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又负佳人,鱼与熊掌皆不得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者。

王安石:变法失败,又负佳人,鱼与熊掌皆不得

《千秋岁引》.秋景

在寒凉的秋夜时分,羁身在外的天涯游子,听到了驿馆传来的阵阵捣衣砧声,孤城又传来哀厉清越的画角凄鸣,一派秋声弥漫长空寥廓,东归的燕子朝海上飞去,南来的大雁向沙头降落,只有他,久客异乡、身不由己,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故里。楚台的清风习习,庾楼的月华如水,这一切宛如昨天一样美好。想到自己无奈被名利束缚,又被俗事耽搁,最终自己辜负了心上人,误了当年与她的秦楼之约,整首诗展现出来的是一副岑寂冷隽的秋夜图。

这首《千秋岁引》是词人在推行变法失败,罢相退隐金陵时写下的,这个词人叫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因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言恤”的大无畏精神。

王安石:变法失败,又负佳人,鱼与熊掌皆不得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年纪稍长,就随着任临川判官的父亲宦游各地,接触到了社会现实,体检了民间疾苦,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二十岁中进士后,先后历任扬州签判、舒州通通判等职位。

他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管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直到1067年神宗即位,神宗在当太子时就对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感兴趣,即位之初又因耳闻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困境,所以他即位不久后,便召了与他同有改革之志的王安石赴京任职,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推行变法,始称“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又负佳人,鱼与熊掌皆不得

王安石与同僚讨论变法事宜

因为有了宋神宗的君权保驾护航,王安石便撩起袖子大刀阔斧,颁发施行了一系列新法,其中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内容涉及甚广,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也有所改善。

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是畅通无阻的,变法使朝廷垄断了商品贸易,无疑也就触犯到了大官僚、大地主们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这股反对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由于变法推行过急,也存在着许多缺点,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对,苏辙、韩琦、司马光都在反对之列。

王安石:变法失败,又负佳人,鱼与熊掌皆不得

司马光等大臣上奏反对变法

宋神宗为了获得后族和大臣的支持,保住皇位,他的思想已经开始动摇起来,最后更是迫于种种压力之下,于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出判江宁府,次年又起用为相,但是由于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王安石已经很难再有作为,到了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退隐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变法失败,又负佳人,鱼与熊掌皆不得

王安石半山园故居

当王安石卸下他身上的担子,摘去头上的乌纱帽,穿起一身粗布麻衣流浪在他乡时,他的心也许也从未能得到平静,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推行将近15年的变法改革从一颗种子慢慢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到最后被人为破坏,枯萎至死。是时也,也是命也。

当他独自一人在他乡的驿馆回想起一生之中的那些往事时,他想到了自己一生都在被名利牢牢困锁、束缚,为了自己当年豪情万丈的理想与抱负,辜负了生命中的红颜,而如今,想要回头,似乎太迟,他已经赶不上当年的那场秦楼之约。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鱼与熊掌难以兼得,韶光易逝,当年的佳人不会一直在原地等候,有的错过就是一辈子,如果时光能重来,我想王安石还是会坚持当初选择,在国家面前,儿女情长显得太微茫了,也许会有遗憾,但应不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