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聿: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成人之道」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對於這個主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作出兩個方面的回應和回答: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理解“人”?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使人“成人”,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人之道”是什麼?只有回應和回答了這兩個問題,才能在“中、西、馬”的哲學對話中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和“成人”的理解,才能切實地承擔起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們時代”的“使人作為人而成為人”的歷史使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地闡釋了對“人”的理解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這是馬克思於1843年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出的著名論斷。對於“人本身”,馬克思在其後的著述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論斷,深刻、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的理解。

孫正聿: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成人之道”

馬克思在1844年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是“類的存在”,而這個“類”的特性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1845年,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地把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表述為“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1846年,在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明確地提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而這一過程的“現實前提”則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1847年,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又從批判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把人變成帽子”和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把帽子變成觀念”出發,深刻地揭示了“經濟範疇只不過是生產的社會關係的理論表現”,並因此致力於從“生產的社會關係”去揭示“現實的人”和“現實的歷史”;1848年,在與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集中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的社會關係”的本質,指出“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繫了”,“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1859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在關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中提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正是以“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個根本性的“解釋原則”出發,馬克思在其理論鉅著《資本論》中,以40餘年嘔心瀝血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物與物的關係”掩蓋下的“人和人的關係”,揭示了從“人的依賴關係”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再到未來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的人的歷史形態,並把“人類解放”確認為自己“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價值訴求和歷史使命。

梳理和研究馬克思關於“人”的一系列論斷和論述,我們可以從總體上作出如下的概括:馬克思是以“歷史”作為根本的“解釋原則”來理解“人”;馬克思是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來理解“人”;馬克思是以“人的歷史形態”為內容來理解“人”;馬克思是以“現實的歷史”為對象來研究“人”;馬克思是以“人類解放”為使命來論述“人”。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整體性視域中理解“人”

是把“人”視為“歷史”的存在,還是把“人”視為“非歷史”或“超歷史”的存在?這是關於“人”的兩種“解釋原則”;正是這兩種不同的“解釋原則”,構成了關於“人”的不同的哲學理論。馬克思認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係”。“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由此,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費爾巴哈對“人”的理解:“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恩格斯由此得出的根本性結論是:“要從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轉到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須把這些人作為在歷史中行動的人去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

是把“人”視為“現實的人”,還是把“人”視為“抽象的人”?這是關於“人”的“歷史”解釋原則與“非歷史”解釋原則的直接體現。正是針對費爾巴哈所設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馬克思明確地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社會關係是歷史地形成的,歷史地形成的社會關係才是人的本質。因此,“人之為人”,在於人的歷史性的社會性;“人之成人”,則在於改變其歷史性的社會關係而重構其新的時代性的社會關係。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人之道”,特別關切的是歷史性地變革人的全部社會關係,特別注重的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歷史性變革。

是從人的“歷史形態”去看待“人”,還是從人的“一般本性”去看待“人”?這是能否把人理解為“現實的人”的實質性問題。馬克思認為,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正是由於人自身作為歷史的“前提”和“結果”,才以自己的活動構成了“現實的人”,即“歷史形態的人”。在“人的依賴性”的歷史形態中,“現實的人”是受經濟生活的禁慾主義、精神生活的矇昧主義、政治生活的專制主義支配的“人”;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歷史形態中,“現實的人”從根本上說是受“資本”支配的人。只有把“人”從“資本”的統治中解放出來,“現實的人”才能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人之道”,特別關切的是揭露人在“非神聖形象”即“資本”中的自我異化,特別注重的是對資本主義即“現實的歷史”的批判。

是從“現實的歷史”去看待“人”,還是離開“現實的歷史”去看待“人”?“現實的人”是生活於“現實的歷史”之中的人,是由“現實的歷史”構成其“全部社會關係”的人。離開“現實的歷史”,“人”就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現實的人”。在“現實的歷史”即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和人的關係”體現為“物和物的關係”,商品的交換本質上是勞動的交換,而貨幣則成為“每個人行使支配別人的活動或支配社會財富的權力”,由此所形成的就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存在方式,也就是“現實的人”的存在方式。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人之道”,特別關切的不是“個人的處境”而是“現實的歷史”,特別注重的是改變“現實的歷史”而不是“個人的修養”。

