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藍旗民俗文化園

藍旗民俗文化園位於卓資山鎮南三公里處,是縣政府確定的重點旅遊項目,該園以清朝八旗之鑲藍旗衙門總管府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自然山水風光為依託,是集名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為一體的民俗文化旅遊區,民俗園分接待服務區、觀光采摘區、養殖觀賞區、休閒垂釣區、賀龍指揮部舊址展館、傳統農耕民俗文化展、百平古剎吉祥寺等。這裡曾經是清朝八旗之一的鑲藍旗衙門總管府駐地。依託藍旗衙門故里的歷史文化底蘊及遺蹟遺址、原始村落、山水風光、民俗風情、佛教寺廟、賀龍指揮部舊址等自然人文資源,規劃打造集鄉村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為一體的鄉村文化旅遊品牌。

吉祥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屬理藩院屬轄。香火興旺,最多時有僧人上百。寺院整體佈局合理有序、錯落有致、雕樑畫柱、梵剎雄偉、佛像莊嚴,院落雅緻、古樸清幽,寺僧休學嚴謹、信眾虔誠發心、勉力護持。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民俗文化包括農耕文化、土產日雜、供銷社、壺等,其中供銷社是農民最大的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業、農民和農村服務是供銷社的根本宗旨,曾作為計劃經濟年代物資供應的唯一渠道,在那個物資匱乏時期保障了人們的生活需求,給人們留下深刻影響。不論針頭線腦、油鹽醬醋,還是糖果餅乾、農機用具,人們都要憑票證到供銷社裡購買,那兒自然成為最熱鬧的地方。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傳承農耕文化的10大重點類型包括治水文化、節氣文化、農業生態文化、古代農旱與農利,民間藝術、蠶桑文化、茶文化、農產品加耕耘細作、傳統農業技術。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追溯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中國自國以來以農立國,耕耘蓄養綿延了上萬年,在這年復一年的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農業實踐中,華夏民族的祖先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農耕文化,他們不僅在發明與革新農具,改進農藝、治水灌溉、桑茶利用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一整套獨特的耕耘細作、用地養地的技術體系,使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不斷提高,而且在與大自然的長期互動中,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和民間藝術,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構建中華民族精神精神家園的重要文化。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土產日雜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在全國形成了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成為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組織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壺的藝術,是一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是文明的產物,亦是文明的載體。藍旗民俗文化園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各種各樣的櫃子、地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真的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如此繁複而精湛的雕刻,好像是一層雕刻還疊加著好像一個縫隙都充滿著雕刻,化腐朽為神奇。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煤油燈,炎夏,坐在蚊帳裡,用它抓蚊子,幾乎一抓一個準,想到一句散文:當年的油燈哦,你常把我投射到昏暗的牆面上,晃晃悠悠,隨風飄蕩。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古舊農耕器具和傳統手工藝製作器具體現著農業文明,傳統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已漸行漸遠。藍旗名俗文化園,收集整理了古舊農耕器具和傳統手工藝製作器具、實物及其技藝等,讓歷史在這裡銘記。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髮展,中國人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咱們的錢包變鼓了,業餘生活變豐富了,時不時就出去旅遊了,就連家裡的各種大擺件小傢俱也在不停的更新換代。牛犋是耕牛拉犁的用具,用鐵、木、繩組合而成。其部件有:革頭、拋杆、掛鉤與拉繩等。驢鞍子是驢、騾、馬皆用的馱運工具。主要是木、皮、棉的組合物,部件有鞍鞽、皮墊板、棉絮墊、輟胸帶、尾揪帶、蓋尾和紂棍等。犁是用木、鐵質製作配套而成,其部件有:犁身(包括頭、翅、身與拐把)、犁柱、犁轅、犁沿子、生鐵鏵與逼土器(俗稱逼鬥)等。用竹子或柳條等編成的器具,或圓或方,或方底圓口,用來盛糧食、蔬菜等,或用來淘米、洗菜等。製作精細,形狀多以圓底方 鋤分為秋鋤與麥鋤兩種,钁分為條钁、蠻钁和鋤钁三種。鐮刀有砍柴鐮、割草鐮與割麥鐮三種。斧頭分為老斧、小斧、钁斧與偏斧四種。精雕細刻的用具,一幅幅生動形象、寓意深刻的故事向人們娓娓道來,如今還生活在這裡的主人,這些就像是一座座歷史的寶庫,與每一代的主人同呼吸,共同感受歲月變遷。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簷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印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鑑定或簽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不沾顏料、印上平面後會呈現凹凸的稱為鋼印,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 玉石、金屬、木頭、石頭等。印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蹀躞具有很強的收納功能,可以懸掛水壺、錢包、扇子、香囊、刀、劍、樂器、箭袋、筆、墨、紙、硯……等等可以想得到的東西。多為皮質與金屬材質,佩戴在腰帶外側。古代浪跡江湖的武者並不是把酒壺笛子和劍全塞在腰帶裡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於腰間。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卓資山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老物件”博物館—震撼穿越歷史!

銀鎖,即飾於兒童胸前,"鎖住"兒童生命的吉祥物件。此銀鎖正面鏨刻牡丹,為吉祥富貴之象徵。背面"福、祿、壽、喜"四個大字鏗鏘有力,慷慨大氣,其圖紋美不勝數、令人讚歎不已。銀錠是熔鑄成錠的白銀。目前出土銀錠中年代最早的,是漢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鑄。漢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銀) 三品。王莽鑄有銀貨二品。其後歷代皆有鑄造,惟流通不廣。隋唐以前稱銀錠為“銀餅”、“銀鋌”,稱扁平形銀幣。

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和霓虹的耀眼,只有村落間的煙火氣息。“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理想鄉村的樣子,也是墟里的樣子。風那麼輕柔,帶動著小樹、小草,一起翩翩起舞,當一陣清風飄來,如同母親的手輕輕輕輕撫摸自己的臉龐,我喜歡那種感覺,帶有絲絲涼意,讓人心曠心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