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複習資料之閱讀題一一小說部分1

一、知識梳理

1.小說定義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人物性格和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2.命題規律

①標題:分析小說標題的內涵或作用

②環境:分析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③情節:著重於情節的概括、情節的特點分析、情節的高潮或結尾作用理解、情節的合理性探究。

④人物:人物個性特徵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 、人物性格發展的合理性探究。

⑤表達技巧:分析小說寫作技巧或品味語言特色

⑥主題:概括小說主題

⑦探究:著重小說意蘊、主旨等的全面理解或小說要素某一側面的歸納、合理性探究。

3.小說的人物:

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從描寫的角度看,人物描寫的角度還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也說是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人描的作用:⑴肖像、神態、動作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徵。⑵語言描寫:①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②描摹人物的語態,使形象刻畫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⑶心理描寫: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和內在情感(矛盾/焦慮/擔心/喜悅/興奮等),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

常考題型:①分析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與技巧;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③評價小說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

4.小說的環境:

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即人物活動、事件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即時代特徵、社會風貌等,大多揭示覆雜的社會關係,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

環描的作用:①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性格。

④渲染氣氛。⑤推動情節的發展,為刻畫人物作鋪墊、打基礎。

答題格式:①……具體描寫了……景色,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營造(創設)了一種……氣氛;②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調;③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④為下文……情節展開作了鋪墊,推動……的情節發展。

5.小說的情節:

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小說還具有序幕、尾聲兩上部分。小說的故事情節大都是虛構的,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

情節作用

(1)對整個故事情節的構成上的作用:

①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②是前後照應或照應前文XX情節;③是為後面的XX情節發展作鋪墊或埋下伏筆;④起線索或推動情節發展作用;⑤總結上文、點明題意;

(2)對整個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的作用:

1.或刻畫了人物XX更加鮮明的性格;2.或表現了XX的人物性格;3.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

(3)對錶現主題的作用:其作用一般來說是點題、表現主旨、深化主題。

常見題型:①情節梳理: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或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加以概括。②情節鑑賞:某一情節的特點和作用分析;開頭或結尾等的作用;小說的敘述故事情節過程中順敘、倒敘、插敘等方法的使用;③情節探究:哪一個情節最吸引你;情節的合理性探究等。

(4)敘述手法運用與作用:

①順敘:按時間(空間)順序來寫,情節發展脈絡分明,層次清晰。

②倒敘:不按時間先後順序,而是把某些發生在後的情節或結局先行提出,然後再按順序敘述下去的一種方法。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③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後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④補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後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照應上下文。

⑤平敘:指平行地敘述兩件或兩件以上同時發生的事。可以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訖的時間。

(5)情節安排的評價

①全文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扣人心絃,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老人與海》

②小說情節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祝福》

③開頭運用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引人入勝。《祝福》

④結尾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或引人深思。《盜夢空間》

⑤結尾出人意料,情節逆轉,深化主題。《項鍊》

⑥貫穿情節的線索,可作線索的有:事、物、人、情、時間、空間。

5、小說的手法:對比、襯托、伏筆、鋪墊、照應、欲揚先抑、巧設懸念、以小見大等。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1.題目:①線索;②暗示或點明主題。③象徵某種精神品質。④寫作對象

2.開頭:①開篇點題;②總領全文; ③引出下文;④烘托渲染

3.主體部分:①過渡段:承上啟下;②段落總括句:總結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觀點態度。

4.結尾:①卒章顯志(點明……的中心),畫龍點睛;②總結全文,深化(強調、昇華)中心;

③首尾呼應(照應開頭,呼應題目)。

5. 人稱及作用

第一人稱。以身臨其境的口吻敘述,顯得真實,可以增強文章的可信度、真實感;

第二人稱。以對話的口吻敘述,可起到擬人化的作用,拉近與抒情對象的距離,顯得親切自然,便於交流感情,用於抒情能增強感染力。

第三人稱。以客觀旁述的口吻敘述,可使文章張馳自由,便於多角度描述事物,表達感情。

6、小說的首尾

(1)設疑法(懸念法):開頭提出疑問,然後在行文過程中或結尾才回答疑問。作用是

①造成懸念,引出下文情節; ②引起讀者的思考,吸引讀者閱讀;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或暗示小說的主題。

(2)寫景法。

渲染環境氛圍,交代主人公活動背景,烘托人物性格。暗示小說主人公的命運。

(3)小說的結局

1)出人意料的結局。(《項鍊》)

①從結構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節陡然生出波瀾,如石破天驚,猛烈撞擊讀者的心靈,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從表現手法上看,與前文的伏筆相照應,使人覺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

2)令人傷感的悲劇結局。(《藥》《杜十娘》)

①從表現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②這種結局令人感動,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

3)令人喜悅的大團圓結局。(《柳毅傳》)

①從表達效果看,小說喜劇結局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耐人尋味。

②從情感體驗看,喜劇性的結尾與主人公、作者的意願構成和諧的一體,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

③從主題上看,這樣的結局凸顯出人性的 真善美超越戰勝了假醜惡,反映出人類對和平美好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

4)戛然而止結局。留下了“空白”(廣闊的想象空間)給讀者想象,為讀者進行藝術再創造留下了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