是以“人類解放”為使命,還是以“健全人格”為目標?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歷史服務的哲學”,是以“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為使命的哲學。馬克思認為,在“作為階級的成員”的“虛假的共同體”中,一部分人的發展是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為條件的,因而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只有在人類解放的“真正的共同體”中,每個人的發展不僅不以犧牲他人的發展為前提,而且為他人的發展創造條件,從而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人之道”,特別關切的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特別注重的是以人類解放而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人之為人”的歷史性內涵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為直接的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所理解的“哲學”,就是引導人們“尊敬他自己”,並“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在黑格爾看來,這個“最高尚的東西”,就是作為“普遍理性”的“關於時代的真理”;而要“配得上”這個“最高尚的東西”,就要實現“個體理性”與“普遍理性”的辯證融合,就要以“關於時代的真理”構成人的“現實自我意識”。以“文明的邏輯”和“時代的真理”而構建每個人的“現實自我意識”,這就是黑格爾的“成人”的“哲學”。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以構建“現實自我意識”為指向的“成人之學”,不是以“無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認識和自我運動來展現“文明的邏輯”和“時代的真理”,恰恰相反,馬克思是以“文明的邏輯”和“時代的真理”來揭示人的歷史性存在和“人之為人”的歷史性內涵。在馬克思這裡,“成人”的根基,是以“歷史”的解釋原則“認識你自己”,是以歷史地形成的“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理解“人本身”,是以“現實的歷史”所支配的個人看待“現實的存在”,是以“人們的社會存在”看待人們的“現實自我意識”。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使人“成人”的最為實質的內容,是使人掌握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特別是掌握“現實的歷史”即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為人們提供“認識你自己”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構成人的“現實自我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成人之道”的根本指向和實質內容。

人是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存在,人們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是孤立的“個體自我意識”,而是具有時代內涵的“社會自我意識”。人之為人的“社會自我意識”,具有不容迴避和不可否認的社會性質、社會內容和社會形式。個人的價值期待、價值取向和價值認同,總是同社會的價值理想、價值規範和價值導向密不可分的。透過個人之間千差萬別的價值選擇,我們就會發現:每個人的價值目標總是“取決”於社會的某種價值理想;個人的價值取向總是“取向”社會的某種價值導向;個人的價值認同總是“認同”社會的某種價值規範;個人的價值選擇總是“依據”社會的某種價值標準。人之成人的過程,絕不是孤立的個人的“養成”過程,而是對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認同過程,是對社會的某種價值理想、價值規範和價值導向的認同過程。“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鍊思想、昇華境界、指導實踐”,我們就會篤志踐行,把自己培養成光明磊落、奮發有為的高尚的人。

人是理想性的、批判性的、超越性的、創新性的存在。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人有不同境界的追求,個人的生命歷程和人類的文明進步,都是把現實變為理想的現實。人之“成人”的過程,就是形成、追求和實現理想的過程,就是以“理想”指引和塑造自己的人生的過程。生活要有理想,人生需要選擇,然而,個人的理想選擇“要遇到許多競相爭取他信從的理想”,“一個人除非對供他選擇的種種生活方向有所瞭解,否則,他不能理智地委身於一種生活方式”。面對古往今來撲朔迷離、大異其趣的“理論”和“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理想放射出“最引人入勝”的光芒。馬克思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揭示了作為“現實的歷史”的資本主義運動規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洞悉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為我們追求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了偉大的理想和現實的道路。只有為人類解放而奮鬥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寫的人”;只有用馬克思主義造就的人,才能成為“大寫的人”。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我們時代的“成人之學”。

俄國詩人普希金說,“跟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門最引人入勝的科學”。“為全人類而工作”的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的活動規律,創建了“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人之為人”和“人之成人”開闢了現實的“人類解放”道路。因此,在當代的關於“何以成人”的哲學研究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人”和“成人”的探索,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作者系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