁区兴安路的街长巡查员,每天从早到晚,李满春都要在兴安路上来来回回步行六趟,大到墙体立面、门头牌匾有无破损,小到“犄角疙瘩”有无垃圾堆放,李满春对发现的问题都要拿出手机拍一拍,然后上传到“城管通”网格化管理平台。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我们发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街长常态化巡查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有街长但不好找的情况。所以在以往‘一长八员’的基础上,今年八月,安宁区增设了街长巡查员,这些巡查员就是‘日常’街长,固定街区、时时可见,是区域内最熟悉的城市管理面孔。”安宁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任王俊介绍。

记者在安宁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看到,二十多位工作人员有的忙着接电话,有的忙着敲键盘,对街长巡查员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反馈到职能部门,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扯皮,跟踪反馈有力度。

智慧城市管理,就是注重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与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据了解,街长巡查员李满春使用的“城管通”仅仅是安宁区“五维”城市管理平台的其中之一。

安宁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副主任周晓燕介绍:“与信息化集中,大数据分析逐步对接,安宁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下设城管委平台、民情通平台、城管通平台、视频抓拍平台、市民随手拍平台等五个平台,将管理对象拓展到‘人、地、物、事、组织’的全方位管理。”

以随手拍平台为例,该平台主要运用微信公众号,让市民通过“随手拍”上报城市管理信息,并反馈到安宁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通过“随手拍”这种全民参与的方式,在广大市民中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意识,营造人人都是城市管理监督员的良好氛围。

今年63岁的刘宏军,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每天早上他都会出门锻炼身体,对一些不文明现象,刘宏军会通过“随手拍”进行监督:“一些早餐摊点不在指定位置摆放、卖冰糖葫芦和红薯的三轮车占道经营等现象,通过手机随手一拍,上传到‘随手拍’平台,就有执法人员来解决问题。我们退休后为城市的美丽也发挥了‘余热’。”

53名街长制巡查员、30位义务监督员、数百个随手拍市民……如今,安宁区城市管理的“眼睛”越来越多,城市管理的“盲区”越来越少,搭上“互联网+”智慧城市管理的快车,安宁区城市管理实现了高效、有效、时效、实效的突破。

塑造形象:“街长”成为文明新风的“引导员”

一个好城市的“名片”有两张,一张是干净整洁的城市形象,另一张则是城市的文明程度。

王国梅每天早晨从宝石花路出发,一路经过建宁东路、金牛街、安宁东路,再到宝石花路,在一个正方形的区域内,她每天要转上三圈。作为该路段的街长巡查员,王国梅已经成为沿街商户的老朋友。

“刚开始干街长巡查员工作的时候,转一圈下来要步行近两个小时,时间长并不是因为走得慢,是因为有比较多的不文明行为,对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进行摆放,对乱张贴的小广告进行清除,对一些商户占道经营等现象进行说教,帮商户往店内搬桌子等……”

潜移默化中,有一种力量在发展壮大,这种力量来自市民对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支持和参与,也来自街长巡查员的默默付出和言传身教。

如今,王国梅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在自己的路段巡查一圈。王国梅说:“占道经营等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了,路面越来越干净整洁了,城市的‘家具’越来越精致了,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支持了……”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街长巡查员开展工作更有效率,安宁区出台了考评细则,把工作细分为街面秩序类、市政设施类、环卫保洁类和绿化类等四大类,对街长巡查员的考核实行末尾淘汰制,对监督管理卓有成效的街长巡查员予以额外奖励,做到了把责任落小、落地、落实,把精细管理标准落实到“最后一米”。

以街长巡查员的绿化类工作为例,每天“巡街”时,街长巡查员都要看看绿化带内黄土是否裸露,花架花坛有无破损、树干有无晾晒衣服、绿化设施是否干净整洁等。

“发现不文明现象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王国梅指着路口的红绿灯说:“刚开始,这个路口行人闯红灯现象比较突出。而今天,这么长时间也没看到有人闯红灯。市民的自觉性越来越高,城市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美好。”

“街长巡查员和商户朝夕相处非常熟悉,他们既能接待群众又能协调问题,既能管理街区又能文明引导,既是城市管理中发现问题的‘眼睛’,也是能够及时处理小问题的‘双手’。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区域当家一样对待,哪里不整齐不干净不舒服,他们都会立即处理。”安宁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任王俊介绍。

服务民生:“街长制”让服务群众更“走心”

唐艺芯是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对这座城市来说,读大一的她还算是个“新市民”,在生活中,每个十字路口醒目的街长制公示牌给她提供了不少方便。

“有一次想找一个废品回收点,把宿舍里积攒的饮料瓶都卖了,现在城市这么干净整洁,废品回收点确实不好找。同学们说,扫一扫街长制公示牌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找到。如今,像配钥匙、修鞋店、废品回收等这些便民服务点,我和同学们都通过在街长制公示牌上扫码找一找。”唐艺芯告诉记者。

安宁区在60条街,设置了100块街长制公示牌,街长制公示牌上粘贴着街长、环卫、绿化、市政、食药、交警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姓名和联系电话,方便市民联系的同时,把相关部门的责任和管辖权限进行公示。

城市服务的对象是市民,如何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是政府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今年9月,我们烤肉店门前的下水井出现了污水上翻现象,通过街长制公示牌,我们联系了市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收到我们的反映后,市政部门安排了一辆排污车来处理,污水上翻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为政府为民服务的高效点赞,也为街长制带来的方便快捷点赞。”培黎广场附近的一家烤肉店老板告诉记者。

事实上,自实施街长制以来,安宁区城市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改善,处置问题的速度、质量大幅度提升,市民开始习惯直接通过“街长”反馈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真正实现了发现问题在基层、化解问题在初期的目的,有效减少了群众通过市、区部门反映问题后从上至下的流转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街长制受到了市民的一致认可。

“今年8月份以来,53名街长巡查员在‘城管通’上报案件1246件,审核通过1231件,办结率为98.8%;在‘随手拍’上报案件1389件,审核通过1389件,办结率100%。街长制城市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解决了‘该谁管、谁来管、什么时候管’等问题,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治理更加精准化、服务更加人性化。”安宁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于想才介绍。(记者 杨文豪 特约记者 董振刚 李文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